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我国民生建设过程的现实境遇

2019-12-10曹军梅张佳祺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新时代

曹军梅 张佳祺

关键词 新时代 民生建设 现实境遇

作者简介:曹军梅、张佳祺,沈阳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77

一、民生建设的时代意蕴

民生是当今社会的最强音。“民生”既是热点,又是焦点,更是难点。俗话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当今社会“如何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美好幸福更有尊严”,俨然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一直致力于不断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民生的概念是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还是狭义上的民生的,所有与民生有关联的,主要包含的具有直接联系的和具有间接联系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狭义层面上的民生概念它主要包含的是在社会这个层面上来看,所讲的民生,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和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发展的机会和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权益等等多方面的基本条件。狭义层面上的民生概念相较而言是较为准确的,也是比较令人容易把握的,同时也十分容易与更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方针相吻合的。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民生都可以定义为狭义层面上的民生概念。例如,当下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而这个可以说是在社会层面上来讲的。

民生含义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它是新时代下这个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的象征。毕竟在原始社会那里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民生问题。 而如果追溯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来说, 民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最多就是当时人民生存问题, 因为站在奴隶主和封建贵族来看, 民生可以定义为“养民”,也就是说当时的人民能够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再到资本主义来说虽然把人民看作是“人”, 但是, 资本主义国家究其根源来讲还是给予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我国对民生概念的定义,是十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换句话来讲,国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民生概念是十分人性化和具有优越性的,而且不仅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民生问题与资本主义的所谓“福利国家” 是具有本质的不同的,这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基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其目的就是有序地对我国的利用格局进行相对公平的调整,以此来更加充分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此来减少民生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前进行。

二、新时代下我国民生建设的现实境遇

(一)财富配置失衡并且呈持续化趋势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此,它注定会威胁社会的稳定。而从改革开放到如今,我国一直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配置失衡等问题。例如:从财富配置结构来看,社会财富配置结构已经严重失衡,国家财富配置结构已经严重两极化,我国群众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弥合,地区收入日益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日益悬殊等等现实问题,对民生建设构成严重的挑战,并且这种趋势持续的恶化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仍有待提高。

(二)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

人口结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受到国家越来越高的关注。在当今中国又面临新的人口结构问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严峻的要求。首先,在就业结构上看,我国青年人口失业众多,大多都属于结构性失业,并且数量还在逐年攀升。其次,在分布结构上看,我国流动人口众多,大多都为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农村迁往城市,从贫困地区迁往富有地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口分布结构的不均衡。最后,在年龄结构上看,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国未富民先老趋势持续性恶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仍是需要新一代青年人才带动。因此,老龄化状态也对我国的民生建设带来挑战。

(三)阶层结构分化一定程度影响心理结构的变化

《江泽民文选》曾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阶层。而这些新兴阶层由于受到一定西方思想的冲击,对事物看法不一。因此新型阶层和部分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像贫富差距悬殊,造成部分群体出现仇富心理、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不健康心理。许多这种心理变化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构成威胁。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举措

(一)就业方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就是说是保障改善人民群观众生活的重要条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型企业。国家加大投入自主创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注意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坚决杜绝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不良现象。

(二)教育方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基石,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国家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继续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的家庭的教育问题,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是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和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四、新时代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要求。党和国家对于民生建设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因此,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才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才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才能确保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基于新时代下我国民生建设的现实境遇,可以了解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物欲横流的环境下,部分群众的心理发生变化,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官僚主义、仇富心理等扭曲价值观影响人心。而党和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美好幸福更加有尊严。人民群众才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因此,更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與民生建设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健康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才会有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美好幸福,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民生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国际经济发展的更多成果体现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政燃.新时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领导之友,2017(24):24-26.

[2]董田甜,赵晖.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逻辑与创新路径——基于民生政治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6,23(4):1-6.

[3]林祖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民生思想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5):5-10.

[4]韩喜平,尤绪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生导向与实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63-67.

[5]王业兴.从生存民生到幸福民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演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9-25.

[6]韩喜平,巩瑞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民生导向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5(8):1-7.

[7]彭立春,吴克明.新常态下改善民生的实现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3):69-74.

[8]罗建文,赵嫦娥,李惠阳.论公共政策设计中民生幸福的价值本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32-36.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