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掌门人”张茂

2019-12-10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掌门人病人医生

余运西

“一名合格的急诊医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高度的责任心……”

“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场小感冒,也可能是一场致命的危机……”

“ICU(重症监护病房)就是I see you(我看着你)……”

张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寥寥几句话,句句不离老本行。稍一琢磨,却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浙大二院急诊以各种疑难杂症的救治为特色,是浙江省和临近省市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中心。尤其是严重创伤的综合救治,已经成为学科和医院在国内有明顯优势的特色。科室每年救治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超过1000例,2019年成为首个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每天,会有近1000位病人走到或是被送到张茂的团队面前。他们中,约有70位需要紧急抢救治疗。20多年来,张茂跟其他急诊医生一样,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996”。7天x24小时的忙碌,只因为急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跟生死息息相关。

“时间就是生命”,在一场又一场与死神的角逐中,张茂招招险胜。他说,急诊医生应该有三大特质:勇于担当,拿出英雄气概;能够担当,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底;善于沟通,为高效救治铺好路。

一番访谈下来,张茂描绘出的急诊医生,更像是“十项全能”医生,不仅掌握着许多保命续命的关键技能,还能眼观八方,展望星空,时不时还要客串和担纲“无硝烟战场”总指挥的角色。

舞动奇迹

3年前那个暑假的忙碌,张茂至今记忆犹新。要救的是个花样男孩,刚刚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事前,男孩还在网上火了一把,他在姐姐的婚宴上跳了一段舞蹈,青春洋溢。没想到,就在他骑着电瓶车去做暑期工的路上,一辆水泥槽罐车撞倒了他,现场惨不忍睹。

男孩下半身被轧,盆腔全部粉碎,大创面出血不止,下肢骨折、挤压伤。送到兄弟医院救治两周后,病情持续恶化。男孩的家长找到张茂时,他心里清楚这是一个多么烫手的山芋。病历上是这样写的:多发性创伤,脓毒性休克,全身重要脏器衰竭,呼吸、循环、肾脏功能衰竭,创面严重感染……但救命要紧,张茂告诉他们:“既然你们信任,就把孩子转过来,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

在后续长达3个月的救治期内,张茂和他的团队践行着这个承诺,全天候关注着男孩的病情进展。先是保命,然后保肢。伤口大、创面大、肌肉坏死,各种并发症此起彼伏……光是控制感染这一关,就让救治团队伤透了脑筋。

“虽然上着呼吸机,但从孩子的眼神里,我们感知到了他对生命的祈望。”张茂说,他们团队专门为男孩建了一个微信群,每次病情的恶化或者好转,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记得有一次,中午1l:30我去食堂吃饭,出ICU之前,指标一切稳定。到11:45,突然接到电话,心率加快,体温升高。我饭盘子都没收,马上回病房排查,发现是内出血,赶紧处理。这样的波动,几乎每天都有……”张茂团队的一位医生事后在群里留下这一段文字。

“我记得孩子当初黄疸指数很高,大便出不来。有一天我们几位医生正在吃饭呢,突然发现微信群里热闹起来。原来,大便排出来了,病房里的医生兴奋之下拍照上传。我们虽然在饭桌上,也是激动得欢呼起来。”张茂回忆道。

70多个日夜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男孩摆脱了在死亡边缘的长久徘徊,他虽然失去了半条腿,但很快适应了用假肢的生活,两年之后重新走进了大学校门。

说走就走

如果说印象最深的一位病人,汶川地震后被转诊到浙大二院的那位30多岁的伤员,是张茂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的。

他是当时1000多位转诊到浙江的伤员中最重的一个,被压了3天,全身肌肉因为挤压而释放毒素,导致肾功能衰竭。挤压综合征——在地震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刚转到浙江的某兄弟医院时病情还稳定,但后续肌肉坏死、并发感染,让这位伤员的心脏、肺、肾、胃肠道、血液循环等都出现了衰竭,心跳已经达到160次/分钟。

“一般人超过3项脏器衰竭就非常危险,而他的情况是,随时会死亡。”张茂回忆说,“对于急救来说,必须要保证每个环节都是最优化的。一个环节没到位和只做对了一个环节的后果是一样的——病人没了。”100天的呼吸机和洗肾,6个月的住院治疗,这位汶川伤员终于大难不死。

“去年汶川地震10周年,我们还找到了这位老乡当年在ICU过生日的照片。当时他还不能开口说话,眼里闪着泪花。正是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激励我们医护团队在临床一线积极作为。现在每年过年,他还会打电话来问候我们。”张茂的语气中有几分欣慰。

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轻重缓急必须要分清楚。一有突发事件,“说走就要走”。今年8月27日傍晚,G15沈海高速往福建方向的隧道中段位置,出现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多名被困人员受伤。接到医院电话后,张茂火速会同其他专家,紧急赶赴台州参与救援,十几个小时都没有合眼。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浙大二院承担了最主要的保障任务,而急诊医学科又是具体的责任科室,还涉及两个院区的急诊保障,任务重大、事务多、要求高、时间紧。张茂还担任省级医疗保障专家组的成员,负责峰会保障的技术细节制定、医护人员培训以及会议期间的随时待命保障。从接到任务开始直至峰会结束那天,他积极认真贯彻上级部门和医院的任务,为峰会医疗保障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认可。

存活与康复

交谈中,张茂会时不时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危重病人的抢救。”越是疑难危重复杂的病人,越能激起他的工作热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任何下班时间,只要有抢救,他都是一呼即到,身先士卒。他尽心尽力,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果断地采取措施,多次成功挽救特危重病人的生命。

2014年12月,一名心脏骤停13分钟的年轻患者被送到张茂所在的急诊。这位病人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心脏骤停5分钟的时限,但张茂没有退缩,他组织力量迅速降低病人体温、全面监测和支持脏器功能,果断地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生命支持系统。病情变化高于一切,他的团队高度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攻克了一系列难关,最终在11天后,让病人完全恢复大脑功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对于医生来说,加班加点是常事;对于急诊医生来说,热爱、专注和投入才能彰显专业。遇到非常危重的患者,张茂会连续几天守在病人边上。前年9月的一个周末,又是一名院外心脏骤停的年轻患者,院前复苏无效,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被送到了浙大二院。张茂立即组织抢救,紧急安装上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系统、连续血液净化系统,采取降低体温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他就守在病人边上随时调整抢救措施,一个个不眠之夜就在持续努力中过去,直到病人的情况逐渐稳定。

擅长从临床中、从病人的需求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是张茂的一大特点。早在1998年作为住院医师时,张茂就从国外期刊上了解到,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他在国内最先系统地将该项技术应用于严重创伤后的ARDS的治疗,相关成果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功的心肺复苏是危重症生命支持的最高挑战,国际报道最好的出院存活率只有10%,国内的存活率为1.2%。对急诊医生来说,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只是病人存活,而且是大脑功能的完全康复。张茂带领他的团队,紧盯这个难题展开攻关,在优化流程、人员培训、各种新技术的积极引进上做了很好的准备。从2013年开始,学科的复苏水平明显提升,连续多例极其危重的病人得以完全康复,出院存活率提升到5%左右。

5G先锋

对于急诊室,大众的印象更多来自影视作品,紧张、压抑,却又有条不紊。张茂将急诊抢救室比作是F1赛道上的检修问。赛车一进来,检修、测试、换胎都必须在5秒之内解决。而危重病人一到急诊室,医生也是要努力做到“又快又好”。

而要做到“又快又好”,硬件设备条件的改善无疑是一大突破口。张茂介绍说,几乎所有的检验检查、床旁紧急开胸开腹止血、开胸心脏按压、主动脉球囊阻断止血、紧急ECMO支持下心肺复苏、内镜止血等措施,均可在急诊复苏单元内开展。

紧跟时代步伐,贡献创新点子,是张茂鼓励科室年轻人时常说的一句话。“5G急救”这个新名词,不久前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风行。浙大二院拍摄的短片,以一位中年男子观看体育赛事时突发心脏骤停、送医院救治为主线,围绕5G在院前急救、院内治疗及院后复诊环节的应用,畅想了5G技术将来如何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张茂特别向记者展示了“5G急救”中的“颜值担当”——一架无人机。将来,依托5G+无人机技术,患者的血样将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测,为争分夺秒的抢救争取时间。利用无人机的想法,来自于一组网上的报道。当时台风过境,灾区生活物资匮乏,政府启用无人机,向灾民发放生活必需品。“无人机既然能送生活物资,那也能送医疗物资!”一个想法在张茂的脑海里冒了泡。

说干就干起来,张茂马上多方接触、联络,用于院前急救的无人机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他还与技术方沟通“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不断进行实践。到去年,新的5G救护车试点基站也有了。“从开始的一个点,后来我们连成线,直到将来形成闭环,我们的路越来越清晰了!技术能够改变很多东西,从模式到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前沿技术成果,实现行业内的更多创新。但是,技术并非万能,医学不能没有温度。一定要谨记,对人的关注,是任何技术替代不了的。”张茂说。人生百态

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这句话用在急诊科,再合适不过了。急诊科是各大医院公认的“高风险”科室:重症多、矛盾多、时间紧。但与此同时,在社会大众和一些同行眼中,急诊医生无非就是“二传手”:急危重症患者接下了、情况稍稍稳定,就会进入其他科室接受救治。在这么一个风口浪尖却不怎么被认同的岗位,张茂已经干了20多年。从开始带着那么一点无奈前来就业,到现在真正喜欢上、全身心投入到急诊工作,张茂说:“通过急诊这个小窗口来看大世界,我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百态。”

在急诊,人情冷暖,生死离别,每天都在上演。

幾年前的一天,一名中年男子被推进了急诊室,病因是会阴部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烂,被收到相应的专科病房。没想到后来病人的全身情况持续恶化,出现胸闷气促、肝肾功能损害等状况,被转送到急诊监护室。更仔细地询问发病经过和家庭情况后,一个意想不到的信息传来出来——病人的妻子将他的内裤在百草枯中浸泡后再晾干,最后导致了这种离奇的中毒表现。

“如果要说到无奈,这样的情况最是无奈。还有一些冲动之下喝下百草枯而被送来的年轻病人,他们已经错过了治疗时机,医学已经无能为力,但病人起初状况良好,他们不知道自己两三天内就会死亡……还有一位40多岁的父亲,在送孩子上学的公交车上突发昏迷,之后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现场复苏,入院的时候已经死亡。那个八九岁的孩子目睹了全程,整个人都蒙了。这种时候,什么安慰的话都是无力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每当觉得“压力山大”时,张茂就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医学的局限,当医生的深有体会,张茂也希望把这种体会传达给社会,让更多人知道,医生其实做了很多努力。

生活中的张茂并不活跃,没什么业余爱好,不是在急诊,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让他安慰的是,还在读初中的儿子竟然还想追随他的职业,当一名医生。“爸爸这么忙,你还要和我一样吗?”“你是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啊!”张茂说,从业22年,听到这一句话,觉得一切都值了。

猜你喜欢

掌门人病人医生
谁是病人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匡时“掌门人”董国强:在学术中发现商业价值
盗墓小说“掌门人”张牧野:说故事掘金千万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