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站在校园文化的最中央
2019-12-10张道明
张道明
当下,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让人目不暇接。笔者不禁想问:谁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该以何种样态呈现,如何合理布局?这些问题其实最终都指向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站位”。只有准确理解和精准把握学生“站位”,才能够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笔者结合案例谈一谈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学生站在最中央。
一、校园文化内容由学生做主
校园文化谁建设?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谁是校园里的主人。毋庸置疑,校园的主人是全体师生。笔者以为,校长应该是校园文化的总设计师,为学校这艘船设计航向,帮师生到达成功和幸福的彼岸。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心智才能的结晶,校长对文化的主题、框架与内容应有宏观的把握,引领全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进行创意、讨论、修改、完善,为以后的文化教化奠基。文化的第一要义就在其间。显然,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享用者和受益者、传播者。
当前,校园文化中的“拿来主义”颇为盛行,一种情况是学校把文化公司请到学校逛一圈,自己提出想法和要求,由对方制定内容、做好成品,学校验收、安装上墙,似乎大功告成。或者是学校提想法与要求,请社会名流思考并撰写内容,再请文化公司制作安装。不少学校的校名、赋、文化石题字、对联以及各种用语,大多是当地名人、作家、书法家的文墨。
学校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不必费心思,动脑筋,简单直接,出钱了事;二是有名流的作品和墨宝撑脸面,含金量高,校园会显得有品位。殊不知,这样做无意中撇开了本该是主角却成了观众的师生,本来应该从内“长出”的校园文化变成了一种从外向内的“灌注”和强行植入。以文化公司或社会名人的作品填充校园,师生缺失了自主建构,他们需要慢慢地理解内化、认同接受之后,才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去践行。校园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让全体师生在参与构建文化的过程中思想与精神得到洗涤和升华,行为与习惯得以修正和规范,精气神逐渐发生改变,这才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和价值所在。没有学生参与建构,文化也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事实上,校园文化面对的大多数是学生,他们才应该“站”在文化的最中央。李希贵说过:如果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那么校长就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股东。校园文化应该从生活在校园里的人身上诞生,反过来再影响熏陶涵养他们。如此看来,校园文化应该出自校园人之手,特别是学生之手,只有这样才会让文化价值落地,赋予文化自身意义。
我们不能小觑师生的创造力,教师中不乏各种人才,完全能够指导学生创造出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譬如,某校用师生书画装点过道走廊,征集师生个人语录代替高大上的名人名言,指导学生撰写各种温馨提示语,甚至让书法出众的同学题写校名。这个过程是学生思考、理解、内化文化之后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文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师生不断琢磨、思考、修正,达到理想的效果。试想,当师生看见校园里处处是自己的作品,顿生自豪之情,认同度必然升高,不但自己努力践行,不去违背,看到不良言行也会主动去劝阻和引导。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言谈举止,自主规范行为习惯,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久而久之,学生的精神风貌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让学生从“观众”变成“主角”,确保“学生站在文化最中央”,这本身就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二、校园文化样态受学生待见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厚重积淀和精神凝结,也是流淌在学校发展血脉中的活力因子,为学生精神和心灵成长服务,为学生人格和行为的塑造发力。这里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学生看不懂或者不喜欢文化的样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当前很多学生看不懂或不喜欢看自己的校园文化,在于这些校园文化大多是站在自己(成人)的角度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学校的校赋大多请当地名人撰写、题写,叙述学校发展历史轨迹,取得的成绩以及展望未来。这些赋篇幅不短,且有不少生僻字,不要说理解内容,就是把字音认对、句子读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不看,学校不讲,这赋存在的价值有多大呢?无非就是装点门面,供别人参观。某校用一段现代白话文来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成绩、展望未来。这比赋可能会少了点“文气”,但是通俗易懂,无阅读障碍,接地气,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与喜欢。
无独有偶,校园里篆书、草书大行其道,而学校没有为此组织认读、讲解、宣传等专题活动,连很多教师都不认得,何况学生呢!某校在操场上用篆书书写《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但是没有几个师生能够认得完整,念得通顺。篆书、草书作为一种书法形式无可厚非,但是用它们来书写经典并放在小学校园,就值得商榷。倘若用端庄的楷书或活泼的幼圆等字体来呈现,学生易认会念,才可能喜欢看,进而去理解与践行。
此外,学校建筑物的主色调应切合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同时与校园文化主题相协调。譬如,某小学建筑物的主色调为蓝色和浅绿,给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命力之感,这与该校“水文化”主题颇为切合,有利于勃勃生气的小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心求学做人。建筑色调、文化主题、学生特点,三者对接自然,相映成趣。
设计校园文化呈现形式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这样写,学生看不看得懂;那样做,学生爱不爱看;这种方式,学生能否理解;那种形式,学生喜不喜欢。只有形式入了学生眼,看得清楚,读得明白,才会产生读你千遍不厌倦的感觉。否则,即便是社会名流大家的“文化”也只能是曲高和寡,因形式不受待见而失去文化的应有之义。
三、校园文化布局合学生视角
当下,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文化”遍布校园每一寸空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样反而扰乱了师生的视线,喧嚣了思想,浮躁了心灵,得不偿失。
校园文化应布局合理,合乎学生视角。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建筑物的色调、文字图案、物品器物、花草树木、藤蔓石土、温馨提示语的位置,都要彰显功能,出现在该出现的区域和位置,切不可错位。文化只有出现在与其本身内涵相对应的区域位置,才匹配,有协调感。学生在这些区域学习或活动,常读常思,常念常做,常看常新,自我对照鞭策,且行且思且实践,文化也就发挥了应有的功用。
然而,现实情况是校园文化布局显得凌乱。譬如,有的校训安在临街的一栋综合大楼顶上,笔者调查该校部分学生,他们根本不了解综合楼顶上的“八个字”。校訓通常应位于学校最为重要的主体建筑物上,而且一定是正对校门,这样可以让学生每天上下学以及课间活动休息时间,时时看见,常常诵读,先内化于心,再外化于形。把校训安在临街综合楼顶上,显然不是让该校师生看的,而是让路人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该校办学的浮躁和功利化。
再如,某校门口装了橱窗,把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牌一一陈列出来。笔者调查了解,据说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形象与品牌价值才设置“荣誉墙”,而师生大多没有关注。笔者以为,荣誉奖牌应该放在校史馆,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编印校史册,记录学校重要人物事件和荣誉。一是可以传承历史,二是供师生翻阅学习,让校园文化血脉得以传承,精神得到传播。
校园文化布局必须与学生的活动点、学习点相对接,让学生在各种场所受到相应的熏陶濡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与引领。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学生安放在最中央,这样校园文化落地有了最大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学校改变观念和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文化,在内容、形式、色彩、位置等元素上努力做到符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如此,学生才喜欢亲近,才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