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的临床研究

2019-12-10周晓静刘爱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肝胃泛酸嗳气

周晓静 刘爱玲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 威海26440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性病变的疾病。患者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疼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1]。肝胃不合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机理为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脾气不升,故胃失和降[2]。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作为基础,结合中医独有的针刺疗法,深入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合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64例。常规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 29~50岁,平均年龄(46.23±3.2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4.17±0.23)年。实验组男29例,女 35例;年龄 28~49岁,平均年龄(47.21±4.24)岁;病程1.5~5.5年,平均病程(4.22±0.1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肝胃不合证;自主意识清楚,否认其他系统性疾病;首次就医,均以泛酸、嗳气为主要症状,就诊前未用过其他药物;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重要脏器损伤;研究药物过敏;依从性差;哺乳期。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中医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柴胡12 g,黄芩10 g,法半夏12 g,苍术 15 g,厚朴 15 g,陈皮 10 g,茯苓 30 g,猪苓 15 g,泽泻 25 g,白术 12 g,郁金15 g,川楝子 12 g,生栀子6 g;消化不良者加半夏10 g,脾虚者加鸡内金10 g,易怒者加木香10 g。此量为十剂,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日一剂半,早(餐前1 h)、午(下午3点左右)、晚(临睡前)各服1次。同时服用雷贝拉唑(国药准字H20052317)20 mg,每日1次,早晨服用。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取脾俞、胃俞、上脘、中脘、建里、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太冲等穴位,常规消毒后,以一次性30号不锈钢针为主要刺针,采用平补平泻的治疗手法,针下得气后留针30 min,间断性行针1次,间隔时间为15 min,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10 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前后胃痛、泛酸、嗳气等症状进行评分,按无、轻、中、重分4个等级分别记为0、1、2、3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上腹部疼痛、泛酸、嗳气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部黏膜充血、糜烂等表现消失,黏膜恢复正常外观,且停药1年后,胃镜表现没有复发;显效:上腹部疼痛、泛酸、嗳气消失,胃镜检查示患者胃部黏膜充血、糜烂等症状减轻;好转:上腹部疼痛、泛酸、嗳气症状消失,但胃镜检查示胃部黏膜充血水肿未减轻;无效:上腹部疼痛、泛酸、嗳气症状及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痛、泛酸、嗳气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胃痛、泛酸、嗳气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痛、泛酸、嗳气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痛、泛酸、嗳气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胃痛治疗前 治疗后嗳气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实验组泛酸治疗前 治疗后64 64 tP 2.74±0.72 2.82±0.92 0.548>0.05 1.87±0.67 0.72±0.14 13.441<0.05 2.73±0.32 2.78±0.12 1.170>0.05 1.76±0.17 0.93±0.23 23.216<0.05 2.51±0.43 2.61±0.65 1.026>0.05 1.77±0.65 0.53±0.23 14.387<0.05

3 讨论

有研究证实[3~4],人长期处于精神压力紧张条件下,身体中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会分泌不同激素,造成胃黏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下血流或血供将会由于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而减少,此时胃黏膜失去屏障作用,进而出现胃黏膜的炎性改变,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泛酸、嗳气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胃痛、吞酸”等病症均可归类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典型症状[5]。该病在任何年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通常由于肝胃不合、内外邪气,进而造成通气不畅、饮食停滞[6~7]。肝胃不合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土虚木乘,肝气不能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致胃气上逆;二是木旺克土,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横克脾土。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合证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实夹杂,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痛、嗳气、泛酸、舌质淡、苔薄白等[8~9]。

针刺疗法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强调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这就是身体中的“气”。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而穴位就是脉络的体面表征。所以通过针刺可以排除身体中的废气,利于疾病治疗,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见效更快,效果更加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胃痛、泛酸、嗳气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配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综上所述,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患者应用针刺配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肝胃泛酸嗳气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提高D-泛酸的产量
木蝴蝶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喝粥泛酸 配点菜
畜禽泛酸缺乏易导致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亿帆医药:泛酸钙生产线未停产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