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2019-12-10雷旭东
雷旭东
[摘 要] 针对生态园林的内涵、主要功能、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在生态园林中应用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等多个系统共同构成,具有脆弱性和开放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在当前城市生态系统中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工合成的要素。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中具有自我进化功能的重要组成,能够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一、生态园林的相关内涵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建立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该系统中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木等植物,实现了种群协调,形成富有层次性和色彩合理的搭配设计,由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共同构成,这些植物能够利用空气、水等营养成分构建和谐稳定的群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严重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园林的功能分析
生态园林具有丰富的功能,主要包括改善周边恶劣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调节小气候。具体来看,在小气候调节过程中,Batten等人认为小气候是指从地面到一定高度中的空气的气候,而这一范围也是人们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植物生长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小气候。植物的蒸腾能够调节外界环境的气温、湿度,吸收太阳能,对于改善小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夏季某城市温度为27℃时,其草坪温度为20℃,相比裸露的地面能够降低6.5℃,而相比柏油路面来说温度能够降低10℃到20℃,在冬季有草坪的足球场地相比裸露场地温度能够提升4℃。绿色植物具有较强的蒸腾功能,能够向空气输送水蒸气,提高湿度。根据研究我们发现,经过绿化的地面相比非绿化区域能够提高15%的湿度。栽有行道树的道路也能够提高15%的环境湿度。近年来,很多城市逐渐呈现带状绿化形式。比如,滨江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是城市的通风走廊,能够将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中心,起到一定的防风和降低风速的功能。其次,能够改善外界环境质量,由于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生物学家分析每1平方公里的绿地能够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产生600千克氮气,而阔叶林每天能够吸收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50千克的氧气,能够供1000人呼吸所需。因此,除了人们日常呼吸所需之外,还需要提高城市的绿地指标,吸收有害气体,对于外界空气和人体健康来说影响较大,而且有害气体种类较多,包括二氧化硫、氯气、一氧化氮等,当这些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很多植物对这些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净化和吸收能力。
三、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利用生态学原理
(一)以生态平衡为导向,合理布局
在生态学理论中,生态平衡是关键原则,是指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其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使能量输出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时,我们需要将系统结构布局与自然环境、河湖水系功能分区实现协调,并且能够整体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并合理进行城市绿化布局,使绿地不仅能围绕城市周边,还能将自然引入城市中心,以维护生态平衡。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展了森林和园林结合、城市与郊区结合,进一步扩大了绿化面积。
(二)遵循生态位的原则,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合理选择植物,实际上是依靠生态位配置,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审美和综合功能的实现,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其在空间、时间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能够反映物种之间、物种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时空、营养、生态方面的差异来合理配置植物,能够有效避免种间竞争,充分利用外界环境资源,保证群落的稳定性。由于生态园林能够调节小气候,改善外界环境质量,吸收有毒气体,减弱噪声,美观城市,因此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合理进行植物搭配,选择适应城市环境、气候的植物进行大范围栽植。此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能够利用生态学原理来实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新辉.探讨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关系[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260.
[2]李玉春.生态园林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7(4):159.
[作者单位]
山西绿茵園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