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道德经》的探索
2019-12-10张乃美
张乃美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两千五百多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然而,《道德经》字词偏僻、语义深奥,令许多诵读学习者望而却步。笔者进行了多年诵读教学,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悦读”,激活学习动力,在“熟读”基础上做足涵泳工夫,通过“化读”深化感悟,慧智同运,积淀文化底蕴,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诵读效果。
一、营造诵读情境,激发诵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与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道德经》是一首思想与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诗”,但初读者往往会因文字表达晦涩难懂而缺乏持续诵读的兴趣,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育心理学把兴趣分为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诵读兴趣的培养,我们认为要激发学生情境兴趣,让诵读与学习活动或任务的特征对学生个体产生吸引力,提倡“不求甚解”的“素读”,这应该是我们诵读《道德经》的总原则。
1. 崇敬“老子爷爷”。诵读伊始,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老子爷爷”。相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他是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感知他撰写的《道德经》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崇敬之情,以情激情,奠定其诵读情感的基调。
2. 营造诵读情境。通过变换诵读地点,唤起诵读经典的向往感。古人常临江临河而诵,盖因水与天德地气的亲和力特别强,我们到江河湖海边上去常会感觉到心旷神怡,便是天德地气的能量,通过水的携带和释放,大量进入我们的体内,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为此,每星期中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让同学们离开教室,自由散落在校园池塘边四周的草坪上,三五成群,伴随《高山流水》音乐声自由诵读《道德经》,浸润经典的同时,感受泥土的芬芳、微风的温暖、水流的氤氲;节假日,家长自由组合,带领孩子们来到天目湖、大溪水库,聆听着细浪踏歌,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意,高声诵读《道德经》……经典的美丽与智慧,就这样向孩子们款款走来。
3. 提升个体兴趣。诵读个体兴趣主要是以学生个体已有知识、经验及情感为基础而产生的内在兴趣。通过《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语文成绩、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文言文以及唐诗宋词的学习更加轻松畅快,身心也变得更加愉悦,这些都能够提高学生诵读的个体兴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读书要调动舌、眼、手,还要调动心脑。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全身心投入读书。通过“开口诵读”,达到口开舌通心,心窍开而慧智出,心身与老子处于相同的境界,心心相印,心灵相通,进入实现直觉与灵感更深层面的性慧,得到精神的升華。
在诵读实践中,我们遵循“开口诵读”的方法,以听诵、熟诵、诵行三步骤,逐步深化和落实经典诵读的内容。在教师“教读”的基础上,诵读时灵活运用朗诵、默诵、听诵、带诵、跟诵、快诵、慢诵等各种方法进行诵读。接着,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展示学生成果。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成就感,我们开展“经典诵读”录像录音活动。录像之前,选取《老子》中的著名篇章,如“论德、观眇、闻道、中和、恒德、无私、治水、无名”等,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诵读章节之间用“画外音”贯连。譬如,一个学生说:“大千世界,万物沉浮,何为道?”众学生诵读《中和》作答,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处,学生慢慢从圆心中变换一个太极造型出来。在正式录像时,让每个学生穿上古装入情入境地诵读。录像结束之后,制作成光盘播放给学生看。最后制作时,再加上片头:古朴幽远的画面,宁静舒缓的音乐,配上深沉豪放的解说:老子,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智者;《道德经》,一本深入中国人灵魂的经典,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让我们聆听老子遥远的召唤。紧接着播放学生的诵读,片尾加上诵读学生的姓名。学生看着自己出现在视频上,那种无法言说的自豪和喜悦溢于言表。学生就是在这样形式多样化的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韵律、节奏之
天籁。
二、变换诵读模式,感悟经典内涵
传统道家教育讲究“坐忘”与感悟。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维,道家诵读主张采取“内观诵读法”,把经典诵读与心态、意念调整结合起来。熊春锦先生提出的“恭、熟、忘、合、灵”经典诵读五字心诀是《道德经》诵读的根本方法之一。故而,“熟念精思,含英咀华”就是诵读的基本前提。引领学生诵读时,我们在“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做文章,做足涵泳工夫。
1. 初期诵读《道德经》。重点以诵读德篇第一章《论德》和道篇第一章《观眇》为主,简称“双一章”。在诵读《论德》教学时,首先,开始播放充满古风古韵的动画视频,设置简单的小问题,来激发学生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兴趣,以此来展开对道家经典的初步学习;接着,通过“三调” (调身、调心、调息)体验,使学生在“无聚焦式”冥想中进入清净自然虚空的状态。“三调”之后,让学生再跟着音频来诵读,教师带领着学生诵读,引导学生采用“内观聚焦冥想”诵读《论德》的书页,每读一个字或一句话,书上的字都从纸面上浮现出来,慢慢放大,之后渐渐融化在身体中,在诵读结束之后,让学生用无主题绘画或语言的方式将冥想和诵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种温暖、和谐、幽远的诵读氛围中,与《道德经》心心相印。
2. 中期诵读《道德经》。在冥想体验诵读“双一章”的基础上,逐渐加上《德篇》前十二章,进而加到《德篇》全篇诵读,后期再进行《道篇》的诵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本着从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刚开始每天教读一章,每周背诵一章,推进到每天背诵一章,并且做到逐章熟读背诵。逐章复习,前后篇章连起来背诵。教读到哪里,就能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从头背诵到哪里。只要求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不要求学生理解字义、句义,反复诵读即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学校“晨读、午诵、暮吟”和“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的基础上,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保证学生在家的诵读时间,每新接一个班级,笔者就会在开学初,撰写一封《给家长的公开信》,信中,介绍老子《道德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阐释诵读《道德经》的好处,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亲子诵读。
三、融入学科教育,内化经典文化
通过诵读《道德经》,学生的语言、行为、举止、作风也就合德了,具有了道德的品格,也就实现了诵读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是生动的全息性文化,不仅体现在经典文字上,还体现在中国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多种学科和艺术之中。把《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诵读与这些学科和艺术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的开悟。如带领学生练习书写小篆体的《道德经》,欣赏韩金英《道德经》绘画系列作品,以孙享林教授编撰的《道德经破译·谱辑》为蓝本,引导学生唱诵《道德经》。把经典与生活贯穿起来,最终把经典的思想、文化进行升华,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能量,受益终身。
诵读的同时,在学校营造诵读的文化氛围:在学校文化长廊、橱窗、墙壁上展示《道德经》佳句名篇;走廊、墙壁上张挂古圣贤、智者的画像;《道德经》手抄报专栏,诵读《道德经》的体会征文,内观冥想《道德经》无主题绘画展,《道德经》优秀书法作品展;《道德经》诵读优秀音频日日播。《道德经》文化外显物化的创设,让师生恍兮惚兮漫步于经典。
如此这般,善于思考的学生从开始诵读《道德经》的疑惑不解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进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些学生开始在思维表达、语文素养上有质的升华: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有巨大的进步;表现在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上,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有一位初中学生在QQ上给我留言:“张老师,没想到小学时读了点《道德经》,初中学起古文来,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语言之外空无一物。”诵读《道德经》,就是积淀文学的生气,积淀文学的精神,积淀文学的内涵。
《道德经》的诵读,使学生的气质和整体人文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提升。在经典的润泽下,学生开始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行为举止、作风习惯上合德了,他們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专注力得以提高。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升。德行素养亦明显飞跃,孩子们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处事圆融,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落地生根。
《道德经》的诵读是一种隐性的文化积累,是学生终身人文素养的积淀,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道德经》,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郁的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