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语文课堂深处
2019-12-10曹永鸣刘碍
曹永鸣 刘碍
“部编版教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2016年,这套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作为先期试用教材的地区,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曹永鸣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主持人曹永鸣校长的带领下致力于走在语文教学的前沿。在部编版教材编写思想的指导下,工作室的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清晰教材体例思路,充分发挥部编教材优势,努力实现部编教材育人功能的最大化。近期工作室的教师围绕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展开了研究。
一、解读教材
阅读策略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部编教材从三年级起,每个年级分别安排一个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部编教材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预测。围绕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教材分别编排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通过对教材的解读,联系单元导读、语文要素、文中泡泡、课后题等,我们发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用旁批的方式示范了预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依据标题、插图和情节预测故事内容和结局,并知道预测不是无端猜测,需要结合故事里的内容和生活经验作出有根据的判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省略了故事的发展,在不断的预测中引导学生发现预测没有对错之分,要在阅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不会叫的狗》呈现了不完整的三种结局,打开学生思维的同时,最后一道课后题也提示学生预测的阅读方法也可以用于整本书的阅读。三篇课文由扶到放,由教到用,鼓励学生在有趣的预测中懂得预测有据、预测有法,提升阅读判断力和想象力。
二、确定目标
在这个单元中,不同的课文承载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工作室主持人曹永鸣校长带领工作室的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从单元整体入手,在反复推敲中以“学习预测方法——练习预测方法——运用预测方法”这样的思路确定了这一单元中三篇课文预测策略的教学目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这个单元唯一一篇精读课文,作为单元起始课,承载着学习预测方法的任务。教材中有几处批注分别为标题、插图、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这些批注在提醒学生可以在这样一些地方进行预测,我们可以称它为“预测点”。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预测点就能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有依据地预测。于是预测阅读策略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一边读一边学习预测方法,依据题目、插图、内容,运用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预测。(重点)
2.借助教材中的旁批,寻找和发现预测点,学习有依据地进行预测的方法。(难点)
3.体会预测的内容和故事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感受阅读的乐趣。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单元第二篇课文,承载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指向“承前”——通过预测故事内容,巩固第一课习得的预测方法;“新授”——预测故事结局,学会验证修正自己的预测;“启后99——丰富预测结果,为下一课做铺垫。从而把这课目标确定为:
1.练习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预测,在长胡子、沾果酱、风筝线、晾衣绳四个预测点上分享交流预测的依据。
2.学习预测故事的结局,对照原文验证修正自己的想法。
3.丰富多角度的、发散性的预测结果,产生阅读兴趣。
《不会叫的狗》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也是最后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确立依据是检验巩固之前课文中习得的预測策略的方法。
1.分小组尝试寻找预测点,运用学过的预测方法进行合理的预测,说出自己的道理。
2.预测几种不同结局,(或递进处理,或并列处理)理解“找对老师很重要”“做自己更重要”。
三、第一轮磨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工作室的教师分为了三组,分别设计每一课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遇到了一些困惑,梳理后有如下问题:“很多学生都读过故事了,课堂上要怎样进行预测呢?”“第一篇课文是给了批注的,怎样借助批注展开教学?”“怎样放大生活经验和常识等为学生的预测服务?”……这些困惑成为了我们第一轮磨课中的重点。在第一轮试讲结束的研讨中,大家围绕着课前的困惑展开交流,达成了以下共识。
1.“很多学生都读过故事了,课堂上要怎样进行预测呢?”——预测方法的习得重于对结果的预测。
“很多学生都读过故事了,要怎样进行预测?”这个问题聚焦到了预测与学情。通过试讲发现课堂上学情会有两种,最普遍的是故事都读过了,结局也都知道,还有少部分未读过课文。研讨中,曹永鸣校长提醒大家:“预测单元学的不仅仅是预测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学生更要学的是预测方法。因此,教师不需要纠结学情,什么样学情都不影响预测方法的习得。”在曹校长的引领下,教师在反思课堂教学后,对学情进行了充分预设。对于已对课文有了解的学生可以还原他们当初读课文的情境,教师要更多关注书中给出预测点的地方学生有哪些预测,然后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第一篇课文是给了批注的,怎样借助批注展开教学?”——好好使用教材,让教材发挥作用。
曹校长在教材解析中提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一定要身段放低一点,绝不可好高骛远。”所以教师要好好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第二题的表格。这些内容是教材编者给学生提供的学习预测的工具。这个预测工具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预测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教师要遵从教材,让学生扎扎实实地通过课文旁批学习预测的方法,从而让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3.“怎样放大生活经验和常识等为学生的预测服务?”——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生活经验和常识是预测的依据,教师在试讲后的反思中发现课堂上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多问“你是怎样想的”,放大学生的思考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不要说套话,如“我根据生活实际预测了……”。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度,预测不要单一,引导多角度思考。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单提示等方法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补充。
第一轮试讲和研讨中教师达成了共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工作室的教师又展开了第二轮试讲与研讨。
四、第二轮磨课——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都说一节好课是慢慢“磨”出来的,工作室的主持人曹永鸣校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工作室的教师紧随其后,在磨课中不断成长。在第二次磨课中教师的收获更大,同时对“阅读策略”的教学思考更加深入,备课、试讲中产生的问题也随之找到了解决出路。
1.重新审视这三篇课文在策略单元中的作用。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很浅显,很容易找到预测的线索,而且教材上还有旁批和表格。所以这课的第一课时可以把表格和旁批作为重点去落实。“如何找到线索进行合理预测”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二课时的重点(详见《总也到不了的老屋》课例的第三板块),在这一课时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会学会有依据地预测和续编故事的结局,乃至预测故事的不同结局。
这个结论的得出源于几次试讲中发现学生很难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对故事发展产生直接作用的情节。所以到了《不会叫的狗》这课,学生就不知所措。“是否能找到对故事发展产生直接作用的情节”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到给故事编结尾的时候,有些学生是胡想乱想、没有依据且思考质量很低。《不会叫的狗》这课有三个结局分别是狗遇见牛、农民和真正的同类。学生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把思维发散出去,对每一个结局都做一个合理的预测,这是很富有挑战性的。所以在第一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要是没学会预测,没学会一环一环地去想问题,便很难招架这三个结局。比如说遇到牛,思考质量很低的学生就会说,狗和牛学哞哞叫,然后把狼引来了。因为这个情节在故事前面已经出现了,就是一种简单的复制。《不会叫的狗》这课续编故事的三种结局要想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思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两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非常重要。
2.两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关系。
第二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略读课,要处理好学生如何运用第一课习得的方法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再对故事单一的结局進行预测。所以这一课,学生既要学习如何预测故事的发展,还要能够预测这个故事的结局,最后在和原文对照的过程中调整预测(详见《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例的第二、三板块)。调整预测的过程是一种策略,也是对预设的学习。
《不会叫的狗》难度最大。第一,这课课文很长,线索很多,如何能在众多的线索中找到最佳的、对情节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对续编故事结局有帮助的预测点,这是教师课堂上要重点关注的地方。第二,这个故事的三个开放性的结局。教参上把三个结局的原文都给出示了。对比来看教参上的三个结局与情节的关系都很恰当、严谨,可是学生的预测却很单一。为了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要把思维打开。比如学牛叫,狗学会了以后就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哞哞”叫声帮了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沿着这个思路继续预测,或许故事中小狗成为了语言大师。另一个情况是狗还是学错了,接下来会怎样呢?再如第二个结局遇到农民,这是第一次从遇见动物变成遇见了人,那大概会有几种结局——要么变好了,要么更糟糕了。所以如何应对开放性的结局?教师要掌握学情,要知道高水平的思维会有什么样的呈现,要让学生的思维是有方向的,有出口的。
在不断地试讲、研讨中,我们备课的着眼点从单篇的课文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再到单元整体。结合两轮磨课的思考与收获,教师又进行了第三轮的试讲。工作室的教师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呈现出可供继续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课例。
研究的过程亦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曹永鸣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不断探索用好部编教材的方法,正努力将教学的研究向语文课堂深层次推进。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