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分析
2019-12-11蒋孟君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内江分公司
文_蒋孟君 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内江分公司
在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布设,可有效监测污染物。具体布设监测点时,需要严格把控污染区域的气象特征,保证监测点位很好地反映环境质量。同时,还要合理选择布设方法,在确保布设点合理的情况下,确保区域规划的环保性。
1 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的原则
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原则,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1 代表性原则
这是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时的基础原则,指选取的点位可有效、真实地反应区域情况,重点监测污染物浓度,准确判断区域未来的发展情况。
1.2 一致性原则
要求点位监测污染物浓度、类型和周围保持一致,对于区域气候、地形的监测来讲,一致性原则是科学判断和分析监测结果的基础。
1.3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监测结果准确的情况下,科学分配监测点位,尽量多在严重污染的区域布设监测点位。对于工业化程度低的区域,可少量布设监测点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点位布设的经济性。
1.4 科学性原则
在监测点位布设过程中,按照污染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危害性高的污染物监测时,应确保监测点位高度在1.5~2.0m之间,或维持在1.7m左右。在监测严重影响植物的污染物时,点位高度要和植物叶面一致,监测点位的布设高度应视情况而定。
2 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的方法
2.1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指在考虑区域重要性、工业化发展、污染程度等方面的前提下,对需要布设监测点位的区域,按照网格的方式划分。该方法能体现出一致性、代表性原则,科学、合理地判断监测数据,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描绘出区域不同阶段的污染物扩散情况,便于选用合适措施进行控制,多适用于污染物分布均匀或污染源多的区域,不适用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
2.2 同心圆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指在地势平坦且存在多个污染源时,明确污染区的准确位置后,将其作为圆心绘制半径不一的同心圆和轴线,这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就是监测点位。该方法可大量布设监测点位,而且点位分布的也比较均匀,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的区域。同时,该方法符合科学性、经济性和一致性原则,能同时监测多个污染源,但监测点位及点位的布设易受气象(如风向)情况影响。
2.3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常用方法,多按照工业、教育、商业等区域的不同布设点位,其中工业区域布设点位比较多,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量高的企业周围。具体实践中,应确保点位观测的合理性、有效性,能够准确预测紧急情况,采用有效措施处理。对于类型不同的污染物,则要按照它们的扩散系数,重新合理调整布设点位。该方法的优势是能够体现出经济性原则,可有效预报和监测工业区域,在大城市的优势较为显著。其缺点是不适合城市外的区域,无法有效分析和判断监测数据,也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4 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应用过程中,多根据不同的目的,重点监测主导风向,将点位布设于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区域,对于布点位置的选择,多以污染源为扇形,呈45。角分开,布点定于扇形弧线,每条弧线设置3~4个监测点。扇形布点法比较适合单个污染源,按照污染源所在地、污染物的扩撒系数、风向而设立的监测方法。具体应用中,可有效监测单个重要的污染源,科学划定污染源所产生的影响,并判断其是否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和环境,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监测结果的精准度,但不适用于范围大的区域,而且对风向的使用、掌握要求也比较高。
3 区域环境实例
3.1 区域环境现状
该区域位于某地两个区域交接处,南边靠近西山岭,西北方向和新城连接,东北靠近货场,规划面积为1882.14hm2。通过分类该区域环境,可将其分为空气质量的二类。
3.2 区域气象特征
该区域处在非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中间,是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关照充足,气候炎热,年平均温度9.3℃。常年风向为东风,风速为每秒1.0m,全年的不起风频率为总数的60%。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加之对区域污染源的整合及气象的了解,得知该区域的风向为上风向,可适当延长1km。下风向主要向下部,可延长5km。
3.3 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现状
该区域包含包装、乳制品加工、化工等企业,多分布于区域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相关分析发现,区域污染多在一个大学的东部,内部设有集中供热站,烟囱排放高度为60m。
3.4 区域规划方案
从区域规划中得知,其主体是高科技,集文化娱乐、金融、生活等于一体,包含新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等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主要产业。规划面积1882.14hm2,经规划后建设用地1257.44hm2,包含工业用地,面积为444.50hm2。该区域被划分为3个部分,西部为生态养殖区,东部为服务区,中部为高科技产业区。对区域进行规划后,重新调整了区域热能,日后会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供热站,排放高度达180m。
3.5 区域监测点位的布设
由于该区域风向偏东风,所以其污染程度比较小。结合大气环境的监测数据,使用扇形布点法。除根据监测风向的不同划分功能、布设监测点外,还要分析区域环境现状,从而在实施规划后,对大气污染给规划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烟囱排放的浓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布设点位时,需要合理把控烟囱最大浓度落脚地的扩散情况。该过程中,需要准确计算最大浓度落脚地,将落脚点作为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位置。
3.6 结果分析
根据区域的规划现状及大气排放量对空气的影响,可使用固定公式计算,得出垂直扩散函数值。通过地面最大落地浓度公式,得出在固定污染下,污染物浓度和风速扩散关系密切。而且,在风速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其和下风距离两者的范围为0.32~0.64,风速变化也不能超过0~2。区域内某大学供热站的落地点为下风向1.6km,在气象稳定时的最大浓度落地点已超过监测范围。所以,供热站监测过程中要合理使用稳定的风向,在2.2km处设置监测点。另外,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现状。对于受严重影响的敏感点,规划后污染的大气环境,需要分别检测环境监测点,并得出相应结果。结合土地的使用情况,重新规划敏感点。
3.7 区域监测点位布设的注意事项
考虑规划区的功能分区。本次研究所规划的区域,功能分区较为明显,实际环评中要求对不同的区域设置功能区,并设置相应的监测点。
在敏感点布设监测点位。所谓的敏感位置,旨在考虑部分区域出现环境污染时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医院、学校等,都是比较敏感的位置。
加强现场调研。调查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规划层面,还要分析区域外的气象特征。可引入Gauss模式,剖析污染源的最大落地浓度,根据最终结果布设监测点,确保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科学性。
把握区域内的主导风向。通常情况下,多将监测点位布设于上风向,便于全方位的控制污染因素,从而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规划环评是保证规划合理的关键,而环评的实现又需要依托监测点位的布设。在监测点位的布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经济性、一致性、代表性的原则,综合考量区域内的污染气象特征、污染源类型和浓度,合理选择监测点的位置,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布设方法,从而在保证监测点位布设合理的情况下,提高区域规划环评结果的准确性,为区域规划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