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至乐
2019-12-09闫冬
【摘 要】 庄子曾对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发出过疑问。世人认为对于富贵、长寿、声名的追求,就是获得至乐最好的方法。可在庄子看来,对于外物的追求,才是造成不幸的罪魁祸首,因而他用老子无为而治作为回答什么是至乐的根基,他以天地以无为之势而无不为的滋养万物生长举例,论证无为才是获得至乐治身的真正途径。
【关键词】 至乐 无为 治身
一、庄子发问:天下有没有最快乐?
辛弃疾的《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如此描述人生,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在世,最精彩的部分只占人生的百分之五让人们觉快乐与幸福;最糟糕的部分也只占人生的百分之五让人们觉得痛不欲生,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就是平淡。所以人们往往被那百分之五的幸福与快乐诱惑着,同时忍受着那百分之五的痛苦与煎熬,在百分之九十平淡的日子里度过此生。那么快乐的事情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比例如此之小,那么不禁会发问,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早在战国时期,庄子便有此一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庄子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从对最快乐的存在与否发问,上升到对是否有存活之道的发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有最快乐,也有存活之道,那么怎么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怎样可以做到最快乐?怎样进行取舍?怎么分辨要去喜欢什么,要去讨厌什么呢?
二、庄子举例:贪图名利,得不偿失
这些追问之后,庄子开始回答:“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庄子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追求富有,权势,长寿,声名,这便是人们认为最值得追求且尊崇的人生目标。都想拥有健康体魄和美貌容颜,穿着华丽服饰,享用丰盛饮食,享受悦耳音乐;当身体不舒服,吃不到佳肴,穿不到华服,欣赏不到美景,听不到动听音乐之时,就会感受到万分痛苦;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开始忧愁恐惧。在庄子看来,这些追求都属于精神层面以外的低俗追求,与佛教哲学所说的六根不净是一个意思,所谓六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当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妙趣曲,鼻子要闻奇香,舌头要尝美味,身体要舒服自在,念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快乐之时,那便是过度追求这些物质层面的享受,如果一生执着与此,那就太过愚昧了。“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庄子接下来进一步举例说明,贪图富贵、长寿、善名,反而得不偿失。他举例,想要富有的人为了积聚钱财反而失去健康;人的生死早就注定,贪图长命百岁反而天天忧心忡忡,生活过得痛苦万分,也是得不偿失,这两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为了财富长寿,反而让人将生活过得并不幸福。最后一个例子,庄子认为烈士为了一世善名反而失去生命,这个善名到底是真还是假?更举出伍子胥因忠谏强争而遭杀戮以此来支撑他的论点,但是这里庄子并没有像前两个例子一样做出否定结论,而是用了反问,因为在善名的问题上,还存在伦理道德角度的一个思考,也许这些做出善举的英雄人物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求得善名而牺牲性命,而真的是出于舍己为人的考虑,如果庄子很坚决的否定,那么这样的结论必定有失偏颇。所以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再推还给世人,从而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
三、庄子感悟:无为以至乐治身
最后庄子总结自己的体悟,道:“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樂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认为,世俗之人去追求那些可以让人快乐的东西,才是造成不幸的罪魁祸首;他认为无为才是真诚快乐的源泉,所以说:“当享有最大的快乐之时也就无所谓快乐了,当享有最大的荣誉之时也就无所谓荣誉了。”但世人却不这样思考,他们总会视无作为是奇耻大辱,之后便陷入痛苦之中。“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最后,庄子虽然承认天下的是非确实无法确定,但是庄子认为无为可以定是非,并用自然现象而作他人不可反驳的推理:苍天因为无所作为便清虚,大地因为无所作为便宁静,苍天与大地又无为的结合在一起,便成了包容万物的根本所在。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何而出!恍恍惚惚,没有一点迹象!万物繁多,都是出自于无为。在庄子心中,真正的快乐可以修身养性,无为才是最接近获得真正快乐并且修身养性的大道。但是要想要做到如同天地滋养万物的那种无为而无不为,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庄子的结论,明显秉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观点,并借对于真正快乐的探讨而抒发出来无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方勇,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李耳著,乙力译.道德经[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闫冬(1991—),男,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学生,哲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专业,研究方向:宗教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