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2019-12-10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胡婷婷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幼儿生活活动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胡婷婷

对于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而言,要履行保育和教育幼儿的职责,就需要不断了解幼儿。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首要方法[1],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可能,而且是教师提供适宜有效教育的前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受到大力推崇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不足引起了学界重视。[3]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研究层面,教师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中的观察都备受关注。相比之下,由于生活活动持续时间长,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教师常常忽略对生活活动的观察,即使观察,也多停留在“不出什么乱子”的表层。实际上,生活活动是最自然、最真实、最能突出学前教育特点的活动,包括入园、盥洗、进餐、如厕、饮水、散步、午睡、离园等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契机。鉴于观察只是了解幼儿的方法,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从观察中分析出幼儿的需要或困惑,从而给幼儿提供及时的、适合的帮助和指导。[4]本文从生活活动的观察要点、解释与分析、指导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在生活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

一、生活活动的观察要点:应该关注什么?

在琐碎的生活活动中,教师应该看什么、关注什么?观察要点的确定,能帮助教师“跳出琐碎”,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结合生活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观察要点归纳为四个方面,方便教师观察。

生活活动的观察要点

二、解释、分析生活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应该考虑的问题

观察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后,教师会解释、分析行为背后的含义,并以此作为教育和指导的依据。然而,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判断与评价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教师才能更加客观地理解幼儿。

(一)影响教师解释、分析生活活动的因素

影响教师解释、分析生活活动的因素,就教师个人因素而言,首先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所持有的教育观是解释、分析幼儿行为的方向标。如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幼儿、相信幼儿、尊重幼儿的教师,当幼儿入睡困难时,会耐心倾听并询问幼儿:“身体不舒服吗?”“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这样的教师会从多方面寻找原因,站在幼儿的立场来分析问题。缺乏爱心和耐心的教师,常常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幼儿的行为,在面对幼儿入睡困难时,会用“不听话”“找麻烦”来解释。其次是教师的生活习惯。教师的生活习惯无形中会影响他们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解释、分析。对与自己有相同生活习惯的幼儿,教师更能够理解,会采取相对温和的态度。如挑食的教师更能够理解幼儿的挑食行为,而吃饭快的教师很难理解幼儿吃饭慢、咽不下去的行为。

影响教师解释、分析生活活动的因素,还有幼儿的个人因素。首先是幼儿的个人特征。与教学活动相比,生活活动较随意、不严谨,教师对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分析更容易受幼儿的外貌、性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人特征影响。其次是幼儿家庭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如留守幼儿出现不良生活习惯时,个别教师会因为难以与家长协作而选择“视而不见”。

(二)解释、分析生活活动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想要摒弃固有的成人思维,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教师在解释、分析生活活动时,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物理环境既包括光线、湿度、温度、空间等,也包括教师投放的物质材料。如午睡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入睡速度,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盥洗室水龙头过高或过低、水流大小不好控制会增加幼儿洗手的难度,而洗手照片、洗手液的合理投放则会激发幼儿洗手的兴趣。环境的创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和反思。

除了物理环境外,教师还要注意心理环境。新入园的幼儿常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而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安全、温暖后,他们会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习生活自理。学会吃饭、如厕、穿衣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实则是幼儿走向独立的标志。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能帮助幼儿走好独立之路,而紧张、冷漠的氛围不仅会阻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活动安排是否合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不良行为也有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言语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忽视幼儿发展程度、要求过高等因素造成的。比如,进餐时批评幼儿使其情绪低落,心情不好自然食不知味,导致幼儿进餐速度变慢或食量减少。

生活活动贯穿于一日活动的整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他活动的安排也会影响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在区域活动中,积木区是男孩子最喜欢的区域,经常爆满。某幼儿好不容易才轮到积木区,为了能继续玩下去,他宁愿憋着大便也舍不得放弃玩耍机会,结果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5]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幼儿没有如厕的能力,而是区域活动安排不合理导致的。

第三,幼儿的行为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幼儿的内心世界敏感而丰富,受到言语、思维等发展的限制,常常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想要对他们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做出解释和分析,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原因:(1)身体不适。生理上的疼痛等会影响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像咳嗽这类比较外显的症状教师容易观察得到,而头晕、口腔溃疡等不易觉察的症状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2)不理解规则。有时候幼儿表现出来的不听话,可能并不是他“不听话”,而是“听不懂话”。如教师要求幼儿“有序排队”“按照墙上贴的步骤图洗手”等,很有可能幼儿不理解“有序”的含义、看不懂步骤图。(3)想要获取教师的关注。幼儿常常需要寻求教师的注意。在生活活动中,多数幼儿通过遵守规则来获取教师的表扬,但也有少数幼儿通过破坏规则、哭闹等消极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4)想要获取交换条件。有些幼儿会故意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某种问题,以便教师在向他提要求时提出自己的条件。如教师让吵闹的幼儿安静睡觉,幼儿说:“如果下午让我玩滑梯,我就睡觉。” (5)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一些幼儿乐意参与生活活动,却常因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受到限制。如幼儿有食欲、不挑食,却由于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导致进餐费时费力;有些幼儿因为不会穿衣、叠被子而害怕午睡。

三、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如何给予有效支持?

教师应通过观察、收集幼儿的信息,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解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为了给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教师对生活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生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班级的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整齐划一。洗手洗多少次才算科学?如厕的时间和次数如何规定?幼儿个体生活的独特性决定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不一致”。因此,对生活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安心地享受幼儿园生活。

尊重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不是口号,而是要求教师能依据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指导策略。例如,针对特殊病情的幼儿,教师应详细了解发病症状和注意事项,如有需要,可为幼儿提供专门的饮食或午睡等条件,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幼儿,消除患病幼儿因生理疾病产生的敏感顾虑。教师要善于发现患病幼儿的优点,表扬并请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并不代表教师要过分关注“特殊”幼儿,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应兼顾幼儿集体的需求,特别是不要忽视一些“个性不那么明显”的幼儿,以免造成教育公平的缺失。

(二)重视生活活动的实践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生活活动中没有旁观者,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在日常生活活动的指导中,容易出现三类误区:第一类误区表现为教师喜欢言语说教,认为自己“讲清楚了”就行,以幼儿的点头和言语应答作为教育任务完成的标志。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光靠教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引导幼儿坚持实践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类误区表现为教师喜欢包办,愿意代劳。有的幼儿动作慢、技能不娴熟,教师没有耐心等待幼儿自己完成吃饭、穿脱衣等活动,认为喂他吃饭或替他做事比较省心,不愿意把时间留给幼儿。第三类教师经常“袖手旁观”,他们过度解读“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选择放任自流,让幼儿“自己解决”,缺乏方法指导和情感激励。

为了消除以上误区,教师应坚持“三不三要”原则,即“不呆板、要多样,不包办、要相信,不放任、要支持”。在教授幼儿生活技能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枯燥说教,可以用示范、动画、儿歌、故事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以提升生活技能。即使面对“学不会”的幼儿,也不要为了省时省力而选择包办。教师应该相信幼儿发展的潜能,学会放手。教师放手让幼儿去做的事情应该是幼儿“能做的”,要求过高则会引发幼儿的挫败感。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做什么”,可以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时,要清楚放手和放任的区别,结合多样性的方法指导,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幼儿在积极、安全的氛围中学会独立。

(三)注重生活活动的整合性

生活活动贯穿于一日活动始终,与游戏、学习、运动等活动紧密相连。在进行生活活动指导时,教师应考虑幼儿教育的综合性,整合各类活动的教育内容,注重不同活动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教育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活动中的契机,扩展生活教育内容。如在混龄班级里,大龄幼儿经常被教育要帮助弟弟妹妹,可教师发现某年龄小的幼儿多次“理所当然”地要求哥哥姐姐帮他系鞋带、叠被子。针对这一问题,年龄小的幼儿在接受帮助时,教师首先应鼓励他仔细观察大龄幼儿是怎么做的,争取自己学会,早日成为哥哥姐姐去帮助更小的弟弟妹妹;然后,引导年龄小的幼儿想象当自己成为哥哥帮助别人时,希望得到别人什么样的反馈,开展感恩教育,让幼儿懂得感谢。如此,生活活动的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获得,还包括同理心的培养和感恩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活动方式,开展生活教育。当班级大部分幼儿缺失某一生活技能或经验时,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少数幼儿存在不足时,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如在“娃娃家”投放汤匙、小娃娃等材料,引导他们练习汤匙的使用方法。由于幼儿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无法通过一两次教学或游戏活动来完成,因此,开展相应教学或游戏活动后,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加以运用和巩固。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其他活动中有机渗透生活教育,如在体育活动中,为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在运动场贴上安全标志,通过环境的暗示,渗透生活教育中自我保护的经验。

(四)保持与家庭、社区的积极合作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保持与家庭的积极合作是开展生活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方式和态度。教师可以借助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亲子活动、入园和离园接送等时机,将自己观察到的幼儿在园表现告诉家长,友好地表达自己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关注,为家园合作奠定基础;通过具体的案例或专业讲解,帮助家长理解生活教育的价值以及生活教育中家园一致性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案例在园内推广,引导家长借鉴和学习成功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家园间的相互交流。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小社会,蕴含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想要了解卫生常识,可以邀请医生来园讲解;培养幼儿不乱丢垃圾的习惯,不妨先让幼儿了解清洁工的工作;开展防火的安全教育,可带领幼儿参观消防大队、请消防员叔叔进园指导消防演习。这些策略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社区开展的活动,特别是影响较大、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引进幼儿园。

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如果有意识地活用的话,每一个环节都能帮助幼儿向着《指南》的目标迈进。[6]充分发挥生活活动的价值,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其

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努力去理解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帮助和指导。尽管生活活动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但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孤立地看待生活活动并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有把生活活动放到一日活动的整体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注重活动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才能真正理解幼儿,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