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生情绪能力发展特点及其培养途径
2019-12-10罗小玲
摘要: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其情绪能力发展具有其独有特点,并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健听学生。实施“理解一表达一管理”情绪三部曲教育,即让聋生观察并认识情绪、珍视并表达情绪和控制并管理情绪是培养聋生情绪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三部曲情绪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关键词:聋生;情绪能力特点;情绪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083-02
情绪是指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的反应,情绪能力包括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合理表达能力。每个人都有情绪体验,但辨别能力却有高低之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地说出自己所经历的情绪体验。能准确辨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是情绪管理的基础,任何一种情绪体验都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然而如何通过外部的行为适时适度地表达情绪是情绪能力成熟的标志。
一、聋生情绪能力发展特点
情绪的适度流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其情绪能力发展具有其独有特点。
较之身体的残障带来的不便,让聋生更难适应社会的是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系统的发育迟滞。语言障碍使聋生的情绪体验及表达具有独有特点:有体验,但不知道这种体验是情绪;有体验,知道是情绪,却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情绪;情绪的表达形式单一。很多情绪被聋生在生活中那么真实地经历过、鲜活地体验过,但是它没在聋生的语言系统中编码,因而不被理解,情绪情感也就失去了作为社交符号的意义。[1]这是聋生情绪发展的第一个特点,部分聋生情商就停留在这个阶段。有些聋生能够感知自己当下的情绪体验,甚至他们自己可以辨别所经历的情绪体验的好坏,但是他们无法用语言去准确描述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有些聋生不愿意和外界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做法阻断了他和外界一种有效交流途径,不利于聋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大部分聋生情绪能力停留在这个阶段。聋生情绪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情绪表达形式单一。如“生气”这种情绪,聋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体验得到,很多时候,他们通过与人发生争执甚至打架的形式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这妨碍了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情绪理解和合理表达情绪是情绪能力成熟的标志。较普通学生来说,情绪体验的觉察、情绪理解能力差和不合理的情绪表达是聋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聋生以上的情绪能力发展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情绪,这是聋生情绪管理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需要创设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聋生情绪管理的第二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情绪都是珍贵的,让学生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才是聋生情绪管理教育的最终价值。
二、聋生情绪能力培养途径
(一)准确认识,理解情绪
帮助聋生认识情绪是聋生情绪管理教育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使用描述性的语句对经历过的各种情绪命名,让学生学会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认识情绪产生的原因、内心感受及该情绪独有的外部特征即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态。这点很关键,这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情绪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它是具体的,而且是可以被捕捉到的。同时,学生还需了解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因为该情绪发生可能会出现哪些行为即情绪的表达方式,这样就让学生刊该情绪有个全面的认识。
怎样衡量和检验聋生是否认识和掌握了某种具体的情绪呢?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分析情绪事件全过程即What(情绪体验)、Why(引发该情绪体验的事件)、Do(情绪表达),Result(情绪表达的后果),说明他们认识和掌握了某种情绪。“What、Why、Do、Result”是一个适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情绪认识公式。情绪辨识是一种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应用这个公式,在具体场景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生气”是聋生最常经历的一种情绪。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帮助聋生认识生气情绪的身体反应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生气”时,身体如何发生变化。如“生气的时候,脸变红,眉头紧皱,撅起嘴巴;拳头紧握,浑身有往外冒热气、出汗的感觉;紧咬牙关,手语动作越来越快,身体僵硬”。由于聋生接受信息途径有限,因此怀疑或者猜忌而引发的生气情绪体验在聋校很普遍,当然引起聋生“生气”体验的原因还很多,如教师的一句批评、被同学背后说坏话、被孤立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愤怒。教师要做的事是去捕捉这些生活场景,或者在课堂上创设出场景引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认识和分析该情绪。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出这样的生活场景:小丽和小美用手语说说笑笑,还不时朝着我看过来,我怀疑她们在取笑我(why),我非常愤怒(What),跑过去和两个女孩争吵起来(Do)。因为吵架我被教师恨恨地批评了(Resuh)。
(二)自然表达情绪
所有情绪都是珍贵的。以生气为例,很多教师认为生气是消极的,是具有破坏力量的一种情绪,便不允许学生生气,否定学生的生气情绪体验。较之于普通学生,聋生无法用口语表达愤怒情绪,他们在表现生气时,可能会出现更夸张的一些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因此他们在生气时可能就会更容易受到教师的批评,这不但不能消除其生气这种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不利于聋生身心健康。既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教师的任务就是不要堵住学生的情感宣泄的出口,并让他们知道自己正经历的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没有必要隐藏。学生能够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畅说自己感受,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二步。
学生吵架、拒绝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在聋校很普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肯定学生经历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如果情绪没有在当下的环境释放,会积聚起来成为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能量,这种能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外攻型”,主要表现为攻击别人,如打人、骂人、破坏公共或者他人财物、传播流言等。另一种是“内攻型”,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自然表达,他会紧闭自我或者焦虑敏感。因此,自然情绪的表达过程,其实就是管理情绪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创设一种平等、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内心所经历的复杂情绪,很多负面情绪的力量在自然流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减弱从而不具备破坏力量。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肯定和接纳学生经历的任何情绪,帮助他们体会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六年级学生程某,男,14岁,因和同学吵架被教师批评后,拒绝和教师沟通被班主任带到心理咨询室,他进门没有和我打招呼,还没等我喊他落座就自己坐在了椅子上,跷起了脚,在椅子上不停地晃动起来。他班主任向我叙述他的情况时,他眼睛瞟了一眼心理咨询教师。他班主任走后,心理咨询教师向他问候,他眼睛瞟了又一下她,没作声。很明显,他拒绝交流。他正被某种情绪困扰着。因此,这个时候,心理咨询教师要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学生表达此刻的感受。
“我感觉到你有些愤怒,是吗?”他看了看教师,终于点了点头。
“能说说为什么吗?”
“两个人打架,老师就批评我!”
“喔,好像有点不公平,确实让人生气,你能说说现在感受吗?”
“有点烦,感觉喘不上气,想乱扔东西、想打人”(注:鉴于聋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处咨询师提供选项让程某选择)
“嗯,很好!我感受到了你的生气。你愿意说说你为什么和同学打架吗?”
“他说我偷他东西,我没有偷。就生气打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非常安全、接纳的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合理管理情緒
聋生易冲动,情感和行为极易偏激。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的情绪很富有冲动性,常会因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脾气,与人起争执,情绪表达形式单一。
因此,当学生在能够充分觉察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认识情绪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以及在多样的表达方式中能甄别出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表达是聋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以“生气”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当人生气时,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①打砸财物;②握紧拳头、锤头、跺脚;③打架;④大声吼叫;⑤哭;⑥骂人;⑦不理别人,躲在角落里;⑧看书或者学习,分散注意力;⑨和当事人交流,缓解矛盾;⑩和朋友或长辈倾诉。以上列出的十种生气的表达方式都能够让个体愤怒情绪得到发泄,然而,“打砸财物”“骂人”“握紧拳头、锤头、跺脚”“打架”这几种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深的矛盾。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众多表达方式中能够甄别合理表达方式的标准。教师可以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违法违规”作为一个合理情绪表达的标准,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人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是不可取的。采取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既能舒缓情绪体验带来的压力,又能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一些正面情绪,假如表达不当,它也会给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聋生中可能很容易出现这种场景、一个学生在某个考试或者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通过脸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太过强烈的兴奋情绪。但这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有些同学会难过、有些同学会嫉妒、有些同学会倍感失落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正面情绪也需要适度表达,也需要进行合理管理。
充分的体验、准确辨识情绪状态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表达情绪是一种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种能力,从而培养聋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成熟情绪管理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认同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要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并分辨自己的情绪状态。通过合理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绪,聋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其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小玲.论积极心理学对聋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5(21):118-119.
[2]咸奎汀.最亲切的情绪课[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罗小玲(1979-),女,湖南株洲人,贵州市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