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雅的文字表达习惯要从小“培养”

2019-12-10王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素养思想

语文这门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领悟并把握祖国母语的精髓,能够优雅地用声音与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后者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涵盖了所有的语文基础素养,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与最高程度呈现。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的整体、全面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有教育专家直接把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目标设定为如何培育“写作素养”。由于“文”是一个人的思想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发之于心必会形之于文。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文。作文,全面性地彰显、折射出了人的言语、精神与社会文化综合素养,所以,从小培养我们下一代能高雅地写作与立言,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者,形而上之谓也,重在精神层面;微观者,形而下之谓也,注重实际有用的操作。

一、宏观上对于高雅的文字表达习惯的培养

(一) 拓宽自己的视野

所谓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之谓也。雄鹰与井底之蛙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想立言者,想做大事者,要像雄鹰一样拓宽自己的视野。毛泽东当年上小学时,曾经写过一首《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就具有雄鹰般的视野。小时候的这种视野,直接影响到其后来能写出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等一系列豪放杰作。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从小有这种视野呢?

1. 站高。站高就是提升自己的位置。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所以,荀子得出结论:登高,君子之谓也。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开阔视野的登高。

2. 看远。老鼠之所以只能看见眼前的大米,因为其鼠目寸光也;而雄鹰则能傲视苍穹,俯视天下,因为其看得远也。如何看远呢?一要旷达,不为一时得失而烦恼,人生所谓的成功、财富、梦想时刻在变,你不必拘泥,也不必在意;二要踏实,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要赢得人生,全靠我们自己,水滴石穿,用心一也,坚持不懈之故。

3. 境界。人生不能事事如意。笔者以为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地位,不在于金钱,也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心境,在于境界的修养。王国维评诗论词特别强调境界,有境界,诗词自然上乘,自成高格。人生亦是如此。

(二) 形成思想

所谓思想,从小处说,那就是你有想法;从大处说,那就是一种理论。对于理论,恩格斯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笔者认为,一个有思想的民族的形成,一是需要有思想的教育者,二是需要有思想的受教者。写作也是如此,你的文字就是你思想的载体。有了思想,你的文章就有了分量。

(三) 高格模仿

1. 生活始于模仿。如果你模仿优雅,你可能会接近优雅。对于实施模仿理论的教师来说,选择高格的材料供学生模仿是这一理论最重要的支撑和条件。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掌握语言技能的第一步。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悠久历史中形成的表达符号体系。幼儿学会说话不是通过理解,而是通过模仿和记忆。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角度来看,语言是第二个需要反复刺激才能建立语音神经连接的信号系统。重复阅读,记忆和抄读都可以与语言“亲密接触”,包括发音、语义、语法、修辞和词汇。然后,当你说或写时,你自然会选择最好用的,经过一定阶段,模仿将走向创造。例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重建的;宋代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的句子“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演化而来。如果你离开模仿,就很难养成优雅语言表达的习惯。

2. 如何做到高格模仿呢?一是选取经典材料让受教者模仿。开卷虽有益,但人的生命毕竟有限,选择经典材料让受教者模仿,是施教者最该做的事情。二是让受教者动手写文言文。诵读经典可以学习古人高雅的表达方式,但诵读只是一种初级阶段,如果要更进一步,你就要动手去写。很多一线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多读经典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则是让语言典雅起来的一种有用又经济的好方法。

二、微观上我们强调朗读、背诵、抄写

1. 朗读。从字面上看,“朗”意味着清楚而大声地说话;“读”意味着阅读文章逐字逐句地读出声音,并领会其内容。阅读将无声的话语变成了一种健全的语言,它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验,并产生持久的记忆效应。阅读学习汉语是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誦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散文家姚鼐继承了朱熹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它。他建议阅读和理解应该基于“声韵证人”。他说:“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人们用“朗朗读书声”来形容学生认真地阅读和学习,用“朗朗上口”形容一本书读得滚瓜烂熟的程度。

2. 背诵。这是朗读后的巩固程序。没有背诵的阅读就容易一无所获。要做到熟悉且会背诵,必须反复阅读。阅读三次是不够的,阅读五次、十次、五十次也记不住,那就再读二十次甚至三十次,直到记住它。清代学者梁启超主张,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应该用心阅读和朗诵。他说:“我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生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的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光明。要平时摩得熟,临时才用得着。”郭沫若的记忆是惊人的,但他强调说他主要是阅读和背诵。背与记忆有关,不会背你就记不起来。1999年5月13日,当时的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先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写作者进行了讨论,在12岁之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们充分背诵。

3. 抄写。抄写的目的,是把读的结果痕迹化、固态化起来。古人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强调抄读的作用。明朝的张溥,六岁开始每天都要背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他每读一本书,都会边读边抄,把抄的文章背熟再烧掉,下次再读时,又再抄。这样每本书都要反复抄六七次,故而名其书斋为“七录斋”。梁启超极力主张读书要做“抄录或笔记”,说这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读书方法。抄读时眼、口、耳、手、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中去。

为了从小养成高雅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层面提出了我们的思想与做法,目的是想让语文教学更加专业、有用,对形成高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起到助推作用。

三、语言是思想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和表达,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和场合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和各种信息。优雅的语言常常使用一些优雅的词汇,这样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对他人的尊重。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愿望和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求幸福,振兴中华民族。优雅语言的运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奋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优雅的语言对中国人民寻求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之气脉,可以用语言、文字、文化三者共同承接。语言可以表情达意,文化又以语言作为载体得以顺利地继承。语言可以说是维系同一民族社会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非物质纽带,通过优雅语言的使用以及习惯的形成,我们既能透视语言现象又能透视文化現象。优雅语言的使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延续起到了规正、示范作用。由此可知,语言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这种特别的文化符号对于传播信息、表达情感意义重大、不可小觑。因此,优雅语言的运用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间接意义上,优雅语言的使用和优雅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也是当前“牢记使命”的正确含义。

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语言,其背后隐含了大众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其中约定俗成的传统思维模式,折射了社会发展程度,展示了语言文字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深层次上,优雅语言的使用,优雅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对于当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文化促进的作用。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语言有关,与优雅语言相连。

(王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

猜你喜欢

培养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