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
2019-12-10赵建波
赵建波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规程和逻辑理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新认知,客观上呼唤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方法论支撑、文化论支撑、个体论支撑、实践论支撑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新思想统摄理想信念、统率组织方位、统领党建布局、统揽实践行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组织方位;党建布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6-0048-05
一、时代需求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要义
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三大改造的基础上,最初选择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是原创性的,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学习借鉴,是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后来,当充分认识到其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切合中国实际时,我们党转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5)。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之前这段时期,是我们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十五年。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改革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开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作出新的界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它是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纵深发展,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时代。其二,对党的奋斗目标而言,它是我们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持续进发的时代。其三,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享受幸福安康的時代。其四,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中华民族回归昔日荣光,开启伟大复兴的时代。其五,对全人类发展进步而言,它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创造影响世界,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发展的时代。这样一个多维度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二)新时代是新的思想理论之母
新时代必然会引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新认知,对新时代课题的新把握,新时代呼唤新的思想理论,进而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创构提供“产床”。
1.化解新时代的新矛盾呼唤新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9)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可以透视出两个基本点。其一,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及表述,相较于党的十三大确立下来的、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九大之前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及表述,即“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新的定位及表述。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及表述,可以看作是新时代的新矛盾。其二,新时代的新矛盾本质上是一种供需矛盾,有其供给侧与需求侧。其供给侧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需求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要有效化解新时代的新矛盾,有效维护和保持新矛盾中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动态平衡,客观上需要新理论的指导,呼唤新理论的诞生。
2.担负新时代的新使命呼唤新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牢记使命担当,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到行动中,并通过理论创构为之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从党成立到十九大前:党过去九十六年的使命担当与理论创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担当历史使命靠的是搞“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担当历史使命靠的是搞“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担当历史使命靠“改革”。为担当好党的历史使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卓越成就,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和使命引导下的理论创新。
二是从党的十九大开始:当下党的使命担当与理论呼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P12)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点。其一,鉴于梦想不是等来的,而要通过斗争来争取,实现伟大梦想必然要求开展伟大斗争。其二,鉴于梦想的实现过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展开,我们应当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引领伟大梦想之实现。其三,鉴于伟大梦想的实现必须要有实打实的领导和执政业绩作支撑,必须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伟大梦想输送能量。
归结起来就是:新时代在向着伟大梦想奋勇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四个伟大”有机统一起来。新时代需要鲜活管用的思想理论之指导,迫切呼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召唤理论创新基础上的新理论建构。
3.解答新时代的新课题呼唤新理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3]新时代提出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着力解决这一课题,我们原有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储备就其针对性而言尚存在薄弱之处。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搞革命,如何搞革命”的时代课题;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何为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之”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党”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怎样推动发展”的时代课题。它们都担负着解决各自特定时代课题之使命,但显然都不能充分有针对性地系统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的课题。因此,回答和解决新时代课题,必然要呼唤新理论新思想。
二、理论建构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支撑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有其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体系的。总体看来,方法论支撑、文化论支撑、个体论支撑、实践论支撑是把握这一思想之建构逻辑的基本面。
(一)方法论支撑
我们党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秉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包括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坚持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强调工作中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思维,敢于动真碰硬直面化解矛盾;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主张多角度看待分析问题,等等。其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秉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包括着眼于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张全面深化改革;立足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础上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立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等等。我们党秉持的上述辩证唯物主义观、历史唯物主义观,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来源和方法论支撑,充分展现了新思想立论的哲学意蕴和理性之光。
(二)文化论支撑
文化是思想的基础、支柱和母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内优秀政治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内在闪耀着文化理性之光、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其一,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其二,吸收红色革命文化。习近平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大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其三,吸收党内优秀政治文化。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并就如何推进党内优秀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论点。其四,注重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充分涵养其思想根基。
(三)個体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经过党、政、军各岗位以及村、县、市、省、中央各层面的历练,他所提出的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诸多论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确立提供了个体论支撑,使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体积累沉淀色彩。
其一,在谋划发展战略上。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抓住正定“高产穷县”的发展短板,为正定确立了一套依托石家庄发展壮大自身的“20字真经”,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习近平立足浙江发展优势,为浙江确立形成了以“发挥八个方面优势、强化八个方面举措”为内容的“八八战略”,提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干事创业指针。在上海工作期间,他着力研究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战略。其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
习近平要求干部既当老黄牛,又当千里马;既当战略家,又当实干家。他主张要处理好做廉吏与当勤官的关系,对干部既要敢于惩治又要善于激励。其三,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习近平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四万家”活动。其四,在治理模式创新上。习近平创新性推进生态福建、数字福建建设,他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生态浙江建设,成为当下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的活水源头。
(四)实践论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巨大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直面风险挑战、敢于担当作为、善于扭住不放、大刀阔斧改革、聚精会神干事。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能力、魄力、魅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与作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此支撑起来的新思想让人感受到敢闯敢干、敢打敢拼、敢做敢当之闯劲冲劲,体会到勇往直前不服输、不退缩的强大气场。
三、价值功能逻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思想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够用以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能够用以提升认知水平、行动能力。所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成为其效用发挥的主体形态。
(一)统摄理想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灵魂和底蕴的,那就是其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高度推崇、坚定追求,是隐含其中的理想秉性、闪烁其中的信念之光。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5]。
其一,党的思想建设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党员干部关键的一点是必须做到真信。如果不能做到笃信到底,
那么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用。如何做到真信,就必须借助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打牢信仰的根基,用理想信念来指引决定我们应该信什么、不应该信什么。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改造党员干部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展示其作用力,而党员干部主观世界的核心支柱就是其理想信念。这也从内在逻辑上表明:坚定理想信念是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武装头脑的重要任务。
(二)统率组织方位
其一,作为党员基本义务来看待。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条关于党员的8项基本义务中,增写党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二,作为领导干部基本条件来把握。在党章第36条关于党的领导干部的6项基本条件中,增写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三,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来定位。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2条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8项基本任务中,增写党的基层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将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固定下来,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固定下来,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固定下来。推而广之,就是要用这一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武装党的基层组织。我们党是由作为党的组织细胞的一个个党员、作为党的组织骨干的一个个干部组成的,每一个党员干部又都是工作和生活在一个个的基层党组织之中的。基于这样的组织关联架构逻辑,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及党的基层组织之最终完成,实质上就完成了其对全党的全覆盖,达到了以其武装全党之功效。
(三)统领党建布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形成的党的建设布局体系是“6+3”体系。“6”是党的六大主体建设,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3”是党的三大主线建设,即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要将其充分贯通融入党的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就要使之全面涵盖党的建设的“6+3”体系。为此,在推进党的建设“6+3”体系落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决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引领党的各项建设范畴,
完成由内而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
(四)统揽实践行动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说到底就是要用其指导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治党管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法器”。一方面,这一思想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思维的基础上,基于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点是其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要深入学懂弄通做实这一思想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这一思想最后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反复锻造。有鉴于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要将其充分运用到改造党员干部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去,并以改造主观世界所产生的思想效力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行动效果来检验之。
当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就要着力聚焦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个基本方略(即14个原则要求)。由14个基本方略具体延展开来,就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安全、统一、共赢、进步”为价值内核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5+3+1”行动纲领。“5”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3”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外交,“1”就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所以,从改造客觀世界入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要立足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定位,在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过程中真正以其统辖14个基本方略、统管“5+3+1”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