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院校英语论文写作课程改革新探索
2019-12-10曹媛媛
摘要: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改革与发展中,制定了和提出了结合本地实际、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要求。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作为课程优化改革中的排头兵,通过多维度、创新式教学手段的运用、高效客观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以及课程预置模块的设置等方法,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课程革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关键词:论文写作;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050-02
在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进程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一直是高校外语学界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在本科教育阶段,毕业论文是学生获取学士学位必要条件之一,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学术论文的人门知识,提高论文质量,是外语专业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本科论文写作课程主要着重总结,精细化检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能为学生毕业后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课程定位
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的外语基础能力、实践技能、外语语言知识等综合素质检验、考核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和判断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准绳,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依据,论文写作课程的定位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注重以学生实践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采用搭建多元模块交叉式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凝练和升华以职业需求为目的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有别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课程或单项专业技能课程,但又与其他各门课程有着专业内容和专业能力空间构架上的重合,相辅相成、共立共建。本课程不但着眼于学生学科理论系统知识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学习动机、观念和策略的动态研究,同时,更考查所有高校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的变化情况等。
当前,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结构不紧凑,缺乏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定位设置;教法简单落伍,教学形式单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建设进展不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课程总体目标還应注重改进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构建多维度教学体系、整合论文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灵活指导学生。
二、课程设置与科研方法策略新探
教师设置课程内容时,应符合语言教学基本要求,围绕论文构成要素、实操步骤、语言本身、文化等相关主题进行,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下为该课程教学设置与部分科研方法改革创新的具体思路:
(一)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为核心
英语专业课程无论如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遵循英语语言教学基本原则。较高阶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主动性技能——学生在巩固既有的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把论文写作的学习和实践当作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因此,课程内容首先要基于本专业的完整性、科学性,具有弹性空间的前导标准,必须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专业水平,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语专业系统教学中的得失。
(二)“结果教学法”向“过程教学法”的转变
在惯性思维中,教学这一过程长期被看作一种既有框架下的认知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准则也以学科本位、知识传授为重心,强调基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型学习,呈现出较为封闭的特征。在“结果教学法”中,教师过度关注如何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系统、准确、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成果评判标准也较为简单:架构明确,语法错误不多,观点陈述完整,就达到好文章的标准。轻过程、重结论的教学方法非常明显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利和学习内化性的养成机会。而近年来的语言教学理论建设中,已经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大趋势的驱动下,英语论文写作的教学也从“结果教学法”向“过程教学法”开始转变与创新。过程教学法要求教师更多关注和考虑到写作过程中学生是如何展现准备、构思、搜集资料、选题、表达、修改等规范性写作步骤的,从而帮助学生以主观能动性为内在驱动力去发现、分析、解决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在帮助其形成有效学习思想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论文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多维度、创新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教学已经逐渐进入超文本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面临着变革。英语专业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进行广泛的信息互动。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模态教学师生互动可以看出,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多模态理论使得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创设更加便利,是图像、文字、声音、多媒体设备、学生和教师的有机结合。同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学建设也对教学组成要素中的硬件设备进行了更多的投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载体具备的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优势,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教学环境,拓展了更宽广的教学资源范围。数字化环境不仅为“教学者一学习酱二一学习资料”这个传统三位一体组合模式之间的多模态互动教学提供了操作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并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如已经在我校专业英语教学中广泛被采用的批改网互动模式等。学生和学习内容、资源的互动不再停留在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创建和更新的学习内容与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四)创建客观高效的考核评价模式
客观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是论文写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及时接收教学信息的反馈、呈现学生学习效果、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走向等。所以,一门课程的完整设置,还应力求创建客观的、公正的考核评估体系。在以Vygotsky的“心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参考的考核标准中,中介、最近发展区、活动论、调节、支架均是重要组成元素。在英语专业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在相关情境中合理、灵活使用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发展学生分析、评判、识别课堂内外不同选题动因的关系的能力,如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母语参与其中的不可避性、专业能力与论文选题的动机之间的关系等。简言之,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针对学生能力与实际情况,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客观数据分析和效果呈现中得到教学的形成性结论,对这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态走向做出更合理的调控與改进。
(五)优化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的模块化设置有利于授课教师和研究者更好地观察课程的动态走向和可控变量,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总体上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实践”两个模块:
第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模块设置。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论文或学士学位论文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高训练。首先,介绍英语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包括选择沦题、确定题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写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其次,进一步讲授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思路和要领。再次,论文写作的主要科研方法也是内容设置的一大重点。最后,为增强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这一次级模块中,还补充设置了“国内外外语与外语教学类主要学术期刊”“国内外在线图书馆网址”“国内外外语与外语教学类网址”“英语专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等实用内容和分类说明,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摩、借鉴和学习论文写作的平台与参考资料。
第二部分,“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实践”模块设置。则主要让学生在论文写作实践中练习已经习得的论文写作基本步骤以及论文写作科研方法,同时兼顾学生在英语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文化素养及英语写作思维构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在第二模块的内容中,次级模块为包含变量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写作动机、观念、策略特点及动态变化”,旨在帮助教师观察学生在论文写作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上会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趋势,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动力的调控和取得可见的进步。在动机管理层面改进的同时,还应当对相应的管理策略做出调整,注重形式操练策略与实际操练效果的重合百分比比对,并制订弹性的反馈标准。
三、结语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的合理化设置是一项需长期攻坚的任务,转型的地方院校更应该与时俱进。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k指导依据,我校英语专业的论文写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学生面向社会输出时储备专业能力高阶的要求,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益,成为专业精深、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开鑫.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程爱民.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纲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曹媛媛(1980-),女,江苏沛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