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不”:让哲学教学更哲学

2019-12-10陈航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思维

陈航波

摘    要:体现哲学本意的教学应倡导以哲学的方式行走,既注重探究知识、追求智慧,又注重指导行动并付诸行动。“四不”,即对哲学的教学不可只灌不启,对非“马哲”观点不宜一否了之,对教材的内容不应照本宣科,对哲学的学习不止“眼前苟且”,作为改进哲学教学的方式,会使我们的教或学更哲学。

关键词:哲学;哲学教学;思维;思想

每次面对哲学教材或为哲学课作教学准备时,我都会陷入这样的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是最体现哲学本意的?真正的哲学课应该是哪般模样呢?且思且行,略有心得,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对哲学的教学不可只灌不启

不知从何时开始,哲学教学就陷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无问西东、生搬硬套的窠臼。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他们的智慧反倒有损无增,谈及哲学认识、哲学思维、哲学品格,更可能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哲学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教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此过程中展示思维的行程,点起前行的明灯。哲学是慎思、是明辩、是追问,哲学的教与学应该始终伴随着惊讶、沉思、提问和解答。

因为,人的惊讶、沉思、提问和解答是创新意识的温床。如果没有了惊讶的情绪、深思的品格、提问的习惯、解答的意识,对于一切或熟视无睹、习焉不察,或按部就班、简单重复,那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何而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从何而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从何而来?

引导学生培养惊讶的情绪、沉思的品格、提问的习惯、解答的意识,是哲学教学了不起的使命。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习总书记关于启发性教育的论述为我们开展哲学教学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追溯我国启发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必定提及孔子的贡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论述。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他并不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不同的回答。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向别人提问的基本格式,其采取的哲学方法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精神助产术”。在《美诺篇》中,我们能阅读到一段段丝丝入扣的对话,虽已遥远,仍够清晰。

苏格拉底:你认为美德是什么?

美诺:这个问题不难。如果要找的是男人的美德……如果你要找的是女人的美德……有一种美德是孩子的美德……还有一种美德是老人的美德……

苏格拉底:我真是幸运极了,我想要一个美德,但却发现你有一大群美德可以提供,就好像我问你蜜蜂的本性是什么,而你回答说蜜蜂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美诺:我该说,就它们都是蜜蜂而言,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

苏格拉底:使它们之间无差别并且全都相同的这个性质是什么?我假定你有话要说,是吗?

……

美诺:如果你想找到一种能够覆盖所有事例的性质,那么它无疑就是统治人的能力。

苏格拉底:我确实想这样做。但是你说的这种美德适用于儿童或奴隶吗?奴隶应当有能力统治他的主人吗?如果他这样做了,他还仍旧是奴隶吗?

……

在对话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引导美诺找出许多具体的美德,如节制、正义、勇敢、智慧、尊严等等,并从中找到贯穿于这一切美德之中的一般的共同的美德。这一过程,是彼此之间有问有答的过程,是诘难与犯难随时出现的过程,是不断陷于矛盾与时有清楚明了同行共存的过程。苏格拉底所运用的“精神助产术”,带来的结果是,使对方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原先自认能轻而易举回答“美德是什么”的美诺,后来承认自己并不知道“美德是什么”),然后逐渐地修正看法,最终揭示出被定义对象的本质、走向真理。在《美诺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格拉底带给美诺的巨大影响,难怪史蒂夫·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蘇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二、对非“马哲”观点不宜一否了之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思想政治教材,肯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如哲学教材,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不能作为拒斥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理由。当下,对唯心主义观点一否了之是哲学教学中拒斥非“马哲”观点的主要表现。

比如,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朱熹认为,“理”是无形无影、形而上的“道”,是抽象的东西,“气”是有情有状、形而下的“器”,是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气”或“器”)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在宇宙未生成之前,一切理便都已存在了。不可否认,从哲学基本派别角度讲,朱熹的上述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角度讲,朱熹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但我们的哲学教学不宜一否了之,对于这位中国学术史上被称为“朱子”的观点,我们除了留给学生上述两个否认外,还应该带给学生点什么?必须承认,一方面,朱熹极大地发展了程颐开创的理学,在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之前,程朱理学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对儒学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另一方面,朱熹对“理”的发展是当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其提出的“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等观点,是对阶级统治合理性、合法性的有力确证,也是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纲常伦理的坚决维护。

又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显然,这一观点颠倒了“思”与“在”的关系,从基本派别来看,只能将其划入唯心主义阵营,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来讲,该观点是错误的。

笛卡儿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对他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此为由一否了之。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儿是怀疑论的提出者,“怀疑一切”是他全部哲学的第一信条,他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哲学原理》第一句话)“怀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无可怀疑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能思维、能怀疑的“我”。笛卡儿所谓的“我”所具有的唯一属性就是思维或怀疑或思想。[2]204于是,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这一观点关注的真正焦点是要人回过头来关心自己、认识自己、弄清楚搞明白能思维、能怀疑的自己。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站在文化多样化的视角,上述哲学思想都属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与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学习与借鉴。纵然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真实的花,值得我们去欣赏与借鉴。这也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对教材的内容不应照本宣科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它不是零散的、碎片的、彼此割裂的,也不是与时代脱节、与社会隔离、与生活脱离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但所涉及的知识是丰富的、思想是浩瀚的。哲学教学不能死板地“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毫无创造发挥,而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既系统建构,又拓展延伸。

比如前文提及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如此重要的一个原理,其内容不会只限于一个框题,而是贯穿于整本教材,包括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规律、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联系的客观性、发展的普遍性、矛盾、辩证的否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对这一系列基本关系、基本观点的阐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由此,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再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的教学,关于方法论要求,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要有“在要求A、要求B外,还有要求C吗”的意识。其实,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除却教材两个框题涉及的方法论以外,还要掌握归纳这一哲学分析方法。弗兰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归纳法,告诉我们可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发现事物的规律。培根的归纳法是实验科学的方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培根为“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归纳方法的理论根据就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都是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通过归纳方法,某一事物规律的发现有助于去发现其他事物的规律。美国学者、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我们西方人有一样东西是东方人所没有的,这就是归纳方法。西方近百年来的进步完全得力于归纳方法的运用。东方学者未尝用归纳方法来进行实验,以求其真,所以驰骛于空虚不实之中。”[2]251中国科学家任鸿隽也曾指出,中国没有科学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学术界“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而已”,即不会自觉运用归纳方法。如果没有归纳方法,那么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认识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四、对哲学的学习不止“眼前苟且”

作为一名高中思政教师,学好哲学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学好哲学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各类考试。但如果把哲学学习的目的局限于为了教好或为了考好,那就过于苟且了。

对哲学的学习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西方哲学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一度生活潦倒,屡被商人挖苦“知识无用”。后来,他运用丰富的知识,推断下一年橄榄丰收,于是动用自己的所有积蓄,以低廉的租金租下了一批橄榄油榨油机,待机高价出租。据说,那一年他大赚了一笔。是哲学,让泰勒斯具有远见卓识:橄榄收成看好—对榨油机的需求增加—供不应求,租金提高。

对哲学的学习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对于人与事,我们通常总会绝对化地思考“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而哲学,会让我们习惯于进行“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或“既有什么,又有什么”这样的思考。

对哲学的学习能提升人的视野和境界。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哲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使习总书记具备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和高远境界。

对哲学的学习能让我们永葆奋斗精神。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以奋斗者的眼界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以奋斗者的姿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任何忽视问题、无视矛盾,或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致命的。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3]6金岳霖教授也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3]6毋庸置疑,对哲学的学习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更有使命和担当。

从认识角度说,哲学教学永远处于对知识、智慧的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哲学教学永远要指导行动并付诸行动。对教或学哲学的人来说,哲学不仅是供人们去认识的思维模式,而且是他们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四不”所要表达的是,以哲学的方式去教哲学或以哲学的方式去学哲学,我们的教或学才会更哲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3-19(01-02).

[2]胡军.哲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思维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阿吾(一首)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