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任务驱动法高职院校《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9-12-09梁文菁阳军
梁文菁 阳军
摘要:《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是工程造价专业在开设的第一门工程算量的基础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近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结合当前学生学情分析以及之后就业的岗位需求。针对本门课程进行了碎片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改革, 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教学改革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算量里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建筑结构节点的基本构造,具备熟练地应用平法图集计算钢筋工程量的基本专业技能,既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也对培养学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节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将来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就近几年的就业调查显示,该课程对建筑类学生的岗位能力的提高、择业就业能力的增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高职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对于钢筋种类多的构件存在畏难情绪。甚至对于计算内容多的构件存在懒惰心理,往往上课只看不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欠佳。这对于平法规则以及构造详图的理解有困难。而且部分学生对于手机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诸如此类等因素一直是我校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通常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与实践脱节。当计算工程实例容易理不清思路,最终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二、碎片化任务驱动法在课程应用的探讨
将每节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切割(每次讲解控制在10分钟以内),建立以任务为导向性的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该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将复杂的系统问题分解成更细致化的小问题,减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在逐步突破一个一个任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流程被重新建立,不再像过去课堂上的“满堂灌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变成计算实践的参与者,教师起到引导和完善问题的角色者。
利用微助教将基本平法识图的知识点变成题目进行课堂内测试,即可利用学生喜欢使用手机的习惯提高动手率,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检测和反馈,达到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已经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激发学生自己多动手,而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引導学生去运用知识。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课前准备
把课程整个内容按构件进行划分为基础、柱、梁、板等体系,在按照每节课程根据构件特点进行划分知识点,尽快控制每节课的知识点在五个以内。每次提前一周把知识点相关的基本练习题上传到为微助教题库。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信息平台,诸如我们现在班级管理已经建立起来的“班级讨论群”,在每次完成一个构件的学习后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练习里有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以及教师答疑。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
课前通过点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课堂上进行碎片后的知识点讲授,并且结合微助教进行知识点基本考察,然后布置课堂任务,检查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分小组的实践任务,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构件计算强化学习效果。
四、实施效果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以将知识点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以任务导向贯彻全过程,课程教学遵循以下过程:上课前回顾知识点;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讲授重、难点;布置随堂测试(微助教),检验学习效果;课后布置实践训练,强化学习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讨论交流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强化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微助教的教学平台上,课程的每个构件均设置了“同步训练”、“实践”等训练环节,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中直接利用手机APP布置实践练习,学生手机被课堂占用,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通过在课堂中不断观察学生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课后再布置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强化学习效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课程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以上教学改革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梦婷,王轩.基于“项目导向+职业能力”的《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13-214.
[2]张贺.平法识图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6(08):159.
作者简介:
梁文菁(1989-),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阳军(1990-),女,江西南昌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