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民警使用枪支的若干法律思考

2019-12-10黄国彰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公安民警

黄国彰

关键词公安民警 武器枪支 法律规定

公安民警如何使用枪支是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警察开枪很容易造成当事人的死亡,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所以警察一旦使用枪支出现人员的伤亡,很容易出现法律问题,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警方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于是相关法律相继出台,对枪支使用进行了规范。因此,公安民警在使用强制时如何进行操控才能减少影响,保护公众的安全成为公安民警思考问题的重点。

一、问题的提出

在某省的案例中,民警与前往附近办事的民众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该民警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枪导致民众死亡。事后该民警因为故意杀人罪承担了相关法律责任。由于该案件比较特殊,涉及人员属于依法配枪的民警,同时并不是在执行任务期间正常使用枪支,所以该案件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人们对经常使用枪支是否合法产生了怀疑,警察应该为其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在该案件中该民警的做法存在问题,不具备任何的争议,但是在单位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言论却引起了相关探讨。我们大家都知道,警察的行为可以分为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

如果警察非法佩戴了枪支,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规定,人民警察如果在法律不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枪支,并没有行为的区别。也就是说,只要警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正确使用枪支,不论属于哪种行为,国家都需要对此进行针对性的赔偿。2015年5月公安部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佩带使用枪支规范》第二十八条中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如果在法律不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枪支,所属公安机关需要对其发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停止其工作,如果构成犯罪,需要将其交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并追究其刑事方面的责任。

二、我国警察使用枪支的现行法律规范分析

(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原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合法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行政权的存在和使用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基础,解决好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和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行;如果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完成工作,超越职权,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普遍认为,法律中保留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法律保留具有多种含义,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属于所有需要法律规定的事项,不能按照其他法规随意下定论,在行政法规中,只有得到法律的允许,行政机关才有对事项进行处理的权利。我国立法对法律治理的精神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都知道,警察在执行公务中使用枪支,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而警察在使用枪支时,主要就是以《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的规定为参考依据,其属于行政方面的法规。对于可能对公民产生影响的行为,如果只是以行政法规进行约束,法律效力相对比较弱,与法律保留的基本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没有充分展现《立法》的精神。

相关学者认为,警察在执行公务期间使用枪支,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相关立法机关需要对人民群众使用枪支的原则和标准等进行明确,使法律可以对警察使用枪支的行为进行保护,避免滥用行为的产生。在对使用枪支进行控制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保持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人民警察使用枪支若干具体问题的法律分析

案例一:在2002年的时候某地方的一个分局禁毒大队在高速公路上封路查缉毒品。早上的时候驾驶员李某驾驶自己的车经过检查的地方,李某不听警察检查的命令,强行用自己的车向拦截自己的警察和栏杆撞去,拦截警察鸣枪示警无效后,警察朝驾驶员李某的位置上开了两枪,其中有一枪击中了李某的胸部,随即把李某送到了医院,抢救无效。在事情结束了之后查到李某没有犯罪的行为,只是开“黑车”。

案例二:在2005年的时候某地方的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巡逻的时候发现在巡逻的路边有一个人正在为车辆换车牌。派出所民警上前询问,要求这个人出示自己的机动车行驶证。这个人假借回车里面拿证的理由上车之后把车开走,并在开车的时候撞伤了一名警务人员,旁边另外一名警务人员看到之后向天上鸣警,开车男子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车,警务人员随即开枪,打向开车者,经抢救之后无效。事后调查发现:这名男子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因为自己喝酒了担心警察查酒驾,就给车换上了之前废弃的车牌号。

这两个案例都是先因为驾驶机动车的人出现逃跑的现象或者是故意冲栏杆的现象,警察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做出了开枪决定,两个死者的家属对民警开枪提出了非常大的质疑,上级公安机关和城区为了保护民警,最后通过沟通以向死者家属赔款的方式了结此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里面提到:如果有暴力方法阻碍或者是抗拒警察行为的或者袭击警察行为的、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如果在警告之后无效的就可以使用武器。根据条款的内容,这两个案例民警可以使用武器解决,但是因为司法机关经常会被一些现实的压力左右,这样就会让法律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保护民警的作用。

1.开枪的判断标准

警察在使用枪支时,如果从语言上向犯罪嫌疑人进行警告,但是并没有对犯罪嫌疑人产生影响时,可以使用枪支。如何进行判断,并没有统一的界线。如何判定警察所处的环境需要使用枪支,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警察在开枪之前需要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有所了解,并预测犯罪嫌疑人的进一步动作,如果与该条例中的情形相符合,就可以对于是否需要开枪进行决定。

如果“判明”概念不明确,很难对警察的行为提供參考。在警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明确,判断是否需要开枪制止当事人的行为,才是最合理的,但是在判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另外,如果事件比较紧急,没有其他办法的前提下就可以开枪,但是其存在很多的危险性。实践中由于警察需要对情形进行判断,使得警察在使用枪支时不确定性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警察使用枪支的危险性,对于是否需要开枪将会难以选择。

2.警察可以开枪的情形

人民警察在执行任务期间,如果出现危险,人们的安全和财产受到威胁时,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危险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持枪戒备,必要时可以鸣枪进行警告,对暴力事件的进一步发酵进行预防,对暴力犯罪行为进行制止,尽量避免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方面的损失。对枪口的方向进行调整,避免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需要保持其在安全的方向。当人民警察发现犯罪嫌疑人出现暴力行为时,需要使用枪支进行警示,并及时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其如果不停止犯罪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命令犯罪嫌疑人马上放下武器,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听从口头警告,可以进行更加严厉的警告,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服从命令,可以以枪声进行威慑,使犯罪嫌疑人可以感觉到恐惧,进而停止犯罪行为。如果没有警告的时间或者警告之后行为更加恶劣的,可以直接使用枪支。综合进行分析,警察在使用枪支之前,警告是必须实施的行为,不警告只是比较少数的情况。只有在情况非常紧急时,警告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时,警察开枪才属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如果犯罪嫌疑人作案,存在危险性的行为,导致火車等公共交通设施出现瘫痪,车上旅客安全受到影响时,都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经口头警告没有任何作用的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开枪,制服罪犯。

3.警察开枪后的报告与调查制度

人民警察在使用枪支后,需要向枪支所属部门进行报告,并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递交具体事宜的书面报告。在报告中应该将使用枪支的地点和时间准确进行记录,并对使用枪支的情形进行阐述,以及枪支在使用时的警告措施和使用枪支的原因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说明,对枪支使用后的剩余子弹数量进行确定,对使用过的枪支进行正确的处理。

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枪支所属部门当接到枪支的口头报告后,需要马上向公安机关进行汇报。将调查内容并形成卷宗。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联合建立调查处理机制,对枪支的使用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调查。如果枪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人员的伤亡,需要将现场进行隔离和封锁,不能再有非警察人员进入现场,保持现场的原状,避免其他人员对现场造成破坏,及时通知医疗机构对受伤人员进行抢救,并对伤员身份进行确定,及时去家属取得联系,对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收集证据和相关信息,与事发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取得联系,组织做好善后。

三、警察使用枪支应当遵循的原则

警察在使用枪支时,需要具备正当的理由,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会对其他人员造成威胁,而该威胁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时,警察才可以使用枪支,紧迫性原则对需要开枪的多种情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准确判断哪种行为比较危险,什么样的行为比较紧急。在这一原则中对现行法律中的立法精神进行了诠释,与实际生活非常符合,操作性极强。人民警察在使用枪支时,需要以减少人员伤亡,保护财产安全为主要的原则,对暴力行为进行制止。人民警察在使用枪支时,需要以国家法律规定为基础,合理使用枪支,如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暴力行为进行处理、参与抓捕、押送等情况时必须佩戴枪支,警察不能对犯罪嫌疑人随意进行猜测,而是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准确进行判断,才会明确犯罪嫌疑人将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四、结论

完善的法律可以对人民警察的枪支使用进行保护。但是从法律理论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立法技术还需要创新,法律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因此,需要对法律正确进行解读,才能为警察的行为提供准确的依据。抽象性是法律制定的鲜明特点,在对法律进行实施时,需要以规定为基础,对行为进行规范,无论是遵守法律还是执行法律,都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对抽象的规定进行正确的阐述,才能在具体的案件中进行使用。由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有所差异,所以对法律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因此,需要相关机关对法律进行统一的说明,才能使法律实施更加符合实际。

猜你喜欢

公安民警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公安民警配枪心理研究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浅析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关于公安民警培训中体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相关探讨
山西省公安民警现场执法中使用武力情况调查
公安民警培训课程研发的相关问题研究
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课程研发的原则和路径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