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纯洁、宁静的阅读空间
2019-12-10张薇
张薇
一、立足书籍原本,引导孩子阅读
学龄儿童刚入学,通常语文老师会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每天抽时间陪孩子看看课外书,给孩子讲讲故事等,以阅读促识字。但孩子读了不少书后,一接触到看图写话或习作时,还是感觉词汇穷尽、表达贫乏或是病句、方言一堆,难登大雅之堂。家长苦想:书也看了不少了,怎么就没对写作产生一点影响?原因在于我们给孩子讲故事时,优美精练的语言文字被我们改编了,神奇迷人的古代传说被我们删减了,就连孩子最喜爱的童话故事,也让我们转化成通俗的口语、方言后,才给孩子娓娓道来。孩子们欣赏到的已是我们改编或加工过的“山寨版”,艺术、经典已在我们删繁就简、通俗易懂的表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任何词汇、语句、诗文,对于一无所知纯净如白纸的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古典诗词的深奥与现代诗词的浅显易懂,对于孩子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对刚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讲,并不觉得哪个更难。你教给他什么,他接受的就是什么。所以,建议那些把“安徒生童话”转化成通俗的口语再讲给孩子听的家长们,大可不必这么费心。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听故事,对他们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所以,更好的阅读引导办法是立足书籍原本,原汁原味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更早地沐浴经典。
二、遵循诗词意境,保护學生阅读的兴趣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学生布置了每周背诵一首诗的作业,旨在让学生们在中华国学上有所积淀。诵读一段时间后,就有家长给我建议:老师,我的孩子诗倒是背了不少,但还是不明白诗中意思,是不是在教古诗时尽可能给他们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这样既便于孩子们识记,也便于我们家长检查辅导。对于此类建议,我都尽力去解释沟通。
事实上,过多地解释古诗词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有时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想象力,造成对语言文字美的破坏,恰是与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相违背的做法。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而是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中,就自然会领略经文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观念,根深蒂固地楔入学童渴求知识的大脑里,融入学生心灵深处,尔后老师再稍做解释,要言点拨,学生自然就懂了,理解感触也更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此意。有些深奥的语句学生可能暂时不懂,但他们已经牢记在心,待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后,就自然会理解。如平时教一篇古诗,少讲多读,并未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语言精练、诵读押韵的佳句,却容易被学生记忆。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在保护孩子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方面一定要注意,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词的动机一定要单纯。
三、自由自在地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懂得语文学习成效百分之三十靠课内,百分之七十在课外。但有少数教师认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严格越好,把课外阅读等同于课内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相应的摘抄,及时书写读后感,带着问题读或拿阅读卷来检测阅读成果,用这些显性且功利的方式来督促学生看书,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结果导致学生的阅读热情减退,阅读量减少。
其实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有区别的,不可简单地等同对待。课内阅读文章篇幅有限,大都是精选出的名家大作,承载一些必教的知识点,学生初读、精读、品读,每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带着质疑与问题去读,无疑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挖掘文本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但课外书没有像教材那样对篇幅的要求,试想一本有情节的长篇小说,让学生处处做笔记、写感想,能有多少孩子做得到呢?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愈高。阅读才开始,便急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势必用任务的形式来束缚他们阅读,学生一边读还要一边想着自己的任务,担心完成不了任务,便不停地在文字中寻找答案,此时学生哪有心思体会情节、感知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人们总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生活经验丰富,担心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走弯路,对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才值得一读,干预得太多,一味将各种古今中外名著摆上案头,让孩子一本一本地啃,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完全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迫于压力的行动终归是不长久的,其结果可能是孩子不仅完成不了家长的读书计划,恐怕再看到那厚厚的书就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恐惧,阅读兴趣也因此被扼杀。
为此,应该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熏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正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四、厘清阅读指导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 引导学生用书面语阅读和表达,尽量避免口语化。在孩子识字量还不够大的时候,家长通常会给孩子讲故事,由于担心故事情节过长,或遇到生僻较难的词不易理解,有些家长就会把书面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口语讲给孩子听,这样的“讲”故事并不好。正确的做法是按原文、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读故事。语言文字的美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美好的意境与遐想,阅读时切不可错失。
2. 集中精力快快读,拒绝拖拉慢慢看。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快快读,保持阅读时的流畅性、完整性。不要一遇到不会的字就要求学生停下来查字典,这样做不仅让他们觉得麻烦,同时也打乱了阅读时的心情及连续的阅读思维。只要在不影响其理解的情况下可暂时放一放,或让学生准备一支铅笔,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先做一个记号,等阅读结束后再去查明。坏的阅读习惯是阅读速度缓慢,有的孩子会边吃东西边看书,或是边玩边看书,为了应付家长、老师,只摆个看书的姿势而并无看书的行动,今天翻两页,明天再翻两页,看了今天的内容,不记得昨天看的什么,无法将内容情节串连起来,很难对书本内容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到了小学中年级仍有用手指读或小声读的习惯,影响阅读速度,也影响阅读思考的质量。量的积累最终会带来质的改变,当孩子千万次地接触规范、优美的文字,你还会怀疑他语言表达时会经常出错吗?用纯粹的心情对待阅读,熏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得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收获,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多,迟早会厚积而薄发。
3. 好阅读多读字,少看图。孩子还小的时候,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安静下来,或较长时间不需要成人照看,便让孩子看电视,看孩子坐着安稳、不跑不闹很专注就满意了,以为看电视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其实不然,长时间看动画片、玩游戏势必会影响孩子阅读文字的兴趣。像这样的孩子也会喜欢看些书,喜欢看色彩鲜艳、情节搞笑的漫画书、卡通书,却对纯文字的读本一点兴趣都没有,通常是字多的书三天看三页,图多的书一天看三本。同样是看书,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呢?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若生活在信息封闭的时代,给他一本书,他定会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口气把书读完。可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电视、电脑、手机,信息海量,孩子们接触到的是大量的图片信息,一旦学龄前的大部分时间被图片包围着,图片占据了他的全部信息渠道,培养阅读文字兴趣的机会也就被错过了。所以,作为家长切记尽可能少让孩子看电视,多抽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多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有意识地让孩子质疑、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被认同、被赞许的快感,在身心舒放的阅读环境中收获,在亲情融融的氛围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的心田,好似一方唯美的伊甸园,需要父母、老师加以呵护、守候,好的阅读习惯是浸润心灵的一汪清泉、一滴甘露。教育需要等待,放下我们成人心中的世俗功利,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为其营造一片纯洁、宁静的阅读空间,孩子就会学有学成,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伦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