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
2019-12-10谷方庭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引入“互联网+”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认知眼界,转变创新创业思维,提高指导工作效率。文章从当前创新创业问题出发,剖析原因,明确方向,引领学生在多维度和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中掌握规则与方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125-0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动向。特别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借用互联网活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在破解当前创新创业问题上获得广泛的认同感,能够利用现代化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技能。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问题,运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引,能帮助学生在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开展多元化的“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创业,能让学生走出传统封闭的指导模式,便于其在关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多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特点,掌握相应的方法,更好把握机遇。“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视角,在多元化背景下能更好地适应其未来发展需求。
一、高校创新创业指导面临的问题
第一,滞后于社会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不再实行“包分配”毕业就业机制以来,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仍未引起足够重视。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牵头并组织部分院校探索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直到2016年起,要求所有的高校设置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才真正起步和推进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第二,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的创新创业作为“配角”,缺少一定的专业性指导,实践训练不足,未能从典型案例分析人手,不能形成真正带有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再加之缺乏完备考评制度,使之在高校的管理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三,认知定位缺少科学性。受传统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精英人才”的影响,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职场发展需求,片面地认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能提高就业率,按照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能弥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足。很多学生深受其影响,没有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收效甚微。第四,教育指导过于虚化。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致使学生延续了“高分低能”的问题,未能将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特别是在一些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的解读上,仍然是注重形式主义,不能结合学生的实践发展需要进行主动調整策略,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指导的意义
一是丰富学习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引领学生在开阔眼界视野中获得深度认知,利于其在不断融人多种学科的学习探知中形成深厚认知和深刻印象,为学生积累理性感触奠定基础。二是实现高效化指导。利用互联网的便捷、高效特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培训的主线融入互联网学习指导,定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知意识,利于其在深入学习探知中深化理解记忆。三是建立完备的实践运用体系。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能在充分整合资源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运用载体,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指导模式,打破千篇一律的创新创业指导模式。四是培养学生博学多艺的修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甘于吃苦和从底层做起的必然需求。发挥互联网的正能量宣传优势,有利于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动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方法
(一)立足长远,储备方案
学生的团委、就业指导处、科教处等单位,应借助互联网来活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并能根据学生所处的程度、学习层次、阶段特征、专业特点以及成长特点选择相应的指导方法。加大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创新创业指导力度,为学生的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指导,应该体现“差异化”“多元化”“针对性”原则,在运用中应关注如下四方面:首先,实施个性化教育引导。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等,围绕自己的所长,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与理性思维感知。利用互联网的多维度知识,引领学生多自觉查阅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深入学习,使之转变运用成知识本领。其次,设计的课程多元化。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创新创业的基本需求,强调职业技能培训,从创新的创意生成、职场心理品质、创业价值意义等方面设计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主动开阔视野。再次,注重典型化的引导。从利用互联网创业成功的马化腾、马云、刘强东等人的成功经验中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大咖的方法中深入构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引领他们在主动学习仿效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最后,建构多样化的方法。高校的创新创业的指导单位,应打破说教式教学模式,根据创新创业的需求,围绕“课程体系”“专家指导”“实战训练”“理论指导”等模块,建立适合本校创新创业的精品化互联网课程体系,以便给学生更多、更好的选择和运用的机会。围绕创新创业的需求,多给学生相应的指点,创设多种方案,从学生的人学之初就深入创新创业指导,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便于他们能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指导,需要多方支持,需要以高校为统领的多元化互动与参与的引导。运用多方支持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利于其在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指导的过程中获得深度感知。多方支持能够让高校的创新创业形成一定的合力,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
运用多方支持的模式引领“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职业指导学习空间。在这些多方支持中,应该落实好如下的内容:一是学生应承担统领全局的责任,应该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创新指导,打破教条主义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创意的机会;二是加强对创业课堂师资力量的培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创新创业指导意见,还可以请社会知名学者对这些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做正确的创业理念指引,并以已有创业案例为实例讲解,增强学生的实战运用技能;三是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国家从资金、政策、条文上人手,规范创新创业的实施政策,保证创新创业支持信息的公开和公平。结合多方参与互动,高校应该注重围绕创新创业列出清单,根据清单实行必要的课程补充。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紧扣市场变化发展规律深入指导,利于学生在真正掌握技能中丰富知识。
(三)多维训练,互学互补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训练,应该是多维度的,应该突破教材文本资源,更多注重发展创新。以创新创业为主体,开展“理论十实践十实战”三位一体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发展机会。
突出多维度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能够让学生从互联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应该关注如下的环节:加大业务理论学习力度,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知识,鼓励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思维模式,多给学生自我尝试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主动融入课程学习;强化实践训练,从克服教师单纯教授理论知识所带来的枯燥问题出发,多给学生相应的自我尝试训练机会,鼓励他们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积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融入实战过程,许多高校组织学生学习开公司以及办企业的方式,利用校友和经营者的宝贵经验来修补完善自己的认知,让学生由理论向实战转变。这种多维度的训练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过程中分享各种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创业经验,借助案例剖析和点评评论,能让学生在真正运用互联网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建立在多维度训练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够让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向主动实践的参与者转变,能唤醒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意激情。
(四)泛在学习,补充能量
创新创业作为学生的一种必备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近年来的泛在学习活动值得推崇。借助互联网开展泛在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从专业化的技能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跟进时代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运用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泛在学习,能唤醒学生的自我创新创业的潜能,激活其学习的内生动力。这种泛在学习主要有如下的特征:一是设计的课程短小精悍,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微课、MOOC等模式,能截取其中的精华,通过一定的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需求,满足其拓奇心发展。二是开发泛在学习的多样形式。高校应根据大众化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选择,减少大学生的学习成本,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知识视野。三是体现个性化的教育特征。通过微课以及MOOC给予大学生多样化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需求,及时补充相应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識面。四是开展创客教育,丰富创意过程。“创客”(Maker)源于美国,它主要是为一些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发展自己优势的平台。这种借助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模式,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锻炼的机会。目前,我国的一线城市青年开展的创客空间,如“新车间”“柴火空间”等,能够给青年学生提供一定的可借鉴学习的模式,让他们在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指导训练中开阔视野和思维,并能转化为一定的创意“资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运用流行的学习模式,多给学生相应的指点和点拨,能够激活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他们在丰富眼界中获得新的知识,及时补充自己的能量。
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发挥其正面迁移影响,多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引导,主动调整创新创业计划,满足其多元化发展趋势。“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指导,能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方法,让创新创业更有意义与趣味。
参考文献:
[1]陈爱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2-144.
[2]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接受及综合评判研究”(2018SJA16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谷方庭(1973-),男,江苏宿迁人,淮阴师范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及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