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货的养生经,三大原则不能破

2019-12-10聂文强王媛

大众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素食脾胃饮食

聂文强 王媛

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很多经典理论被现代人“拿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导饮食,结果有人受益,有人则弄巧成拙。

像“过午不食”这个说法,已经风靡了很多年,大家乐此不疲地用这种方法进行减肥、养生。甚至有媒体报道,一名29岁的小伙子5年来坚持“过午不食”,结果导致胃黏膜广泛充血糜烂,长了两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痛苦不堪。那么,“过午不食”“吃七分饱”之类,究竟是养生妙法,还是毁身利器?爱养生的吃货,又如何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合理利用这些理念呢?

“过午不食”?晚九点后真别吃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人说:“早餐午餐随便吃,只要不吃晚饭就好了!”每每听到这句话,心里不禁要反驳一下:“过了中午12点就不吃饭,那从12点到第二天早餐这将近20个小时的时间,是要打坐修行吗?除非这20个小时都‘葛优瘫不消耗。坚持正常工作生活的人,肯定是受不了的。而且长时间过度饥饿,第二天一早暴饮暴食,才是真的伤脾胃。”

最早提出“过午不食”的医家喻昌之,是修过禅的人。他还提出,午后人的消化能力减弱,摄入食物易生痰湿。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午后尽量避免食用肥甘厚腻之物。

即便是佛教内部,“过午不食”之说也是为了清心寡欲,利于修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供养居士的负担。且佛教徒允许午后吃茶羹和“药食”。这些东西包括了一些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可以补充身体修行及体力劳动所需要的养分。

清朝皇帝笃信佛教,一日两餐,为早餐和中餐,但午后还会适当进食茶点。好吧,今天看这就是假的“过午不食”,自欺欺人。影视剧里看到的都是高糖高碳水的糕点。

因此无论是理论的提出者还是执行者,都很难做到午后完全不进食。且依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午后到睡前这10多个小时,是要从事很多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的,需要消耗养分,必须有一定的补充。

很多人想到了吃夜宵,这无疑又是一个“坑”。大多数医家都反对吃夜宵。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认为:“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若冬月夜长,性热者须少食。”也就是说,晚上9时之后最好不再进食,即使吃也要少吃。因为夜间是我们收敛阳气、滋养阴气的时候,适合早睡养阴。吃得太晚,距离睡眠的时间太近,会在睡觉的时候增加脾胃的负担。

“素食去百病”?少油少盐更靠谱

“吃素食,去百病”,也是一个有众多拥趸的养生大法。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大火的“网红素食博主偷吃被抓现行”的事件。被曝光之前,这位“网红”每天发布各种素食生活,粉丝竞相效仿。被发现偷吃肉食之后,虽然她解释说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是医生建议她进食肉类。但广大粉丝的心已经被伤了,更多人关心起“素食是否会导致营养不良”这个话题。

不得不说,我们的先祖开始有意识选择素食的时候,通常是自身的信仰原因,比如不杀生的朴素愿望。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素食主义作为一种低碳的健康饮食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先弄明白素食这个概念。

素食大体可分为四类,有纯素食(不食用所有由动物制成的食品),乳素(不戒乳制品、蜂蜜,认为乳制品没有生命,蜂蜜采白花粉认为不算荤),乳蛋素(不戒乳制品和鸡蛋),还有一种是鱼素(认为鱼不是荤菜)。这也说明,对于素食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一点动物产物都不能有;也有人能够接受动物的副产品,如高蛋白脂类营养的乳制品、蛋类等。

来自日本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的相关研究表明,素食者的血压较同等情况的杂食者明显降低,提示素食饮食方式或可作为降低血压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且多项研究表明,素食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这里的素食,更多指的是“乳素食”或“乳蛋素食”的饮食方式。严格素食饮食者缺乏蛋白质和脂类的来源,有证据表明或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研究发现,大部分素食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正常饮食者厚,血压较高且体内缺乏维生素B12。还有一个问题,素菜烹调方式常以多油和多盐为主,才能保证味道浓郁,也极易导致血压增高。

因此无论是严格素食,还是乳蛋素食,都不代表少油、少盐、少碳水,也不代表减肥。现代一些素食餐厅,用高油、高盐等过度加工的烹饪方式,追求把素食做出和肉类一样的风味,既达不到清心寡欲的修行目的,也不健康。因此,无论是基于信仰,还是低碳环保理念,还是自己独特的饮食观念,素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饮食方式。前提是你选择的素食种类要丰富,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要合理,保证选择的食物能提供给身体足够的营养。

“吃七分饱”?别让脾胃很受伤

在中医理论中,正常的养生之道应是“饮食有节”。正如《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说,养生需做到“饮食有节律”“饮食有节制”。

一方面饮食要有分量节制,即“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另一方面,饮食要有时间观念,“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既不能“过午不食”,也不能“时时都食”,“食少节身方为根本”。

正常人群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律选择膳食时间,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不过,午后的进食还是需要合理控制,花样繁多、吃饱就睡的夜宵最好还是免了。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人等,可根据自身病情,结合营养师的专业建议,选择少食多餐。

民间常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即只吃七分饱的饮食习惯既可以保证营养摄入,又有利于身体健康。“七分饱”的同时,饮食结构荤素搭配要合理,不过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油脂类食物,避免进食时冷热交替,以免造成肠胃的过度负担。

注重体重控制和调理的人,可以在午后准备一些“药食”,就是针对自身体质调理的药膳。饭后也不要立刻躺下或者坐下,稍微走一走,进行一些柔和的活动,比如慢走等,可以帮助消化。

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不能不摄入水谷精微,但过度摄入则易损伤脾胃,增加脾胃的負担。“七分饱”有益身心,饮食适度,疾病少来找。

特别提醒现代人,吃的方面一定要好好对待我们的脾胃。吃得合理、吃得好可以滋养脾胃,强身健体;吃得随心所欲,饥饱不定,无节无律,不仅伤脾胃,还会影响我们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小心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找上门来。(编辑 余运西)

猜你喜欢

素食脾胃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世界素食日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素食,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风暴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黄精治乏力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