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字一出万物悲
2019-12-10单玉娇
单玉娇
教材分析
《春望》位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之时。面对中国长期战乱飘摇、百姓流亡、家信不通的时局,诗人久久伫立城前,百感交集,写下如此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多首五言律诗,对诗的格律及鉴赏方法有初步的把握,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文本解读等方法独立对本诗进行浅显的鉴赏,大致能体会出诗人爱国思亲的情感,但对诗中的对比、移情于物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还不够了解,对情感的体会流于表面,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启发和指导,帮助其更深刻、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感受诗歌所创造的令人几欲滴泪的悲痛氛围。
2.结合写作背景,品读重点字词,鉴赏诗中对比、拟人、移情于物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心和思亲之意(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合作探究、对比鉴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总结并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人们的印象中,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的。但谁又曾想过战火纷飞中的春日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体会身处战乱年代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二、知人论世
(以提问方式进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尴尬年代,一生忧国忧民。此诗为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三、初读入境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教师纠正读音、重音、韵律。
3.提问: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談谈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自主感知诗歌情感。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语感;第二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三可以反映更准确的学情,为教师课堂教学做出指引。
四、细读品情
1.望中所见
提问:诗人“望”见了何物?哪个字点名了全诗的主题?(如学生回答视觉上的,教师再追问想象中的)
明确:视觉上的: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战争;想象中的:溅泪、惊心、家书。“破”字点明全诗主题,奠定悲痛基调。
讨论:首联中诗人“望”见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草木深”的“深”能否换成“茂”“盛”等字。
明确:诗人看到城池残破,繁华不再,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一个“深”字,刻画出战后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之景,说明此时的长安都城早已因战乱而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与往日繁盛之景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悲痛。
提问:诗人首联意在写“国破”之景象,为何后又写“山河在”,又写“城春”,有何用意?这是什么手法呢?
明确:“山河在”与“国破”形成对比,“山河”虽还在,但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给人以无限悲痛之感。同样,“国破”与“城春”,“城春”与“草木深”也是对比,展现了国破家亡的悲凉画面。
2.见中所感
读颔联,讨论:为何花鸟本是令人愉悦的事物,诗人却写得如此悲凉。此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因感叹“国破”之时局,看到这春日的景象不禁想起往昔的繁华安逸,反而更觉得悲凉。手法:(1)拟人。将花鸟拟人化,赋予其人性,仿佛它们也会因国破家亡而伤心。(2)移情于物。诗人心中有无限愁情无处排解,就将自身情感转移到花鸟上。无论何种解释,其作用都在于加深情感,让悲更悲,令痛更痛。
追问: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以此联引出思亲之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齐读颈联,谈谈你对“家书抵万金”的看法,你认为这样夸张的表达是否合理?
明确:“抵万金”用在此处一点也不显浮夸,“家书”的分量甚至比“万金”还要重。无休止的战乱导致了家信难通,他乡的妻儿杳无音讯,生死未卜,令人倍感家书珍贵。这不仅是诗人的心情,也是当时百姓的心情,使人产生强烈共鸣。
3.形象收束
提问:最后一联与前三联有何不同,体会“搔”“更”“浑”所体现的情感。
明确: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写自己的形象,情感表达更直接。“白发”为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说明诗人焦虑不安、坐卧不宁的复杂心境;“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浑”说明头发稀疏的程度和速度都令人难以置信,更显忧愁之重。
讨论:有学者认为此一联现身说教式的直白破坏了诗歌应有的“含混美”的意蕴,使整首诗失去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全诗最失败的一联,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谈谈理由。
教师给出个人看法:此联以“形象”作为全诗的结尾,将前三联中蕴藏的情感具象到诗人本身的形象上,使得所有的情感都有了最终的落点,读来更有分量。
4.春望—望春
提问:回归题目“春望”,诗人写“春望”写得如此沉痛,与我们印象中的春天很不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叫作“春望”呢?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隐含了诗人对战争结束、国家复苏、亲人团聚的殷殷期盼,因此,此诗既是“春望”又是“望春”。
五、归纳总结
明确:首联“破”字一出尽显悲凉,后用对比、拟人、夸张、移情于物、情感具象化等手法,使情感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不着痕迹。
六、拓展练习
对比鉴赏杜甫的《月夜》,比较两首诗歌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写于杜甫被困长安期间,诗中都含有思亲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异:《春望》从自身角度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爱国忧民、思亲恨别的情感;《月夜》则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通过想象妻子深夜独自望月的孤单,借妻子之形象抒发自己对妻儿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盼望。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假如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将此诗写成一篇小散文。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