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孙绍振思想解读古典诗歌

2019-12-10成燕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孙绍振诗眼古诗词

成燕

古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练,韵律优美和谐,意境含蓄丰富,情感丰富多样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在古诗词特点的基础上解析古诗词,则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尝试借鉴孙绍振文本解读法,指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促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入细致。

一、还原情感逻辑,指导诵读

为了让学生深入解析古诗词,我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诵读时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与和谐的肢体动作,加上音乐辅助,能更好地还原作品的情感逻辑,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倾向。我常常结合诗歌的风格选择背景音乐,鼓励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节奏和语速来诵读,并鼓励学生在诵读后说说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展现美景,体现作者喜悦情感的作品。在指导学生赏读时,为了让学生能还原作品的情感,我便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给学生播放了展现春天氛围的音乐,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诵读活动。学生提出:“我觉得应该读得欢快一点,体现出跳跃性,这样才能展现出游春的感觉。”还有学生认为:“我认为速度要稍微快一点,这样才能连续不断地展现不同的意象,让人觉得春天的美景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能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感受到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展开春游活动。

孙绍振认为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而客观的,追求的是事物的共同性,排斥个人情感,但是艺术却是要通过个人情感“歪曲”的,正是因为这种“歪曲”,才能让表层的感觉成为深层感情的索引。

二、寻找内部矛盾,抓住诗眼

古代诗歌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要想让学生深入感悟,则要鼓励学生从不多的词句中找出其中的关键点,也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文本中隐藏矛盾的地方,在文本分析中要尝试找到诗眼,探究作者想要运用该词句表达怎样的含义,是否和自己表面理解的内容有矛盾,什么才是作品真正的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更合理地分析古诗词作品。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的《望岳》一首的诗眼就是“望”字,在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诗眼,找出其中的矛盾点。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首诗歌虽然名字里有‘望,但是全篇却没有一个‘望字,也没有它的同义词。”我启发学生思考:“那么,作者到底有没有写出‘望字呢?作者通过何种方法写‘望呢?”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深挖下去,发现作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能感受到登览名山的所见,用气势澎湃的笔法展现出了“望”。我鼓励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说说从哪些细节能看出这一点。学生从“割、生、決眦”等字中体会到了“望”的意味。

学者孙绍振提出文本细读的关键就是还原艺术感觉,而抓住诗眼则是一种能让学生快速展开想象,进入到诗歌内部的还原方法。孙绍振提出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都是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上。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诵读中展开对比,通过寻找矛盾的方式来还原出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感知。

三、展开合理想象,浸入意境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而古诗词作品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象,能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意境中。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尝试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作品,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作品时,就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尝试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入手,说说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来形容下雪,并尝试结合上下文,通过“梨花、狐裘、铁衣”等意象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说说该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作者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认为:“本来应该是十分寒冷的地方,十分艰苦,但是作者却用‘梨花来形容雪花,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似乎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朋友时内心真挚的情感。”

孙绍振认为创作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艺术的美的价值转化,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将科学理性从情感逻辑中释放还原出来。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尝试结合诗歌的意象,在自己的头脑中铺展出相对应的画面,最后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提升审美感受。

四、结合生平背景,填补空白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我常常组织学生通过扩展阅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存情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样能更有效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气势豪迈的作品,若能结合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这首诗歌,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已经四十岁左右,不再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了。同时,作者在密州当知州,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任。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想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想法,依然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满腔豪情。若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则能填补作品中的空白,明白“老夫聊发少年狂”,到底抒发的是怎样的狂傲之气,感受其中的慷慨激愤之情。

历史还原也是学者孙绍振所提倡的一种还原方法,孙绍振认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于艺术形式的表面,而应该用更高级的历史还原,进入到作品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的艺术倾向。因此我鼓励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梳理意脉发展,感悟波折

不少作品都有隐藏的情绪,采用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方式,从表面所写的事物深入下去,就能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梳理作品的意脉,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这样才能让文本细读更为有效。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的《登幽州台歌》时,请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学生发现,作者所写不仅仅是展现了幽州台上浩茫的特点,实际上是体现了自己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真正想表达的不是幽州台地处偏僻,没有人烟,而是体现俯仰古今,时间漫长;“念天地之悠悠”不仅写了空间的辽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寂寞之情。最后的“独怆然而涕下”中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苦闷的情绪,让人感觉余音绕梁,似乎能听见作者孤独的呐喊声环绕在幽州台的上空。

孙绍振认为还原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入到文本的深处,帮助读者找到隐性矛盾,提出问题,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大多数的诗人都将自身的情感隐藏在客观意象中,要体会就要梳理文章的意脉发展,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我鼓励学生找到作者主题情感的发展过程,并展开还原,深入理解诗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鼓励学生从还原情感、分析矛盾、感悟意境、填补空白、梳理意脉等方式入手,尝试采用还原的方式展开文本细读,进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26000)

猜你喜欢

孙绍振诗眼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诗眼
诗眼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紧贴文字,注重方法
古诗词中的新年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的策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