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潮”下,寻找逆势增持的“定海神针”
2019-12-09陶丹
陶丹
2019年还没结束,重要股东的减持相比去年却已经大幅增长。相关统计显示,截至12月3日晚,2019年年内合计已有超過1633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重要股东减持公告,涉及股东人数5739名,合计参考净减持金额高达3357.96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1.7倍。这些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选择减持而不是坚持,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绷紧了神经:自己会不会成为“减持潮”下的买单人?
投资者闻“减持”色变,重点不在于减持行为本身,而在于减持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带来股价的下跌。从静态的观点来看,如果参与某只个股的资金不变,那么存量筹码大规模减持抛售,毫无疑问会对股价形成直接冲击。特别是一些大幅炒高,或者估值高高在上缺乏投资价值的公司,减持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而在目前年末市场总体成交低迷的情况下,场内活跃资金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多头应对减持冲击的底气自然相对不足。因此,看见减持计划先“用脚投票”,甚至在限售股解禁前就一走了之,倒也是个人投资者发挥灵活机动优势、回避信息不对称劣势的一种操作手法。
不过,这种基于短期筹码和资金供给来分析,却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短期之内减持虽然增加了筹码的供给,但如果因此吸引增量资金的介入,则反而可能带来股价上涨的诱因。从历史数据来看,产业资本的净减持高峰期,分别在2007年、2009年和2015年上半年出现过,对应的正是牛市中资金蜂拥入市的阶段,投资者更多看到的是“上涨”而非“减持”,只有在弱市中“减持”才会引发关注,甚至被归咎于股指走弱的因素之一。
从个股的走势来看,重要股东的减持是否会带来股价长期下跌,最关键还在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如果基本面持续向好,估值合理甚至偏低,那么短期的减持正好是场外资金参与的良机。
比如公认的白马股贵州茅台,证金公司在2016年二季度到2018年二季度两年的时间里,每个季度都在不断减持,持仓数从3707万股减少到699万股,减持了3008万股,占比超过八成;但在此期间贵州茅台的股价却在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支持下一路走高,从期初的247.64元上涨到期末的731.46元,如果再加上3次分红,累计涨幅高达200%,远远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见附图)。和贵州茅台相反,一些证金公司长期持有不动的个股,表现却远不如茅台,如振华重工,2016年以来证金公司不仅没有减持,反而在2018年三季度有所增持,但累计跌幅却超过了25%。如果投资者忽视基本面而仅仅从增减持的动向进行投资决策,无疑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
附图贵州茅台周线图
在笔者看来,减持行为本身只要符合相关法规,都是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并不是一种道德瑕疵甚至罪恶。过度限制甚至禁止减持,反而是一种倒退,没有赋予可预期的减持权利,很多资金甚至根本就不会进入股市。同时,大股东没有减持权的话,股价涨跌与其自身利益脱钩,也缺乏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主观意愿,也无法杜绝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这些弊病正是2005年股改之前A股市场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当年才需要启动改革,让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个割裂的市场,在支付一定对价和时间之后逐步接轨,当年的股改也成为大牛市的推手之一。减持的关键在于信息透明,只要在法规范围内做到“卖者尽责”,投资者也需要“买者自负”。那些重点博弈市场短期价差的投资者,关注解禁、减持的信息并分析减持实施的概率,以及由此对股价的影响是必须做的功课,由此造成的波动风险自然也需要自行承担。
同时,随着A股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定增等再融资手段的实施,未来减持规模的扩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对此应当有充分的预期和准备,特别是对于那些基本面一般,或者减持股份占流通股比例较高,或不属于近期热门炒作题材有资金踊跃承接的个股,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风险。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减持也并非不能回避,除了关注相关公司的减持计划之外,也可以主动出击寻找逆势增持的公司。在“减持潮”下被主动增持,特别是大股东或同行产业资本增持比例较大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望成为“定海神针”。像今年以来持续被同行增持乃至不断举牌的博汇纸业,股价也出现了明显反应,走势远强于同类上市公司。对于那些存在类似增持行为且比例较大的公司,股价处于近年来低位,估值相对较低的品种,存在一定程度的关注价值。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四川成渝、江苏银行、红日药业、桂冠电力、海信电器、首开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