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文基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019-12-10鞠海娜李华伟

今日财富 2019年33期
关键词:鄂温克民族经济

鞠海娜 李华伟

本文主要论述了埃文基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埃文基人社会及人口问题等。通过对埃文基人社会及人口问题的薄弱性及其不能尽快适应生活条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出只有提升文化,改善生活方式,加强教育以及推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做好跨界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埃文基人的社会和人口的历史沿革

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族)的社会和人口都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很快适应生活条件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事实上,鄂温克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想改变此现状,必须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变迁。1917年十月革命后,这些部落大多数都走上了集约化社会发展的道路。在不破坏从前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旧观念。国家有效的管理和支持,使鄂温克经济水平得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鄂温克也从一个极其落后的民族转变成了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形式的民族,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苏联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民自身的发展,克服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重点在于文化,生活的复兴,改善教育环境,引进先进的社会主义管理形式。

但是,在苏维埃政权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国家在追求集体化的同时侵犯了鄂温克族的某些权力。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度的集体化,也给鄂温克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该方式在缺乏完善社会体系和教育程度较低的鄂温克推行。建立鄂温克国营农场,组织者认为这是一种刺激经济发展的有利方式,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一度使鄂温克的经济陷入衰退状态,生产率下降,大额亏损,人们的实际利益遭到破坏。

最初,国家政策主要着眼于土著民族的大规模转移,为土著民族提供适于生存的环境,引进先进的教育方式,总之,传统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

二、埃文基人的经济现状

在经济改革、社会重建年代,国家农业经济衰退,大量的农业人口被迫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为生存而进行着艰苦的抗争。而在北方的极端條件下,这个消极社会进程的出现带来的则是更为强大的破坏力,并将埃文基人也一同裹挟其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官方数据,现在我们很难明确地评估出埃文基人苦难处境的真实程度。为此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包括对他们常住地的情况以及对其生产活动条件的研究,即对鹿养殖场和他们的狩猎区进行研究。

事不容缓。因为阿穆尔地区埃文基人的人口总数仅为1269人,且在极具破坏性的社会经济变革的强烈攻势下,他们无论在社会权利还是在生态经济等方面均不受保护,因此作为一个民族而言,他们将很可能不复存在。1999年对谢列姆金斯克区伊万诺夫村的埃文基人进行生态医学调查所得出的完整结果也证实了这个论断的合理性。根据专家的结论,包括最小孩童在内的埃文基人中没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而这种情况在其他埃文基村落中也同样存在。

如今的埃文基村落,极端贫困的现象普遍存在:饥饿多病的孩子、无业游民随处可见,人们普遍酗酒。在这种土壤上滋生的只有一直飙升的高犯罪率,完全衰退的生产力,破败的基础设施和随之而来的令人沮丧的未来。

埃文基人社会和人口问题的薄弱性及其不能尽快适应生活条件变化的原因都能在刚过去不久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同其他生活在北方、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的少数民族一样,埃文基人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实际上,即在一代人的生命跨度中,不得不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社会动荡。1917年十月革命后,这些正处于族长制氏族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便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社会变革。然而那时的变革具有渐进化特点,并没有摧毁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也没有破坏其居住环境。在国家全方位的帮扶下、由于其积极接受管理再加上对这些民族活力的全方面刺激,其社会发展进程有了巨大的高质量飞跃—从最落后的社会发展形式转向了现代文明,从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了社会主义模式。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扩大埃文基人的群体数量,强制将原著居民从家乡迁出。他们在被迁往扩充后的居民点后便开始了定居生活,然而这些改变却破坏了在民族分布特征及生物资源经济利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传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准则。

三、国家政策对埃文基人的影响

国家对地方民族政策的实施是通过地方会议和经济管理阶层实现的。但由于原著居民中备用人才匮乏,所以位于关键管理职位的通常是一些外族人,而他们对当地的条件、经济特征、埃文基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及性格特征往往是不熟悉的。在对该族的村落及经济发展等原则性问题进行决策时,原著居民的意见常常被忽略,他们本身明明对本族事务最在行,但却常被看作是没有外部协助管理就不能独立构建生活的二等公民。曾进行过的各种活动实践使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了均衡,为人们带来了其他的劳作方式(乳畜业、养猪业、作物栽培等),但却低估了历史上在这里形成的北方综合体中各领域—养鹿业、狩猎、捕鱼业的作用。

现今,在近几代人中针对埃文基儿童实行的寄宿制教育将孩子同家庭以及父母分开,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弱化,几代人间失去继承性,以及对原始林区居民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的遗忘。寄宿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就疏远了其原本应有的生活方式,但最后看来,这种重新的定位在他们成熟后所得到的结果却不总尽如人意。一位从未离开过家的17岁少年比寄宿学校的毕业生有更丰富的养鹿的经验。此外,寄宿制教育还有另一个消极的方面: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外的环境中长大,那么这有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其在成熟后很难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家庭。与此同时,从寄宿学校毕业的孩子们不单是对林区生活毫无准备,甚至对生活也毫无准备可言,例如,他们既没有养成煮饭的习惯,也不习惯于缝纫。

四、结语

跨界民族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埃文基人社会及人口问题的薄弱性及其不能尽快适应生活条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出只有提升文化,改善生活方式,加强教育以及推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为获得更多民族珍贵资料、进一步做好跨界民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单位:1黑河学院;2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鄂温克民族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MINORITY REPORT
淡水海豹
鄂温克姑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鄂温克人的时间与季节
民族万花筒
经济
一个即将消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