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影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2019-12-10海风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打响影视上海

海风

何谓“微影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短视频或微视频有何不同?“微影视”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作用上,究竟有何魅力和伟力?谁是“微影视”的领军人物?在新近由上海市社联主办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王国平导演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微影视作品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如是说——

王国平(上海电视台原音乐节目制片人、形象传播创始人):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冒着酷暑来参加研讨会。首先声明,今天不是我作品的个人研讨会,而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研讨会。我跟主办方说,可将我的作品当麻雀解剖,也许能提供一些拍摄经验,并寻找一些新的创作路径。回顾我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微影视作品,大多都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题材,所以我很庆幸,我的创作实践与市委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行动计划是不谋而合的,我的微影视作品与上海文化是同振共鸣的。我在几十年的导演生涯中,从未将一部片子或一个项目当生意来做,而是始终如一当艺术来追求,当作品来攻关,而非流水线上可复制的产品。作品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既是与众不同的,更是与己也不重复的,我坚持不断创新,超越自己。我的所有作品都追求最高质量,最高水准,从不马虎,从不应付,更与低俗、庸俗、恶俗之风彻底绝缘,我从不拍烂片。从早期的全国第三届农运会、八运会、央视春晚等,到《财富》论坛世界五百强会议、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亚信峰会等,再到上海四大品牌、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博会等,我都积极参与,拍摄了许多MV、宣传片、形象片等,我拼的永远都是创意。

创意是微影视的灵魂,我提出的微影视新概念与当下的短视频、微视频截然不同。虽然片长都是短小的,但短视频很多都是搞怪的、雷人的、粗俗的、庸俗的,只为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它只是用手机随意记录的生活小片段,大多毫无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而微影视则是完全按照电影和电视美学原则拍摄的有主题、有思想、有内容、有创意、有技巧、有手法的短小精悍的影视短片,它包括MV、广告片、微电影、公益片、宣传片、形象片、旅游片、风光片等样式,它是艺术片,是影视艺术,而时下泛滥成灾的短视频却不是影视艺术。我对微影视情有独钟,已拍摄了MV、广告片、形象片、宣传片、微电影等微影视作品二千余部,获中外大奖200多项。但这一切是不是入各位大家的法眼,还请各位赐教,能否通过解剖我这个麻雀,探讨微影视能否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贡献更大的力量。

孙重亮(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上海电视台原副台长):王国平是1985年进上海电视台的,他思想超前,比较另类。当年,他善于吸取并运用别人还不了解的西方大地艺术、行為艺术等新手法,如代表红色文化的李双江演唱的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中的三千米红布,廖昌永演唱的MV《风雨同舟手拉手》的人体活雕,还有张海迪MV《轮椅上的梦》中的大钟,还有如代表江南文化的MV《又见茉莉花》等。实际上若把音乐拿掉,它就是有情节有人物的微电影。

另外,还有代表海派文化的MV剧《风情石库门》,他最早将弄堂游戏摄入镜头,一下子就能把每个人带回童年,唤起你儿时的记忆,这就是一种海派文化的积淀。我曾推荐该片参加瑞士金玫瑰电视节,秘书长皮尔瑞说:这个王国平导演太有才了,所以就专门破例为该剧举办了国际研讨会,这是该电视节历史上第一次为一部作品举办研讨会。王国平刚才说,他的创作实践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一种巧合,我说这是一种文化追求、文化自觉。当我们媒体人曾一度以趋风媚俗为时尚,并把肆意调侃当智慧时,他不为所动,这需要定力。他始终咬住微影视,至今已创作了2000多部作品,而且还是个获奖专业户。今天的王国平还极富创作力,希望他能够再出更多的好作品。

刘文国(上海文广局原艺术总监、东方电视台原副台长):王国平是新时代微影视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也是取得好成绩的电视工作者。他的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好多作品现在还在电视台播出,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标准。这方面,他是全国第一,好像还没有第二个。他能够做到这样,首先是因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有人为了提高收视率,迎合一些观众,拍出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时,王国平仍坚持电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王国平绝对没有一部歪门邪道的作品,他的所有作品都追求真善美,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领观众。第二点,王国平有一种情怀。为人民来书写,为人民来抒情,为人民来创作。第三点,王国平有一种创新。这么早就搞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题材的微影视,就是一种创新。他有一种拼命三郎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的节目都是非常有想法的,构图、用光、镜头、色彩,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还是中国快闪第一人,至今仍充满了很大的艺术创作激情。

郦国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当年我刚到市委宣传部时,时任部长多次提到已经离开体制的王国平并肯定他的追求精神,还破例为他题了词:“影像创意”。我认为,王国平的文化自信缘于上海电视台的优良传统和开拓精神,他的成就离不开当年工作氛围的熏陶和时代的培养。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思想解放的状态是非常值得我们留恋的,即使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这种状态也是难能可贵的!上海电视台当年正处在上升阶段,拼的不是设备,而是人的精神。一个人的第一个岗位往往将影响其整个人的一生,从王国平的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王国平说自己的创作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不谋而合,这个就是当年这个时代给你的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你的初心就是不忘记录这个时代,而且对这个时代有你的情怀。当年我们合作音乐电视《红旗颂》,他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画面都精心设计。后来他为静安区拍摄形象片时,又表现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怀,他在平凡的镜头下表现出普通劳动者的特殊美感。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成果,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不能浮躁,板凳坐得十年冷。当年他花了大功夫,在大量白求恩电视剧拍摄素材基础上,不厌其烦,精心打磨,最后剪辑成一部感人至深的片头MV,在七一晚会播放后,受到了时任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王国平是一位对作品精益求精、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讲良心有情怀的电视艺术家。

林罗华(上海广播电视协会会长,SMG原副总裁):王国平的作品涵盖面很广,形式非常多样,这个在我接触到的同事当中是很少见的。他的作品创意独到,不墨守成规,他1986年就搞MTV了,1999年就搞快闪了,别人都不敢想的,他却想到了,而且敢于实施。他的作品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接受度比较高,雅俗共赏,让人产生联想,给人启迪。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从广义上来说,这三种文化的特征印记,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他所有取得的成就,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从小就出生在上海,他充满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对上海本质的一些特征理解得比较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我觉得有些东西叫北方导演来拍是拍不来的,这种韵味是没有的。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王国平现象值得关注研究并大力推广,我个人认为,他是守护初心的电视人,是手足勤勉的创业人,是守正创新的艺术家。上海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载体就是人,我认为在电视领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标识度的文化符号,他的作品是上海可推广的文化建设的文化品牌。

鱼志平(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王国平是上海电视台最早搞制播分离者之一,1992年,他就在台里成立王国平工作室,自负盈亏,到市场去闯荡。当时上海电视台还是在待遇很好、经费很充足的情况下,王国平就敢于冒这个险,是因为他对市场脉搏和产业导向有精准的预测。今天看来,这个选择完全正确。因为成立工作室后,原来的限制、束缚都没有了,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可以全副身心地投入创作,由此他开始创作了大量作品,立意、创作手法都标新立异。王国平作为上海出生的導演,本身对上海就有一种特殊的与生俱来的情怀,如MV剧《风情石库门》,从场景的选择到音乐的选择,包括道具的选择,都呈现了上海本地的元素、上海的情怀,这部片子对海派文化的体现还是很充分的。我在上海视协工作时,每年都邀请王国平的作品参加中国视协评奖,王国平的作品不负众望,每年都能获奖。王国平充分运用电视的手段、艺术的形式及故事情节等手法展现城市风光和旅游景点,可看性强,由此也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旅游景点推广传播到全国,这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周智强(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要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品牌要有显示度,要有标识度,显示度和标识度要靠重要的、有营养的作品来体现,同时也要靠领军人物来体现,还要靠文化环境来托举。我们今天一起参加研讨,其实也是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我想今天这个研讨会不是为王国平评功摆好,而是从他的创作实践当中吸取好的成分,推动我们的创新和创造。刚刚王国平说到对时代有情怀,感恩时代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我们怎么回馈时代,怎么适应新的网络时代、新的呈现形式和传播形式?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希望王国平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创新,创作出更多适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的作品,形成新的爆款、新的影响力。

强荧(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原所长):好的作品的产生需要各种元素,第一是国际视野,视野必须开阔;第二是多元资本,没有多元资本的参与就做不大;第三是传承创新,这个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能割裂,不能是空中楼阁。我们昨天开了上海文创大会,谈了四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就是融合,媒体的融合,艺术的融合,好的作品一定是杂交,一定是跨界的,一定是混流的。第二个坚持是创新。第三个坚持是开放,我们作品还是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第四个坚持是做好服务,要尽量为像王国平这样创新型开拓型奋斗型的人才做好服务。

朱贤亮(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从王国平MTV作品中,我学到了三点,也就是三个“把握”。第一是对创意的把握。艺术创作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但是这个山水与第一阶段的山水已经完全不同了,王国平已经走到了第三阶段。第二是对镜头语言的把握。比如说五指山的红布,确实很惊奇。往往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好的灵感,会让人记住一辈子,你自己也会说一辈子。第三是对节奏的把握。王国平的许多作品有时跟节奏相合,有时又分离,这都是MTV打下的基础,没有之前MTV打下的基础,就达不到现在王国平的成就。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对王国平要从几个维度加以观察,其能量和价值才会凸显而出。第一,把王国平放在同龄的电视人当中考察,当有人在体制内慢慢老去,当有人在体制外慢慢被淘汰,但王国平却勇敢地走出体制,在体制外坚持主流方向和核心价值,闯出一条非常独特的新路,居然取得成功,实属不易和非常难得。第二,把王国平放在微时代的信息潮流中加以考察。我们现在是搭顺风车的人多,先知先觉的人少,而先觉者往往有风险。目前主流宣传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创作者仅为完成任务但却缺乏感情,二是许多作品没有新的形式并缺乏感染力。所以主流宣传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认为的主流实际上已被当今社会的主流边缘化。而王国平在微时代潮流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一个独特发展方向,即创意至上,内容为王。第三,把王国平放在上海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加以考察。2000多部作品,有量的积累,意味着一种精神力量,也意味着一种质的坚持,王国平由电视文化拓展而来成为新媒体时代一个现象级人物。我们既要对王国平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定位,将他放在上海文化格局和影视格局中,同时又要在定位以后,思考如何再出发?在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当下,永不言退的王国平应该加强公司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还要与时俱进,多向年轻人学习,吸收和运用新的形式,永葆青春活力。

王战(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王国平在微影视行业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体现了时代性和思想性。王国平在特定的时间段,先知先觉,抓住热点,这就是时代性。思想性并不一定要将思想完全讲深讲透,而是要抓住问题,启发思考,启迪思想。

王国平要让自己的创作继续长盛不衰,我认为还要用好两批人。第一批人就是出思想、出创意的策划人;第二批人就是能将思想变成有情节的故事、将策划具象化的制作人。只有充分发挥了这两批人的作用,才能长盛不衰。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文化人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讲江南文化要具象化,明代探险家、游圣徐霞客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江阴,成名却在松江,开游则在宁海,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实际上,他是用自己的行动最早倡导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者。我建议王国平早日能将徐霞客的传奇拍成电影故事片,以此弘扬江南文化的人文精神,树立中国的旅游形象,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打响影视上海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净滩大作战”在江海之滨打响
贸易战在军事演习前“打响”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打响”奈曼旗民族文化品牌
影视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