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开”重返城隍庙
2019-12-10沈嘉禄
沈嘉禄
城隍庙湖滨美食楼的“葱开”
与许多上海人一样,我也是一个“面糊涂”, 走进面馆,价目表上的鳝丝面、焖肉面、辣酱面、雪菜肉丝面、大排面、上素罗汉面等都想吃一吃。近年来,苏帮面馆在上海呈雨后春笋之势,羊肉面和焖蹄面也是我的性命。尤其是西北风一刮, 值得专程拜访。宽汤,细面,重青头,焖肉带皮, 白花花的油脂如羊脂白玉一般凝冻,埋在碗底稍微一焐,马上变得半透明了。不要咬,只消用嘴一吮,就直奔舌底。为了口福,我也不顾医生的警告,焖肉一来就是两块。羊肉面也是对自己的犒劳,羊肉汤炖得浓浓的,切成薄片的羊肉做面浇头,味道鲜美至极。羊杂汤怎么可以不喝一碗呢, 一把青蒜叶,胡椒粉一撒,吃得满头大汗,灵魂深处俗到家了。上海郊区还有一种羊肉面亦是极好的,红烧羊肉另盛一只小碗,跟光面一起上, 有肉、有骨、有汤,咸中带甜。这种羊肉面被老吃客呼作“红羊”,若是羊肉有微辣,往往更可口。
但是,我对“葱开”情有独钟。
“葱开”是葱油开洋拌面的简称,一种点心有了简称,就说明它资格老,民众认可度高。“葱开”, 首推城隍庙九曲桥边的“湖滨美食楼”。这家店在“南翔馒头店”隔壁,也是一幢黛瓦粉墙的仿古建筑,曾有一个典雅的名字——鹤汀,南窗推开就是荷花池,九曲桥横在眼前,湖心亭二楼喝茶的美女也看得真切,近水楼台先得月,风水好。
话说前朝,城隍庙的葱油開洋拌面是一个名叫陈友志的摊贩独家经营的。面摊头就摆在今天
豫园内的环龙桥桥堍。1956 年“合作化运动”中, 面摊头合并进了荷花池畔的“万家春”,后来又改名为“湖滨美食楼”。陈友志制作“葱开”的技艺由此成为湖滨的核心竞争力。
九曲桥
湖滨的“葱开”面用的是小阔面,有骨子,拌了葱油后就特别爽滑。开洋(北方人称“虾米”, 粤港人称“金钩”)选用当年晒制的,足够大,经黄酒浸泡后蒸发至软。熬制葱油需要耐心和经验, 先下京葱白切成的细丝,然后再下小葱段,火头不能太旺,得像小媳妇熬成婆似地慢慢熬,使葱段慢慢转色,香气徐徐散发。好友刘国斌读中学时曾在湖滨学工,在师傅的督导下熬过葱油。他在厨房里熬葱油,故意将花格子木窗统统打开, 让九曲桥上的游人都能闻到香味,因为他的师傅跟他夸耀过:“湖滨葱开面,香飘九曲桥。”
据国斌兄说,一锅葱油要熬一个小时,回到家里洗澡也要一个小时,否则浑身上下一股浓烈的葱香味挥之不去,人家还以为他是卖葱油饼的呢!
调料呢,取大虾米泡黄酒,泡软后再与生抽一起慢慢煮至出味。这样的葱油与开洋酱油拌了面吃,不鲜不香也难了。
湖滨美食楼的“葱开”是城隍庙的招牌产品, 在群众当中享有极好的口碑,老吃客进去吃面, 言必称“葱开”。有些人上班前特地赶到城隍庙吃了“葱开”再奔单位挣他的饭票。我有个亲戚, 家住曹家渡,公司在外滩,每天一早骑着一辆浑身作响的“老坦克”来城隍庙吃一碗“葱开”,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我住在田林地区的那几年, 也多次专程到湖滨吃“葱开”,再配一碗双档,有干有湿,非常落胃。不过,往往是一碗面呼呼吃光, 才想到面前还有一碗汤。
大约是十多年前,湖滨美食楼不再供应“葱开” 了,我向豫园集团的领导提过意见,没用。也许是游客太多,供应不及的缘故,也许是卖蟹粉小笼和蟹黄鱼翅灌汤包的利润更加丰厚吧!
在家里我也经常做“葱开”,葱油、开洋之外,我还会切一点笋丝和香菇丝入油锅炸至发脆, 拌在面里特别好吃——这可是沈氏私房菜的秘方啊!熬葱油的时候厨房里难免烟熏火燎,为此要忍受太太的啰嗦,因为接下来“打扫战场”就交给她了。
前几天参加戴敦邦先生在外滩久事美术馆的个人画展,一起来参加开幕式的著名笑星王汝刚先生将一位新朋友介绍给我,他就是豫园文化餐饮集团的执行总裁金国超先生。小金一表人才, 谈吐文雅,握手时说:“沈老师,我买了你的《上海老味道》,每天晚上睡觉前翻几页,老灵额!”
我笑笑,这种恭维话我听多了,我的书果真能起到催眠的作用,也算没有白辛苦了。不过小金的目光透着真诚,不像奉承我。他又说:“受你的启发,我们城隍庙‘湖滨美食楼已经恢复葱开面了!”
哦,这个倒是新闻啊!当过新闻记者的人当然敏感,这意味着豫园商城集团的经营方针有了变化。
小金请我方便时去“湖滨美食楼”品尝葱开面, 提提意见。
今天中午我与金总相约,在湖滨碰头。底楼已经客满,我们上了二楼,窗外就是九曲桥,照例游人如织,荷花池里还有3 只白鹅悠哉游哉, 人间烟火以斯为盛。很快,一碗香气四溢的“葱开” 上来了,我也算吃遍天下的老饕了吧,但是面对这碗久违的拌面,还是有点激动。
一筷入口,唔,还是以前的老味道。一个人的味蕾是敏感而顽强的,这筷面点亮了我对城隍庙“葱开”的印象,葱段香脆不枯不焦,开洋蒸发到位,弹性恰当,面条油润红亮,咸淡正好, 甜鲜收口。小阔面是定点加工的,轧面时加了鸡蛋,煮熟沥水后保持着筋道的口感和小麦的原香, 吃到最后一口,碗底不留一点汤汁。接下来又上了一碗,是用龙须面煮的。小金希望我给出非A 即B 的选择,我觉得还是龙须面更好吃。当然, 这对厨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须面容易糊,每次下锅不能多,城隍庙游客如过江之鲫,进店吃面的人一多,来得及操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