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收获 一路成长

2019-12-09何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教材规则法治

何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块儿学习、交流,下面讲到的只是平时课堂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收获,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潜心研读新教材,改变课程观念

面对新教材我們要拥有新的课程观念。

1.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编写给儿童的

教材中采用的是儿童生活语言,如:“这样做好不好”“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课程又是生活化的,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3.合理、科学地运用教材

使用教材时不拘泥教材本身,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高站位,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尤其是当前,更要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承担的育人功能更强,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地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才能把育人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更有实效。

4.潜心研读新教材

我们在备课时要明确编者意图,对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个活动,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都要进行深入挖掘。教材为什么选用这幅图、这个案例,弄清楚了编者的意图后,再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筛选、替换、整合已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课程活动化,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创设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统编教材中“活动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如一年级上册中 “校园探秘”栏目下,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寻访校园设施、熟悉校园环境的活动;“玩个课间小游戏”栏目,引导孩子通过玩游戏,学会安排自己的课间生活;“开个元旦联欢会”,引导孩子通过联欢会的形式迎接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新年,并通过联欢会这一集体事件,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过集体生活的能力。

下册中“和风儿一起玩”“走,看花看草去”“送‘小伙伴回家”“快乐地分享”……

二年级上册“班级事情我来做,开个金点子发布会”、“留住秋天,做一做种子画、叶贴画”;“做事不留小尾巴”;“小创意大精彩”……

下册“让我来帮帮你”“爱护公物的‘小卫士”“我做升旗手”“‘啄木鸟行动”等等。都彰显了课程的活动化特点。

请大家看一年级下册《15.分享真快乐》课堂实录片段:这是春天我录制的一节课中的片段,孩子们在分享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体验。

除了文本中出现的,生活中可分享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图书、还有玩具等心爱的物品;学习方法的分享;游戏的分享;劳动成果的分享等等。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三、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

除了课标之外另一个指导《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为此在教授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时要认真落实大纲要求,更要体现出“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的目标要求。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规则往往是刚性的外在约束。怎样将这样的规则转换为柔性的内在自觉,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进行了积极尝试。教材将规则教育的内容隐含在孩子的生活性话题之中,这样不露痕迹地呈现,也带给教学充分的延展性空间。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爱新书,爱书包”板块中,教材创设了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的课堂情境,其中一个孩子一边整理书包,一边提出了“弹弓也能带吗”这个问题。弹弓能不能带到学校,表面上看是一个规则问题,但实际教学却不是简单回答“能”或者“不能”的过程。

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孩子比较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理解小学生活以学习为主,幼儿园生活以游戏为主;接着教师需要组织孩子讨论,既然弹弓、玩具不能带到学校,那么书包里应该装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在不断帮助孩子认识小学生活的特征,落实“新生活适应”这个核心主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学会整理书包中的书本、文具和水杯等生活用品,这样新生活自理的教育就得到了贯彻落实。

这样,将规则教育内容在生活情境中体现,不生硬,不突兀,贴切自然;同时,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延展性空间,让规则教育入脑、入心,润物无痕地被孩子接受,并规范他们的行为。

四、多措并举,做好知行合一

1.多样化的情境式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分别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教学。

2.拓展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校园、家庭、社区及公共场所等)去进行教学活动。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力求生动、活泼、有趣。

4.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可以将思想性、趣味性、活动性、参与性融为一体。因此,我经常性把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班队活动深化道德教育。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道德与法治》是培育生存智慧。作为一线教师,要深知所肩负的重大责任,砥砺前行,不负使命。为新教材的落地生根,贡献出我们的智慧。

猜你喜欢

新教材规则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