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有武:画《水浒》永远是个进行时

2019-12-10袁龙海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端木水浒

袁龙海

徐有武:

别名徐炎,徐幼吾,1942年生,浙江永康人,著名画家,自学绘画,擅长中国画、连环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民盟书画院顾问。擅长古今人物,旁及鞍马走兽,山水花鸟。画风写实,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刘旦宅先生评其绘画:“胸罗万象、笔传千秋。”他转承广泛,转益多师,先后师从黄胄、程十发、刘旦宅、汪观清、贺友直等大师。

徐有武先生用三年时间精心绘制了一套《水浒群英谱》。三月份在闵行群众艺术馆举办了画展,不仅展出了《水浒》108将人物长卷,而且全面展示了他四十多年来各时期的代表作。

开幕当日人头攒动,现场签售新书十分热闹,故我不能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为了对他的艺术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另外安排一个午后,专门走了一趟。

一到展厅,很远看到徐有武先生正与朋友聊天,见我来了他立刻招呼,好像已等候多时了。徐有武先生主动地给我讲解橱窗里的一组 “放松之下不打底稿,直接在宣纸上挥洒”的写意水墨人物,不禁让我眼睛一亮:十来幅人物画,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形体,笔墨于多样中融合统一;同时,构图造型叙述着空间的转移关系,又见装饰性表现,有一种“真情写尽,无古无今”的通感。凝练独到的艺术语言,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样式,清晰可见,耐人回味。

对于78岁老画家的全新探索,这是否属于画家的“衰年变法”?笔者暂不下断语。亲眼所见十余幅作品,是他听取89岁的著名中国画、连环画艺术大家汪观清的建议后的恣意绽放。也就几个月时间,他突然觉得“在艺术上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十分肯定地说“我想再画一套写意的《水浒》”。

画家的“衰年变法”的例子很多,成功者寥若晨星。从字面上看,“衰年变法”某种意义上是违背生理条件的。故而,历史上黄宾虹先生在八十九岁患“白内障”后制定日课,每日做着忘却笔之在手的自在活动,其浑厚华滋,神遇迹化之境,往往被许多人不解,须知是宾翁“衰年变法”的成功,是长期的学养积淀,不期然而至的结果。更多事实是,许多画家晚年的绘画技法过于成熟,“习气难改”创造力枯竭而“腐朽”。所以 “画到生时是熟时”成为艺术家“奉为圭臬”的共识。

徐有武先生的艺术,由“秀雅清丽”到“文武并置”的变化,是随着内容“应韵而生”,有一种“元气淋漓”的磅礴意象之美。不管将来历史上怎样评价,他是一个探索者,是一个不固步自封的艺术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有首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似乎说出了徐有武从艺的曲折道路。对他来讲,除了自身禀赋基因和艺术缘分,受到名师指点是关键。

徐有武的父亲徐忠廉,18岁跟着老家艺人到上海城隍庙画“擦笔画”谋生,后转至“虹口绸厂”做工。1937年抗战爆发虹口沦陷,逃难到故乡永康,先是义务画壁宣传抗日,后加入政工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获得过县长“唤醒国魂”奖旗。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工作。他父母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徐有武排行老三,除了妹妹以外,五兄弟都会画一画。回忆起年少时生活的坎坷,徐有武脸上露出一丝无可奈何的表情。

1958年,因“肃清反革命”扩大化,他的父亲与哥哥双双被捕入狱。家庭生活主要来源是每月父亲工资120元、哥哥工资70元,突然的变故感觉“天塌下来了”。徐有武那时17岁读高一,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下面有许多弟弟妹妹,只有嫂嫂一人在工作。怎么办?他好像一下子成熟起来。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退学了,“想帮母亲一起挑起生活的担子”。他到处打工,“修路、敲石子、扛黄沙、养过猪”,还常常被拒。一直到1959、1960年,才在上海县粮食局做上临时工,最长的临时工两年半,每月可以有40元工资。工作间歇他不停地画速写,为有朝一日画画做准备。世事难料,在“自然灾害”时期他被“精兵简政”了,失业无路可走的他开始画连环画,因为他听说有一批“人美社”的社外作者是通过画连环画改善生活的。他来到吕蒙的战友开的“孙扬画室”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被老师视为可造之材,推荐给了“人美社”的创作员端木勇。他成了端木勇的帮手,从“织(画)布景”一直到独立完成创作。其中,“汪观清的连环画《文件》是最早的绘画范本,七十多幅我一一临摹”,又投书向颜梅华请教,由此打下人物画的造型基础。

有一次,他把画好的连环画《在人民的巨掌里》三十多幅交给端木勇,社外作者吴克礼碰巧看到,问端木勇,这是汪观清画的吗?他连环画“第一口奶”是学汪观清的,“这一点太重要了”。

端木勇于是建议徐有武寄出版社试一试,审稿者顾炳鑫觉得不错,打算编入短篇合订集,询问作者的情况,端木勇如实汇报,结果因为家庭成分而退稿了。端木勇又推荐给辽宁美术出版社,作者登记表也寄来,他高兴极了。在登记表最后一栏里须有派出所盖章,送去之后杳无音讯。此路不通!无奈之下,端木勇建议他应聘当教师,教师有寒暑假有时间可以画画。“时来运转”的徐有武在1965年进了上海县龙华镇民辦中学,当时镇上看到一个青年长期没有工作,有文化还会画画,而民办中学缺绘画老师,便让他去了。他就这样一直在中学里担任美术教师。

“三结合”受到名师的指点

1972年徐有武三十岁,在参加上海县文化馆举办的绘画展览上崭露头角。当时政府防止血吸虫病,画农村题材《血防线上》。“人美社”搞“三结合”,要求专家、地方机构、农村作者三方合作。这一题材落实到上海县文化馆,美编黄大华从地方上挑选作者,徐有武的“王大娘智斗鬼子兵”被黄大华看中。据说他的家庭成分引起文化馆内两种意见辩论,一种认为画得好本人没问题,另一种以为违背无产阶级文艺路线,黄大华最后一句话 “给他一次机会”成全了徐有武。

此书一经出版,在随后的内部观摩展中引起了关注,都认为,这个农村作者画得好有生活气息。书中描绘主人公与坏人搏斗的情节:坏人的鞋子掉了,一只脚露在外面。事后前辈同行戏言:这一只脚画得真好!横看舒服,竖看也舒服。

徐有武的作品得到了行家肯定,第二年《血防线上》又参加全国连环画展,还因观摩中有评弹演员,“脚本”被改编成戏曲在各地公演,获得了轰动效应。从此,他的家庭出身不再是障碍,全国各地出版社约稿继踵而至,就此进入连环画创作的队伍。借到出版社后,又因“三结合”创作住在外面,他可以和顾炳鑫、韩敏、金奎等前辈名家经常在一起。那时顾炳鑫画《闽南作战史》,韩敏画《杜鹃山》,他画《诸葛亮》。就这样听听看看,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摸索出画画的一些门道,觉得以前的画都是瞎弄”。他的连环画进入创作高峰期。

1980年,《王昭君》获浙江省连环画展览优秀作品奖。之后,他作为第二作者与施大畏、罗希贤、王亦秋等人合作,描绘明朝农民领袖李自成的套书《清兵入塞》获得了连环画评比二等奖;第二年《激战黄龙府》又获得第三届全国连环画三等奖;由此奠定了“连坛”实力派画家的地位。

成功者回忆往事是饶有兴味的,我们从中可以洞悉“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就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赢的时代特色。

当时画《李自成》套书被视作一项工程,“人美社”从社会上借调“精兵强将”加入。数人合作是一段段分工,先是分头勾线,内行人一看便知谁画的,徐有武负责画崇祯皇帝、马匹,施大畏画卢象生,但形式上全部向施大畏的风格靠拢,因为线条厚重符合人物要求。“记得画夜景,山水皴法故意画得厚重一些,为了与施大畏的风格接近”。

此书获得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徐有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施大畏比我小七岁,属虎,当时还是工人。”后来施大畏进美院深造,凭艺术冒尖换了工作岗位。徐有武也想到专业单位,但遇到许多问题就放弃了。

徐有武从八十年代后期成功转型中国画创作,成果颇丰。数年后《金陵十二钗》《三战吕布》《长坂坡张飞退曹兵》《关云长斩华雄》《赵云救阿斗》《胡公上书图》《百子图》《陆羽品茶图》等作品陆续被国内外善识者收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古代仕女画法》《红楼群芳》挂历,《画猫创作技法》《图说青楼》《人物动态速写训练技法》《中国名贤故事》《风雅丹青》等美术专业书多部。

对刘旦宅的艺术心慕手追

一种画风形成,与他遇到人事和艺术有关。徐有武的仕女、菩萨、走兽,受刘旦宅先生的很大影响,“雅俗共赏,清秀飘逸,”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可。

与刘旦宅结识很偶然。有一次他在“上海小学”写生荷花,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学里种着一大片复瓣荷花,刘旦宅知道了也来,徐有武高兴极了,“心目中的偶像,我必须向他请教”,他开始登门向刘旦宅讨教。刘旦宅为什么画得如此好?为什么样样都能画?与刘先生的每次谈话,回家后他凭记忆记录下来,并确立了一个“刘旦宅研究”的课题,这件事他在1977年就开始了。

上海画坛,刘旦宅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大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出版的《红楼梦》《诗人画册》等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用笔清润秀整,意境融浑。追随者很多,而画得最像刘旦宅的,圈内公认是徐有武。

徐有武对刘旦宅艺术的追慕达到“乱真”“入魔”的程度。此次他特意送《刘旦宅研究》一书的零星笔记给我看,读到刘旦宅创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其中有如对唐朝与宋朝的衣文勾线的处理变化,以肩部为例,唐朝的线条画法堂皇挺拔,而宋朝的线条画法柔弱,对此,他有“挨打的迹象”的描述;还有刘旦宅与陆俨少之间探讨绘画“举重若轻”的知音交流;以及刘旦宅拒绝画《金瓶梅》的原因等等。阅毕,恍然如闻其音,如闻吟咏。此书若出版,必有助于对古典艺术的创作。

刘旦宅的“率真倔强”在上海画坛是出了名的,生活中他是怎样的人?聊到刘旦宅,徐有武似乎三天三夜说不完。

“刘先生决定要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在生活中你看不到他对家人的蛮横态度,很多方面显得十分可爱。刘先生中午要休息一会,徐有武三点后到他家,一般去之前先打个电话,怕他不在。有一次打电话占线,我就去了。

刘先生讲你胆子大的嘛,电话不打就来了。他回答打过电话了,占线说明人在家里。刘先生说:“哦!一个聪敏的笨蛋。”徐有武接口道:“拿了把锋利的钝刀。”刘丹宅又道:“杀忒个年轻的老太婆。”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徐有武的严谨作风,承袭了刘旦宅。他说,刘旦宅画画认真做人也认真,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一幅秦始皇绣像,画过六次小稿,堪称完美。“我是皮毛没学到,刘先生画画的数量大,与他相比我还差得很远。”

画《水浒》永远是个进行时

画人物画,题材上大致是佛经故事、经典诗词、故事小说、市井生活之类。画家通过再现经典故事奠定其在画坛的影响,似乎成了一项潜意识里心照不宣的“竞赛”。

徐有武画《水浒》,经过了反复的酝酿与思考。

五年前,一位朋友向他订购一套《水浒》人物,他顾虑重重没有答应。三年前朋友再次提出,他答应先收集一下资料后再决定。他知道画《水浒》草莽英雄的画风与自己不太合适,而且相交四十多年,亦师亦友的戴敦邦先生的《水浒》已深入人心,这座山很难逾越。通读原著,又细读了戴敦邦给他的所有《水浒》资料之后,他发现戴敦邦《水浒》人物题字中反复出现“难”“不满”“三易其稿”“四易其稿”,甚至用了“技穷力竭”的字眼,悟到戴敦邦的《水浒》人物的不易,同时也绝非尽善尽美。

“傍名著大款”(戴敦邦语)的绘画作品永远是个进行时。历史上画《水浒》108将,明末有陈老莲,清代有张琳,现代有赵宏本、颜梅华、戴敦邦、叶雄,徐有武决定披挂上场,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我画的《水浒》可以姓徐”。

这里无妨翻开《水浒群英谱》,读其“创作日记”,可见酝酿过程:

◆查遍诸雄年龄,好像没有超过四十岁的……注意不能画得太老。

◆史进的龙刺在哪里?其父说,肩与胸。陈老莲画在背上,敦邦也画在背上。到底画在哪里好呢?朱武的帽子是“云冠剪鹿皮”。可参考“昇冠”造型。

◆戴宗用的“甲马”是什么东西?清代虞兆隆《天香楼偶得》云:“俗于紙上画神祇佛像,涂以黄红彩色而祭奠之,毕皆焚化,谓之甲马。”《清明上河图》有“王家纸马”店招。

◆按《宋史》有关记述,平民服饰只有黑白两色,并无花纹。从皇帝到官员也都无团花一类的纹饰。官阶只以紫、红、绿、蓝区分。花纹只在褙子襟上稍见。

◆有些人形象,色彩极具特色,如黑皮肤、红眼睛、红胡须等等,要大胆点,夸张它!有的人面色画得厚,重,满!不可一味清秀!

◆再读《永乐宫壁画》。武士的幞头,文官的方心圆领,全然是宋朝的装束,可以全盘参考。

◆面人汤“以神传神”,与“以形写神”“以形传神”反之。何为人物之神?表情为神,眼神为神,表情生动,眼神为先!都是,也都不仅仅是!一喜一颦只在微妙处!

其细微处可见一斑,每个人物造型“有依据,避雷同,戒程式”。通过描绘《水浒》人物,他就像是半个历史学家,半个人文研究者。

“有武有文”是在《水浒群英谱》新书出版研讨会上,资深媒体人戴逸如先生对他的褒扬。“有文”是指几十年来传承了刘旦宅“秀雅清丽”的文气;“有武”是指《水浒》人物注入了人物“阳刚雄强”成分。这个评价切中肯綮,是对徐有武的高度肯定。

猜你喜欢

端木水浒
偷拍镜头
四大名著趣解
白背了一百单八将
你们遇上了好辰光
“馆霸”端木笑盈
Want a Car Like This
政协委员提议禁播《水浒》引热议
社会 “水浒”化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