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臂弯中成长
2019-12-10郭聪
郭聪
70年风雨岁月峥嵘,70年奋斗谱写华章。伴随着祖国70年的巨变,作为教育改革的亲历者,我怀揣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经历着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在语文的臂弯中嬗变着自我的成熟与成长。
——题记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从教历程,我历经了我国的教育理念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与发展,每个理念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每个烙印下都有自己不断地实践与思考。
初出茅庐。练“双基”重传授
二十年前,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站在讲台上两年的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节语文公开课,代表学校参加哈尔滨市香坊区青年教师的比赛。清楚地记得我选的课文是《赵州桥》。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网络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让自己的课有点新意,我跑遍了大半個哈尔滨,终于在一家音像店里找到了介绍祖国风光的录像带,其中有“赵州桥”的内容。这段精心找到的视频资料成了我的“激趣导人”,在当时确实有些耳目一新。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通过我和学生一问一答串连在一起的。在一节课的教与学中,学生牢牢地掌握了本课中的基础知识:生字的识、写、用;段落的记忆、默写;过渡句的使用方法。我以教参为“圣旨”,以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训练点为己任,成功地拿下了第一个一等奖。最后评委评价说:这个老师个人素质很好,能以本为本,训练扎实有效。
之所以会这样教,是因为当时整个小语届都在强调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提倡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也定位在训练点的捕捉和训练任务的完成上。因此我在上课时,着重把教参中所提到的生字的识记、新词和关键句的理解、段落和篇章结构的分析这些训练点融合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我生怕遗漏了什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也忙得不亦乐乎,又是记笔记,又是做练习,但是这一切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令和安排,学生回答也只是在教师不断牵引下对正确答案的公布。
与时俱进。融“三维”转方式
2001年开始,全国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课程标准》走入了大家的视野,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新课程的改革使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进而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由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成为了我非常重视的教学理念。随着对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理解的不断深入,我的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化着。
尊重与生成
还记得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胖胖的小杰问:“为什么小马只能画月牙?”其他小朋友争着回答:“因为小马的马蹄形状像月牙。”小杰憨憨地笑着说:“我觉得小马画的像笑脸里的嘴巴。”他的回答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我点头称赞道:“确实挺像,我们把这句诗改成‘小马画笑脸里的嘴巴如何?”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纷纷摆着手说:“不行,太长了,不好听。”后面在学习“小狗为什么画梅花”时,有的学生说:“因为狗的脚印很像梅花,所以小狗画梅花。”小雪举手说:“小猫的脚印也像梅花,我家就养了猫,我抱它的时候看到它的脚印就像梅花。”博涵也举起小手说:“郭老师,我在动画片里看到狼的脚印也像梅花。”抓住这样的生成,我顺势引导说:“你们真善于观察,我们可以把小狗画梅花换成——”“小猫画梅花”“小狼画梅花”学生一边“作诗”,一边手舞足蹈。
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上课的片段依然浮现在眼前。从那堂课开始,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教师真的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能在自由的思想空间里,把阅读的触角伸到文本的大地上,赋予文本更多的生命气息。在学生眼里,小鸡有了“长长的指甲”,小马的脚印像“笑脸的嘴巴”,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使课堂趣味盎然。通过类比,学生能发现“小猫”“狼”的脚印与“狗”的相似。在“小猫画梅花”等短短的“诗句”中体验到小诗人的乐趣。学生在自己的品读中发现“小马画月牙”更“好听”,更合理,咀嚼语言的滋味使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美在于生成,生成的花源于尊重的根。
合作与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合作学习耽误时间,合作学习效率不高,合作学习不好调控……合作学习成了公开课上的花架子。我们从不敢合作到不会合作到自如合作,这中间经历了很长的摸索过程。在“第八届人文教育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我执教了《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课,重点就是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合作”的内容。“共栖”本就指动物之间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于是,我在课前通过“压拇指”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能共赢”的观念,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重点部分时,我先提出合作探究的要求,“(1)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用‘——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词句。(2)和小组同学分享交流,总结写作‘妙招标注在相应的词句旁。”然后通过“合作小贴士”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说”的同学要做到:身体转向同伴;眼睛看同伴是否准备好;口说清楚;安心说;声音同伴轻松听,别组难听到。“听”的同学要做到:身体转向同伴;脸微笑;眼跟随;点头回应;专心听到最后。以往的小组合作只知道分工明确,合作交流,但是如何有效交流却很笼统。我想通过细化的提示,为学生的高效合作、扎实交流指明方向。最后汇报时我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汇报小锦囊”:(1)我们小组找到的妙招是()。(2)我们是从这句找到的,请大家跟我们看第()自然段的这句话……(3)用上这种“妙招”的好处是()。谢谢大家。这样的汇报方式保证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真正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长。这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一致认可。
恰当的探究主题是合作的前提,有序的合作方式是探究的保证。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自觉地、满怀好奇地、主动参与地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认知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精进不休。强“素养”提能力
2016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的高频词,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的特点。有人思考“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有人解释“核心素养是什么”,而作為一名教研员,我和广大教师一样,更关心的是“核心素养怎样落实”。我觉得“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应是某一方面的扁平化推进,应该是个立体架构、层层深入的过程。课程体系的建构、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型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都是支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发生的。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溶人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这里的“情境”不是课前的“情境导入”,而是伴随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学习场,贯穿于发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个体与情境维持互动,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就是学习。好的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迈向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看情境本身是不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一旦学生被情境所吸引,就会开始一步步走向情境世界,去思考、去发现、去探寻。只有他沉浸到了情境世界,学习兴趣的激发才能转移到问题本身的思考魅力上来。在这样理念下设计的情境更具有趣味性和思考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麋鹿》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一般内容不够丰富,语言不够生动、表达方式也不够形象,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也多半围绕事物特点和说明方法进行讲授,课堂一般死气沉沉。我通过在这课的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情境,改变了教学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幅“驯鹿”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来辨别这幅图是不是麋鹿,并说出理由。由于麋鹿和驯鹿非常相似,需要仔细辨别细节特征才能有所区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学生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纷纷如小侦探一样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在细读文本、研讨交流后,学生通过生活环境、角的方向、体型、尾巴等多处细节进行抽丝剥茧的对比,得出了这不是麋鹿的答案。于是我相机出示了真正的麇鹿的图片,请学生对照图片来做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一下麋鹿。在不知不觉中,这篇说明性文章对糜鹿外形知识的介绍就深入学生的头脑之中,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借助这种引人思考又趣味横生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奠定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
“双基教学”夯实了我对语文本体性知识的了解;“三维目标”让我理解了语文学科开放、包容、多元的学科特点以及“问题让学习发生,合作让学习实现”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让我更多地思考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想自己从教二十余年的经历,汇人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宛如水滴浪花,渺小无比。但我想说,每一位挚爱语文的“小语人”都愿成为这样的朵朵浪花,融人语文教育的大海中,拥有海的力量,传播海的精神,澎湃海的情怀,我们会全力以赴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用“心”品语文味,用“情”育生命花,用“力”走研究路,用“智”做幸福人!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