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复用金属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
2019-12-11李秀芬
李秀芬
(青海省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5)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临床上管腔型的器械及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包括吸宫管、腹腔镜、各组硬式内镜等[1]。复用管腔型的器械由于其具有管腔细长,管径狭窄,且螺丝螺帽较多的特点,在临床手术中往往会残留较多的血液、体液以及组织残留物附于管腔内,加大清洗的难度,常规的手工清洗或清洗机清洗难以洗净,造成细菌滋生成微生物菌落,影响灭菌效果[2-3]。因此复用管腔型器械的清洗是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难点。清洗前的预处理能提高清洗效果。本次研究对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复用的金属管腔器械的清洗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室处理的420件复用的金属管腔器械为研究对象,妇科宫腔吸引器135件,外科吸引器185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10件。参照组的210件器械中妇科宫腔吸引器120件,外科吸引器90件。实验组的210件器械中妇科宫腔吸引器115件,外科吸引器95件。两组的器械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的器械先在流动水下进行仔细冲洗器械的管腔,初步去除管腔表面的残留物以及管腔内部的血渍及残留物,然后采用多酶清洁剂进行预处理,将多酶清洁剂制备成1:200的多酶清洁液,温度以45℃为宜,将器械浸泡在其中3min。然后在采用医用管腔清洗长毛刷进行反复刷洗,最后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进行自动清洗。
而实验组的器械也先采用流动水进行仔细冲洗管腔,初步去除器械管腔内外的残留物,然后采用碱性清洁剂浸泡进行预处理,将碱性清洁剂制备成1:200的碱性清洁液,温度以45℃为宜,将器械浸泡在其中3min。然后同样采用医用管腔清洗长毛刷进行反复刷洗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进行自动清洗。
1.3 观察指标
采用棉签擦拭目测法和ATP生物荧光检测法进行统计比较两组器械的清洗效果。其中棉签擦拭法为采用蘸有75%酒精的棉签进行擦拭管壁的内外壁及螺纹处,以棉签无污渍不变色视为清洗合格。ATP生物荧光检测法采用面拭子涂抹器械管腔的内外壁及端口处后进行检测RLU值,以RLU在250~500视为清洗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清洁合格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器械棉签擦拭法和ATP采样检测的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6.67%(203/210),94.29%(198/210),均高于参照组的84.29%(177/210),82.38%(173/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复用医疗器械需要经过清洗,消毒及灭菌等环节处理后,彻底清除污染物才能交付临床再次使用。而清洗是复用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器械上附着的血块,组织等有机物以及微生物,清洗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灭菌质量,灭菌不合格可能造成院内感染,影响手术安全[4]。而管腔型的金属器械由于管腔狭窄细长,加上内壁结构的不规则形态,残留的有机物及微生物难以彻底清除,需要提前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处理[5]。清洗剂浸泡是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多酶清洗剂和碱性清洗剂。本次研究对两种清洗剂预处理后的清洗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实验组器械棉签擦拭目测法和ATP采样检测的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6.67%,94.29%,均高于参照组的84.29%,82.38%,差异显著(P<0.05)。结果与黄素琼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显示采用碱性清洁剂浸泡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清洗能提高清洗效果。分析可能是由于碱性清洗剂不仅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清除管腔内外附着的残留物,还能通过其高于7.5的高PH值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进行皂化反应有效溶解干涸的血渍,污渍等污垢,且随着温度在一定程度内的升高,溶解的化学反应也更彻底,因此对于血渍,污渍等清除效果更明显,经后期清洗的效果也更好,从而提高清洗的合格率。
综上,复用的金属管腔器械采用碱性清洁剂浸泡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清洗能提高清洗效果,进一步保障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