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思维与识字教学

2019-12-10诸定国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造字学段识字

诸定国

一、汉字思维必须受到重视

早在1982年,汪曾祺就明确提出“汉字思维”一说。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一文中,他说:“中国的识字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用汉字思维。……这是西方文字所没有的。”1996年,石虎、郑敏、申小龙等画家、学者在关于海外华文诗学的学术讨论中,重点讨论了“字思维”,即汉字思维。汪曾祺所说汉字思维、石虎们所讨论的字思维,是从写作表达的角度,是用字思维;并非识字角度,这是需要厘清的。

从识字教学角度看,遵从汉字思维更多应指造字思维。汉字思维,包括用字思维、读字思维、识字思维、造字思维。

识字思维是读字思维、用字思维之基础;识字思维的形成,取决于对造字思维的理解、把握,两者呈正相关。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所言“他们就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效果特别好”,是基于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进行讲授,而讲授就是还原先民造字思维。

从《说文解字》起,形声字就超过八成。毫无疑问,形声字声符构件与读音有关。形声造字,是汉字造字一大创举,有效解决汉字表音的问题,使音形义三者有机统一,且大量造字,满足生活之需。形声造字前,造字思维主要是形义参与思维,而形声造字后则是音形义均参与思维。换言之,汉字示形示音示意的构件,都参与字义的思维。汉字符号具有规律性,“口”是象形字,形意合一;而以“口”为构件的字,如“可”“扣”“叩”“和”等字,“口”字又作为音符示音,这些字形音义合一。这就是规律性体现,而其本质则是汉字的造字思维。

汉字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延续使用到现在、且日渐严密的表意文字。汉字未曾中断,说明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思维未曾中断。从发生学角度看,世界文字可以分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两种,汉字是自源文字。如今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多属于借源文字。自源文字就像文化基因一样,隐含本民族思维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汉字思维是中华民族思维的体现,具有民族性、连续性。

二、汉字造字思维的特点

从文字直观构形与演变发展看,汉字造字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直观性。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表音文字并未借助图画文字之基础,与图画文字呈割裂关系。表意文字多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我国有书画同源之说,图画付诸视觉,具有直观性。所有甲骨文,都具有直观性;所有象形字,起初都具有直观性,都体现先民造字的直观性思维,甚至是直觉思维。如“日”“月”“山”“水”等字,其甲骨文、金文字形能给人直观感受。看到“男”“安”“休”等会意字字形,解读者岂不莞尔?这就是汉字直观性思维的魅力:借助图形化的符号及其组合,直观呈现含义,体现出直观性思维、直觉思维的简洁特征,为表音文字所不具。

2. 抽象性。汉字造字,追求“神似”的思维体现。汉字造字是隐喻化、抽象化的。以形写意的汉字,源于客观实体,但不是客观实体的如实再现。汉字构成机理与“诸身”“诸物”“类”之间存在隐喻或象征关系。比如“牛”“羊”,是对两种事物最鲜明特征的简笔勾勒。勾勒,就是一种抽象化。这说明,在构形表意过程中,造字者主体性已发挥重要作用,汉字追求形似即表达人的观念——思维。字象与事物处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一种可说又不可说、可意会又不可言传的境界。这种以字象或形为核心的表意、追求“神似”的表意方式,正是抽象思维的典型特征,或者说,抽象思维正是汉字思维的重要特征。

3.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思维与汉字构件有关。一是汉字构件的整体性。独体字是一个完整体,不可拆分,如“魚”“燕”,每个字形就是一个整体,殊不可分,“灬”在两个字中均表示尾部;单独一个“灬”,就是一个部首,其指代意义就是“火”(如蒸、煮、熟等),与“魚”“燕”二字殊不相干。二是合体字有整体性。汉字思维具有“并置美学原则”,即合体字的各部件都参与意义的生成,各部件与意义关系是整体呈现。形声字、会意字构型都采用空间并置,并置的构件间存在对比、相对、相似、反对、映衬、耦合、平衡等關系,在构件组合中衍生出无穷的意义。如“東” “杲” “杳” “恨” “恳” “架” “枷”一类,构件都相同,但构件位置关系产生变化,意义就迥然不同。汉字音形义的结合,是整体性呈现的,即为整体性思维特征。而表音文字,字母从左到右线型排列,只存在单一型排列,仅呈左右联系,更多是推理性思维特征。

4. 系统性。汉字造字的系统思维,最根本的是对自我、世界、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具体体现为构件的类化、抽象化。

对人类自我的认识,有“亻” “身” “女” “首” “面” “页” “目” “口” “骨” “月(肉部)” “手(扌)” “足” “止” “心”(忄、)等部;对大地形态的认识,有“山” “水(氵)” “土”等部;对天象天气的认识,有“日” “雨” “气”等部;动物有“牛” “马” “虫” “鱼” “鸟(隹)”,植物有“艹” “木” “” “禾” “米”……从这些字象、构件中,今人还能看出先民们对自我、世界、宇宙及万物生灵都是系统认识。其二,往微观说,以某一构件为单位所组成的文字,又形成一个系统。如凡“氵”部字,表达他们对水之类型、特征与形态的认识。《说文解字》用“从×,意与×有关”描述,就体现出汉字造字系统化的构思。这一点,示形构件可以一目了然,其实示音构件同样也有系统性体现。示音构件示音功能不言而喻,一些示音构件在示意方面也呈现系统思维。如示音构件“戋”,隐含细小之意,水小谓“浅”,金小谓“钱”,丝小谓“线”,歹小谓“残”。其他如 “青”“包”“仑”等示音构件在示意上也有系统性。正所谓“声旁乃义之纲”。不过,更多的示音构件的示意作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

三、基于汉字造字思维的识字教学

基于汉字思维的识字教学,教师增加汉字知识、提高汉字素养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如下做法。

1. 需要系统建构。识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但不能认为识字教学只是第一学段的任务,与其他学段无关。识字教学需要各学段教师形成合力,遵循教材体系,结合学生学段思维特征系统建构。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宜体现情境性,突出趣味性,如将象形类汉字,结合古文字图画,采用还原先民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建构汉字的形意联系。一年级上册《识字4》中,“日”与“月”字可比较两物外形特点,把握字形;“水”与“火”字可以根据文字画图片,归纳出“水”流动、“火”跳动特征,进行认知;“禾”字,可与课后“猜一猜,连一连”中的“木”字相结合,比较两物,从本源上掌握两字。学段增高,可以结合诗文内容,进行识字教学。南京市溧水永阳中心小学的王开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李白《夜宿山寺》时,借助形象的画面和古文字,帮助学生感受“宿”字由房屋(“宀”)、人(“亻”)、席子(“百”)三种形象叠加、组合而成,把握“夜宿”的含义,进而组词“宿营”“住宿”,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增加大量的文言小短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的重要区别之处。在文言文语境中,许多字的字形与其本义相关,利用文言语境,可以进行深入的识字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有“诸儿竞走取之”一句,其中“走”是一个古今异义字。尽管教材注释“竞走:争着跑过去”,但对初次接触古今异义现象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将“走”理解为“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走”字时,教师可用图示法,将其板书为篆体(“”),结合图形,指出该字上半部分为人甩开双臂、迈开双腿之形态,意为快速奔跑,下半部分的“止”字即为“足”(“足”字中也有这个汉字构件),然后举“走马观花”“三十六计——走为上”等生活中常用但仍保有“走”字之本义的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既利用了四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又讲清了该字的字源义,还教给学生解字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

2. 利用造字思维特征。在漫长演变过程中,汉字经历楷化、简化,许多构件产生形体变化。识字教学时,需要教师逐步渗透汉字造字法知识,还原汉字构件原本含义,让学生知道构件具有不可替代性。识字教学时,教师先准确确定构件的含义,如“月(肉部)” “王(斜玉旁、王字旁)” “阝(左耳刀)” “阝(右耳刀)”,最初指代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进而利用造字的直观思维、抽象思维、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归类识字、系统识字。示形构件指向字意理解,示音构件指向读音。(特殊的示音构件,也让学生探求其示意功能)这样就能逐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建构,从而实现系统识字之目标。这样的例子,教材中有大量的设计,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中,安排了“青” “情” “清” “晴” “请”等字填空(“青”是示音构件);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中,安排了“杨” “桐”“松” “棉” “柏” “杉” “枫” “桂”等字书写练习(“木”是示形构件)。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设计了“巴—把、爸、吧” “包—饱、抱、炮”等五组字(“巴” “包”是示音构件)。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围绕“口”,设计了三组字:咬、叼、嚼、咽、啃、吞、含;叫、喊、嚷、吼、吵、啼、唤;啪、哗、吱、嗡、嘟、呜、嘀。这三组字几乎涵盖了“口”作形旁构件造字三种主要形式:“口”的动作、“口”发出声音的方式,以及拟声字。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思维特征——示形构件与示音构件所蕴含的思维信息,进行系统的识字教学,通过迁移方式,扩大识字量,如“包—饱、抱、炮”一组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添加“泡”“苞”“胞”等常用字。

3. 突出传统文化。汉字识字教学需要确定汉字本体论认识:汉字不仅仅是符号、载体,也是解读的主体、理解的对象甚至审美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自源文字汉字,虽历经楷化、简化,但其所承载文化未曾割裂。从以其作为基本元素构成的诗文来看,中华诗文浩浩汤汤、绵绵不断,是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河,这条长河之源即汉字基因;同时,汉字又是诗文浪花中最璀璨的一朵,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缤纷世界。

以汉字构件本身而言,每一个构件都是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呈现,如“玉”字,《说文解字》“玉部”222个字,可分为玉类、绘玉(声、形、纹)、似玉、乐器及与玉有关的动词等几类。这些字或表示以玉为贵、以玉为美,或以玉为礼、以玉比德,或以玉通灵、以玉辟邪,可以说,每一个带有斜玉旁的字,都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斜玉旁的字,是人们取名常用字。对《三国演义》人名统计,以带有斜玉旁字为名者(不含字),有46人,如周瑜、诸葛瑾等。《红楼梦》中,“玉”字成了贾家第四代男子的辈分。笔者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对斜玉旁的正确认识,往往从学生姓名用字开始,问他们为何以带斜玉旁字为名。这是识字教学,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结合具体诗文语境讲解汉字,围绕内容与特定汉字设计专题任务,可将汉字所蕴含的文化講授得更加充分。在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一些斜玉旁的字,如“瑰” “珊” “瑚”等字,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玉文化。再如三年级下册文言短文《守株待兔》,其中有“耕” “耒”二字,将“耒”字讲清楚,说明其是最早的农具,然后结合“耕”字,既可以系列识字,也可以渗透农耕文化,进行文化熏陶。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造字学段识字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识字
识字儿歌
隋文帝造字
识字谜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