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创造性复述的单元解读与教学策略
2019-12-10赵霞
赵霞
统编语文教材依据小学生言语能力发展规律,组织学生从详细复述到简要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复述的能力。创造性复述是阅读理解、积累内化、重组表达的一项言语综合性实践活动。民间故事具有“悬念巧”“幻想奇”“口口相传”“动物的象征意义”等特点,适宜采用讲述的方式。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利用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一、解读创造性复述的单元内容
1.注重“融新”
“融新”就是融合、创新。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体现在单元导语中。单元导语展现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统编语文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统一整合单元文本,合理规划知识讲解点、理解运用点、迁移训练点。
统编语文教材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进行复述的梯度训练。该单元“语文园地”的训练系列化:“词句段运用”提出:“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日积月累”是唐代诗人林杰的古诗《乞巧》,是一首有关牛郎织女的唐诗;“快乐读书吧”列举民间故事的顶针句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学生知道前一句话末尾的词是后一句话开头的词,以此联想到老牛的语言特点“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此外,还引导学生由共读民间故事《田螺姑娘》,至自主阅读整本书《中国民间故事》,进而自由阅读《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和《非洲民间故事》。该单元“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是在课内、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民间故事会。
2.注重“整合”
加强单元整合是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单元导语展现了单元的整体结构。该单元的导语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了解主要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该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列举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可以换一种人称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讲,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相信讲起来一定会很有意思。“换一种人称讲”“增加合理的情节”“续编故事”是单元该掌握的基本复述方法。
该单元“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提出明确的交际要求:“讲清楚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还列举生动地讲述的方法:可以丰富故事里的情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会说些什么;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如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时的情形。“人物对话”“人物形象”“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是生动地讲述的要点,是讲清细节的基点,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复述方法。
3.注重“坡度”
统编语文教材该单元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安排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把每一课要求掌握的故事讲述方法训练到位。课后习题大多聚焦于“创造性复述课文”,训练角度多样,层次不同。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仔细读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仔细读读”“分角色演”是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复述方法,是基于原始文本、角色体验,进行再现性对话。
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一)》的课后思考练习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说得更具体”“演一演”是第二篇精读课文的复述方法,是将文本进行润色加工、角色扮演,进行想象性对话。
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的课文前设置了阅读提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想画面”“讲图意”是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操练,进行想象性复述。
二、探索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7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可见“简单描述”“简要转述”是小学高段叙事性作品复述教学的要求。“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等”。为了更好地依托统编语文教材开展复述训练,笔者梳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述内容,并展开了实践与思考。
1.补充情节,进行布白式复述
叙事性作品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这些正是给学生布白的空间。补充情节时,将学习兴趣点、认知冲突点和言语训练点最大化地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内容的简略处求展开,在内容的省略处求补充,在内容的概括处求具体。男生由于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优于女生,在积极参与下更表现为独特而新颖的创造想象。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多让女生回答问题,并对她们的回答及时反馈,适时鼓励表扬,培养她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有多处叙述的中断和空白,留下了广阔的思索和创造的空间。在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却对老牛好的语境中,男生擅长描述“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以牛郎的口吻讲述趣事、苦事、伤心事;结合认知经验,女生擅长描述“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羞于描述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可以组织男生扮演善良的织女,女生扮演憨厚的牛郎,将课文介绍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的文字进行口头复述,体悟牛郎织女互相介绍这一细节,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言语情境。链接“资料袋”,补充介绍老牛是金牛大仙变成的,学生兴趣盎然地猜测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尤其是在复述老牛的语言时,学生可以区别角色的腔调,用老牛的语气来说话,还可以用变换字号的方式演說老牛的话,感悟声音应该由强渐弱,营造强烈的时空感。进行布白式复述时,学生尤其要注意顺序和详略,语言要准确妥帖,次要情节可以适当省略。
2.续编故事,进行猜想式复述
续编故事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可以是前文内容和人物个性特点,也可以是插图推测。复述主线的提炼、续编思路的设计,必须根据作者的文路、编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导路综合而成。鼓励学生冥想、呼吸,使他们身心放松,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测与推想,想象自己走人合着的书本里,看看书本里面写的什么故事,接着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遵循原文但不拘泥于原文,酣畅表达,逐步形成自己规范性的、富有特色的语言,呈现精彩无限的场景。
续编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时,学生围绕“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这一拓展点,进行言语创造性思维训练。譬如学生可以沿着正向思维,应验小青蛇的话“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进而猜想海力布永远成为石头,会发生什么故事;也可以沿着逆向思维,突发异想,进而猜想海力布不再是石头,变回人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的精彩与转折处,共同编故事、讲故事、评故事,将猜测与印证相结合。男生侧重情节发展,创编现代化的结局(或者离奇的结局);女生侧重人物情感变化,创编悲惨的结局(或者圆满的结局)。学生有时会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表述意思,故事的创编往往发生停顿。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词句和表达方式,甚至示范把话说出来。课堂上教师指导的语言往往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
3.变换人称,进行体验式复述
变换人称就是叙事视角的变换。叙事视角就是叙事者观察故事的角度,它可以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視角和旁知视角三种。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没有固定视角,洞察人世间的一切,对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以及潜意识都能了如指掌。限知视角就是以作品中的几个人物或一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叙事者对自己是全知的,对别的人物是限知的。变换人称用得最多的是全知视角变换为限知视角。
《猎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中,“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是故事的矛盾冲突点,也是学生阅读中迫切想了解的地方。作者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描述海力布与小青蛇的奇遇、与乡亲们的遭遇。学生复述时,女生擅长把人名“海力布”换成第一人称“我”,用自己的口吻演说故事的前因后果,以自己的嗅觉、视觉、感觉来介绍即将到来的暴雨洪水,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男生擅长扮演海力布、乡亲们,以对话的方式展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情节,体验海力布的情感变化、乡亲们的态度变化,便于生生之间进行思辨性对话,切身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两种方式是基于原始文本,角色体验,进行再现性对话。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化的阶段,思维活跃敏捷,导致组织语言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现场需要和反馈信息临时增删、调换说话内容,变换用语及语气,把握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4.调整结构,进行变序式复述
调整结构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变换。叙事时间的顺序主要有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逆时序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与叙事呈现的时间顺序不一致。倒叙是一种逆时序。倒叙有两种类型,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或者把结局提前。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必须有过渡句或过渡段,使情节交代得更清楚。
《牛郎织女》故事篇幅较长,情节复杂,采用顺时序,叙事呈现的时间与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小学高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记忆篇幅较长的故事更多是依赖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转换为形象直观的画面,为学生搭建复述的支架。学生将课文的插图、教学挂图、自画的简笔画或图表,按顺时序归纳为“连环画”或“示意图”,并适当地配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展现(用展示台投影出来则更好)。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关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过渡,适时选取故事的补充资料;观察图画的主次、异同,甄别图画与课文段落的对应关系,从而提炼思路、明确重点。学生按顺序边看图边复述,这是顺时序复述。学生逆时序复述时,有意识地调换“连环画”或“示意图”的次序,可以把故事结局提前,创设情境“又逢农历七月初七,不见喜鹊,站在葡萄架”,复述“鹊桥相会”的结局,接着复述“相依为命”“老牛说话”“结为夫妻”“老牛去世“追赶织女”的经过;还可以直接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譬如复述“追赶织女”的细节,接着复述“鹊桥相会”的情节,然后复述“相依为命”“老牛说话”“结为夫妻”“老牛去世”的过程。同样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个学生的复述语言是不一样的。
语言的素养是在言语的场域里练就的。为了营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复述故事的音频或者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微信圈、公众号、学习平台,全班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评论或点赞,以便学生享受言语表达的理趣、交互学习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