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古诗文,构建校本课程实施新样态
2019-12-10马婷婷朱帮
马婷婷 朱帮
南京市小行小学坚持以“让学校适应孩子的发展”为办学理念,推崇国学经典诵读与积累,追求“诗润童心”,希望同学们在读诗、品诗、写诗中感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鉴于此,学校组建项目团队开发了“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课程。
一、课程模块:2+X
“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课程以“行小诗话”微信推送、古诗文校本教材为主轴,以此为核心开拓课程资源,设置延伸课程。
1. “行小诗话”微信推送。“互联网+”对教育资源、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其便捷的方式、丰富的资源与交互的特点,给教育创造了更多可能。我校积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将“互联网+”引入古诗文学习中,创造性地开设“行小诗话”主题微信推送。
微信推送以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凭借,每两周围绕一首诗编辑内容,面向全校师生及家长推送。内容由音频与文字两部分组成:音频部分包括“师生诗歌诵读、诗歌相关知识介绍音频、古诗文歌曲”;文字部分涵盖“走近诗人、诗中有情、诗词百科、诗词今译、诗外求索、诗与节气、经典小古文、朗读者简介”等。
每期朗读者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有时邀请嘉宾走进“行小诗话”和学生共读。自2017年“行小诗话”首期推送,一年间已有十七期作品与读者见面。朗读者包含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多个学科的老师,另有一百多名学生在平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后期还会有更多非语文学科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行小诗话”的录制。每次录音,对于朗读者来说,也是学习、内化古诗的过程。一首诗从节奏、韵律到情感的表达,师生在读诗活动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体验。“诗歌不能回答生活的真理,但是它能带给你生活的美意”。古诗文主题微信推送得到了著名朗诵艺术家王宗海教授、市区教研员等多位专家的好评。
每一期的推送,教师都会带着学生仔细聆听,鼓励诗外研究和探索,对古诗文进行二次开发。恰逢中秋佳节,第十六期推送“秋思落万家”,教师带着学生聆听了李白的《静夜思》后,还开展了“诗人和月亮”的古诗专题学习:首先,搜集不同诗人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背一背写月亮的诗歌、绘本故事,说说自己的望月感受。学生从不同诗人的“月亮诗”里,渐渐地明白月亮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一种文化传承。接下来,我们将更加关注诗话平台的融合性、广博性与朗读者的互动性,丰富内容,更新形式,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长参与,邀请朗诵艺术家进行朗读指导,提升师生朗读水平。
2. 古詩文校本教材。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有本可依”。学校语文团队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编撰了“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教材,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兼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包括“经典古诗词” “浅近小古文” “经典国学名言”三部分。
“经典古诗词”部分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词为参照,包括“古诗词读一读”“诗意想一想”“诗情赏一赏”“诗外研一研”四个板块。如《敕勒歌》这首诗,在“诗意想一想”的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穹庐”“见”等字词的意思,进而初步了解诗意。接着,在“诗情赏一赏”里走进草原,了解游牧民的生活,从而产生对草原的宏观感受和向往之情。最后,在“诗外研一研”中,通过画一画、唱一唱走进草原,真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和风土人情。
校本教材精选“浅近小古文”与“经典国学名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小古文的选择,重在与学生的认知和体验相结合,比如《父母之恩》 《女娲补天》,学生对这些故事并不陌生,变换成文言文,让他们有一些新鲜感的同时,产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经典国学名言”板块重在积累和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易到难,精选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低年级诵读《三字经》 《弟子规》,中年级说唱《声律启蒙》 《千字文》,高年级走进《论语》。
每学期开学,学校利用集体晨会时间,把校本教材作为礼物送给学生。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在家里,家长稍微讲解和提示,共读国学经典。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古诗词的熏陶有助于儿童心灵的成长。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尝试,同学们的底蕴不断丰厚,这也为学校持续开展其他“古诗文”校本特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延伸课程之儿童诗园。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意的种子需要呵护。我们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学校公众号开辟了“行小诗话·儿童诗园”征稿专栏,通过面向全体师生、家长征稿,精选稿件进行推送,给学生及家长提供展示才情的舞台。
我们以“年”为单位,规划征稿主题。2018年的主题是“春之心事”“夏日百味”“秋的旅行”“冬日赏雪”。以10月份“秋的旅行”主题征文为例:“行小诗话”团队精心制作精美的征稿海报,微信推送的同时在学校张贴。其次,语文学科团队集体备课,分低、中、高年级完成三篇“秋的旅行”现代诗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请每位教师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进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与诗歌创作。倡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诗歌创作。对于来稿,教师团队从呵护童心、保护诗心出发,及时修改并反馈给小作者,二次上交习作之后按照低、中、高年级评比。高质量的学生习作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予以展示,积极参与的同学名单均可在学校显示屏表扬宣传。微信推送的下一周,在集体晨会时为获奖学生颁奖。
我们为“儿童诗园”设置特色奖励:参与征稿即可获得一张稿件录用纪念卡;集齐3张卡,可授予“小诗苗”称号;再集齐5张卡,可授予“小诗人”称号,并获得在午间读书的广播里朗读自己小诗的机会;集满8张“唐宋八大家”全套卡片,可授予“小诗仙”称号,并获得校报出专刊的机会。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更高的平台,积极与《扬子晚报》 《东方卫报》 “先锋作文网”等平台联系,推荐优秀诗稿,让学生累积创作的热情与更充足的自信和希望。
写诗的兴趣易得,意志难久,所有的奖励机制因实际操作会有所改变和调整,只为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的诗意童心。
二、课程评价
古诗诵读,起于兴趣,兴于爱好。“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课程注重绿色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
古诗文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低年级以形式多样的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人所写的内容和画面,并获得情感体验。高年级的学生注重从节奏、韵律和意境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从而产生喜爱和认同感,并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一首诗,课前读,课间诵,午休听,利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助力朗读训练,日有所思,夜有所诵。同学们在读顺、读懂古诗后,通过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等形式走进古诗。“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积累诗词,倡导开展“跟着古诗去旅行”等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课程评价可以采用自己评、小组评、家长评、参加古诗考级活动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老师、学生、家长反馈学习的实效。
我们期望通过“行小诗话”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唤醒学生心中对古诗词与古典文化的渴望与热情,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