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创新发展探索
2019-12-10苏兆斌蔡璇孙涛
苏兆斌 蔡璇 孙涛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2019年国务院决定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人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资金短缺问题将更为突出。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融资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然而增长率却一度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捐赠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占高职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近4年来呈现逐步下降态势。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财政性投入不足,学费比重过高;与本科教育投融资相比,我国高职教育投融资存在经费不足、不同省区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平衡等问题。要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难题,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必须加大高职院校自身融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通过风险投资、校区置换、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办学模式转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反梯度推进等创新发展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创新发展;教育经费
中图分类号 G719.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7-0042-06]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现状
(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及增长率统计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如表1所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额呈逐年增长态势,高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除2013年有所下降外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较低,近几年占比不足5%,且呈递减趋势。
虽然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逐年上升,但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2008-2017年间我国各项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波动较大,增长率极不稳定,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率,波动幅度更大,呈现不平稳发展状态。
(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数据分类统计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性拨款、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投资、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收入、事业性收入等构成,但各种渠道的经费来源占比差距大,投融资结构不合理。从表2可知,2008-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最大值66.07%。可见,国家财政投资仍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是事业性收入(以学生的学杂费为主),而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以及捐赠收入则相当有限。可见,我国民间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捐赠文化在我国尚未形成,国家亟需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转变社会公众理念,促进民间资本积极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
纵观各年经费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其总经费的比例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达最高值64.72%。而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收入来源则明显呈下降趋势,如此趋势若继续延续,政府的财政压力将不断增大,国家和民间投入比例也将进一步拉大,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三)全国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投融资数据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划分为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两种类型,但两种不同类型院校的投融资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公办高职院校主要由政府投资办学,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由个人或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举办。从表3可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中占绝对比重,并日益提升,在2017年高达71.56%。与此相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总收入的很小比例,2017年的占比不足15%。举办者投入以及事业收入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尤其是事业收入占据绝对比重。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也有所增加,但事业收入所占比重仍高达70%以上。由于事业收入以学杂费为主,可见,民办高职院校运作主要依托于学杂费收入。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学费即使增加极小部分,也会对入学率产生很大的影响[1] 。
(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投融資数据对比分析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预计在202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学规模达2655万人[2]。从表4可见,2008-2017年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近几年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人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总人数比例基本维持在40%和60%。然而,在经费投入方面,普通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一直维持在80%以上,而高职院校仅占不足20%的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基本上是普通本科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1/3左右,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现象。
在生均学杂费收入方面,由于高额的学杂费导致学生求学困难以及产生教育不公平等负面影响,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对高校学费征收额度进行限制,近年来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如表5所示,虽然高职教育的生均学杂费比普通本科教育的生均学杂费低,但高职教育学杂费占比远远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比例。可见,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经费不足问题突出,对学杂费的依赖性更高,经费投融资结构更加不平衡,融资手段和形式单一。
(五)全国各省区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央监管、地方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反映了当年按在校生人数经费补助情况,这是反映一个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投入水平最为关键的指标。分析各省区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能够切实落实地方省级政府职责,统筹各地区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公平。从表6可见,全国各省区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支出地区差距显著,北京市以生均教育经费75344元占据榜首,而最低的江西省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15886元,北京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江西省的4.7倍。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支援西部教育初显成效,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等西部省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名列前茅。而河南、山东、江西等学生数量较多的省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名靠后,可见学生数量对各省份财政支出造成一定的负担。2015年虽然31个省份均出台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但在295所地级市所属高职院校中,有73所生均财政拨款低于6000元,其中20多所不足3000元[3]。虽然全国有23个省份已经制定了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但部分省份存在拨款标准偏低、给付不足的状况,且缺乏对地市级高等职业院校经费保障措施。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发展趋势及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相关经费持续上扬,尤其是近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4%大关。虽然教育经费总量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尤其是生均教育经费水平较低。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总量仍然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以及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以及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出现一定下滑现象,且各项投入存在较大波动。因此,亟需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模式,破解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难题。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紧缺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问题日益突出,诸如双师型教师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办学及实训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基建投资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全国高校负债总额高达2600多亿元,贷款远超出偿付能力。按照我国高校生均建筑面积合格标准,每年新增100万大学生计算,需投入基本建设费用高达2400亿元[4]。在财政紧缩和扩招双重因素的制约下,高职院校发展陷入新的困局。为解决燃眉之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不得不举债扩建,扩建经费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扩建虽能解决临时问题,但也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在财政投入方面,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尚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各级职能部门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不清,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各方权责关系尚未理顺。地市职业院校财政投入不足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一些县级职业教育机构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支出比例偏低,对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尚不足。再者,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亟需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身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不均衡、监督不力等情况,监督与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第三方督导机制尚未形成,投入标准和方向仍需细化,同时对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急需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实施细则[5]。
三、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创新发展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的格局。因此,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明确各方职责,理顺多元投融资主体关系。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改革生均拨款制度,确保拨款结构公平合理,保证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推进绩效考核、监督管理、经费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建立,防止教育经费支出的随意性。同时,可借鉴发达国家职业院校董事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社区职业学院模式、多元评价及多元办学等体制的特长,通过法律、法规及完善的经费监督保障制度和体系,确保各项制度措施的有效实施[6]。在完善各项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高校间合作、校企合作、转变发展模式等,积极主动破解经费不足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理顺多元投融资主体关系
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投资的产权关系。对新增资产,尤其涉及国家投资部分,应逐步明晰中央与地方的产权关系。其中,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可结合区域特点,确定整体开发模式,提前规划,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
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投融资应确立一个既能代表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监管,又能够参与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主体,能代表政府行使部分职能的教育投资发展公司。
2.厘清公益性与商业性项目的投融资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融资以公益性建设为主,但是在建设中也存在许多商业性项目,如具有商业性质的服务中心、高职产业园区、文娱场所、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针对项目差异,明确不同主体的投融资责任,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
3.拓展收益回报模式
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应适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以及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对许多可转化项目,通过拓展相应的收益回报模式,将其转化为商业性项目,转化方式可采取征收规费、政府分期回购、学校租借或分期还款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创新发展设计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模式创新,除了政府的政策监管和财政投入外,关键在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主动创建能力,通过风险投资、校区置换、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等,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主动寻求源源不断的经费来源和发展动力。
1.风险投资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具有大量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和市场化运作而被搁置,导致研发成果没有得到真正应用。缺少风险投资的支持是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化解我国高职院校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吸纳社会资本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我国高职院校高新产业可利用的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机构、高职院校科技园、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
(1)风险投资机构融资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是国内风险投资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可划分为政府主导、股份公司和中外合资3种类型,而发达国家常见的投资基金型运作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尚未成熟。通过风险投资机构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融资将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破现实困境的重要依托。
高校高新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应成为风险投资重点关注领域。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和资金需求,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才能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风险投资者的热情。融资模式應采取风险-收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机制,既能分散融资风险,又可有效分配风险收益。因此,选择恰当的融资模式才能实现风险投资方与企业间互利共赢,不断提升彼此的收益水平。
(2)高职院校科技园融资
高职院校科技园以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和省优质高职院校按地域组建联盟为依托,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应用技术、研发等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综合优势,通过产业化运作完成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科技园以研发成果转化为己任,联合业界各方精英,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完美融合,从而使科技成果从研发、中试到市场化的成功机率大大提升。高校科技园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可借鉴其成功经验,自主创业,减少对地方财政的依赖,利用创新基金、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基金等融资方式获得更大发展。
(3)大型企业融资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但由于经济转型发展等诸多因素,大量剩余资金找不到可靠的投资领域。因此,一批大型企业不断加盟高新技术企业,主动为高新产业投融资。高职院校高新产业应充分抓住与大型企业合作共赢的机遇,促进双方融合发展,破解发展困境。
另外,高职院校可通过创立风险投资机构,采取独立实体或分支机构等形式,对外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也可与外部企业或金融机构、已有风险投资公司联合等形式组建风险投资联盟机构。可以考虑大型企业与高职科技园区联合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以服务高等教育为己任,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校区置换模式设计
伴随房地产升温,土地价格大幅飙升,大城市可谓寸土寸金,尤其是核心地段,都是房地产开发商觊觎的对象。由于市中心与郊区房价存在巨大差价,好多学校宁愿在郊区另辟蹊径,卖掉老城区的校区,实现规模扩张。这样既解决了新建校区资金缺口,又能换来郊区安静的教学环境,可谓一举两得。大多数学校在战略规划上会选择保证老校区正常教学开展的情况下,通过融资建设新校区,待新校区建好后选择整体搬迁,或逐步搬迁的方式,完成校区迁移,待稳定后再卖掉老校区用以偿还前期建设新校区融入的资金。
3.成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利用集团优势开展校企合作,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在实验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材料耗费等方面开销巨大,会加重经费负担。为此,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一般会配备一位督导进行培训指导,解决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和设备资源短缺等问题,为高等职业院校节省了大量经费开销。另一方面,学生到企业实习,既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也缓解了企业人手不足的问题,为企业的生产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要远低于雇佣全职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学生通过实践工作,既有利于学校随时跟进劳动力市场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工作站,开展“工作学院”办学模式
“工作学院”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服务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工作经验的办学模式。在学校产业中建立各个工作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专业知识后,每周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工作站工作8~15小时,以支持校办产业,增加学校创收。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补助,既能补贴学生的收入,又增长其工作经验,还能减少学校薪酬开支,节约成本。通过发展“工作学院”模式,实现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既能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水平,又能促进学校自创产业的发展,增加经费收入。
5.推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反梯度发展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梯度失衡发展态势。因此,我国相继制定扶持政策,促进中西部落后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省域间高等职业教育反梯度推进这一理念恰恰与我国提出的平衡协调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省域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保持一致[7]。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反梯度发展,旨在扶持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激发落后地区的发展活力,以缩小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促进低梯度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应采取措施向高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倾斜,通过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省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和共享,在保证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激发教育落后地区的后进动力,从而促进区域间高等职业教育平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Neill C. Tuition Fees and the Demand for University Places[J].Econ. Educ. Rev, 2009(5):561–570.
[2]教育部.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国发[2017]4号,2017-01-10.
[3]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5-07-19(3).
[4]申东昕.负债2600亿,中国的大学是如何成为债奴的[EB/OL].[2017-05-03].http://view.163.com/16/0715/00/BRVNRLBJ000159OQ.html.
[5]苏兆斌.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现状、困境及有效破解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9-22.
[6]苏兆斌.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7(14):26-32.
[7]王小兵.教育发展融资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