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教学持续改进的评教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9-12-09洪玫孙克金李娟何丹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持续改进

洪玫?孙克金?李娟?何丹

摘 要:本文基于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国外评教系统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了评教问卷,并给出了评教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议。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评教系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信度和效度上有所提升。

关键词:评教系统;学生评教;评教指标;持续改进

评教系统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改革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在规范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有效性、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工科的提出、工程教育認证的兴起,传统的评教系统在实践中面临新问题。例如,评教指标体系在科学性和导向性上不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在专业、课程上的区分度不够;评教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影响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评教结果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作用很有限;评教数据的开放度不够,师生的受益面有限[1]。

目前国内外对评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评教系统的信度、效度分析,评教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分析,以及影响评教结果的可变量分析等。研究表明,基于工具的评教是多维度的,评教结果在总体上是可靠、有效的,评教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3]。一个良好的评教系统需要保证评价方法的标准化、评价的客观性、对学生评教的指导,以及评价的透明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评价标准的描述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明确评价的范围[4]。

一、评教系统设计

随着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持续改进成为高校重点工作。为了适应高校“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持续改进”的教育新理念,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转变:将评教以管理者、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评教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转向多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一评教体系,转向多维度评价体系[2]。

教学能力测评量表(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mpetencies Scale ,ETCS)列出了九种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沟通、创造力、个性化关怀、社会意识、反馈、专业精神、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关注点[5]。有关基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清单,包括明确阐述、表达、互动、组织、时间节奏、信息公开、语言、关系融洽、教学辅助等[6]。一般认为,评教系统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应该对教师的知识与组织、清晰的解释、课程的评分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关系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7],而影响评教的因素包括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教学风格、学生动机、教师个性等[8],且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课程特点、学生学习成果、课程成绩评定等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可有明显关系[9]。因此,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考虑教师、课程和学生等多方因素。

1.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

现有评教指标体系最大的问题是灵活性和适应性差,面向学生关注点的内容少,评教问卷难于回答,导致评教质量较差。我们参照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选择了以下评价指标:核心价值观、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学业挑战度、学习成效、教学公平、激发兴趣、课外辅导、教学反馈、课堂讲授、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准备、实践指导、教学效果、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作为评教问题设计的依据。同时,为了支持持续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还需要适应变化和支持不同类型评教的问题,并能够动态维护和扩展[10]。

(1)核心问题(标准问题)设计。针对所有教师和课程的评价,涉及对课程整体评价,对教师及其表现的全面评价,对课程组织的评价,对教师公正性的评价,对教师讲解的清晰度、沟通技巧的评价,对教师在课外提供辅导的评价,对课程的挑战度、难度和工作量的评价等。

(2)可选问题(非标准问题)设计。针对某一类教师、课程的评价,涉及对能力培养的评价、对实验课的评价、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对团队教学的评价、对生产实习的评价等。

(3)开放问题设计。学生的主观评价,涉及学生对课程、教师的意见和在未来可能的改进建议,作为教师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2.评教问卷设计

我们对评教指标体系和问卷建立动态资源库,依据不同的评教目标,选择问题,构建评教问卷。开展专业课程评价,可以基于核心问题、可选问题,再增加补充问题;开展教师教学评

价,可以基于核心问题、可选问题,再增加开放式问题。

依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评教指标体系应有所区别,但为了保证标准的统一,一般采用70%的核心问题、30%的可选问题。采用核心问题的优点是标准统一,使评教结果可比较。学校管理者可通过这类问题评价教师,并在人事管理中使用(如晋升、职称评定、加薪、考核等)。采用可选问题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可根据课程和教师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和改进教学。评教问卷打分采用5等级制,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为5、4、3、2、1分,3.5分为合格。评教问卷以学生能在1~2分钟内完成为宜。

评教问卷一般分为终结性评教和形成性评教。终结性评教主要用于教师的考核,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采用标准问卷(统一标准)。在指标体系和问题筛选上,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学业挑战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12个指标、62个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在全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中征集意见,最终得到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确定评教标准(见表1)。

形成性评教主要用于教学的改进,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采用非标准问卷,由核心问题、可选问题和开放问题组成。有研究针对清晰的目标、课程主题的价值、课程主题的组成、演讲技能、和谐地组织课程—学习过程、(课程材料)有助于理解主题、课程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老师的帮助、考试的可靠性、过程化考核等10个维度的评教,通过实验证明各维度不同问题的有效性[11]。依据这一实验结果,我们设计了一个形成性评教问卷的样例(见表2)。

二、评教的实施方案

对教师而言,评教系统建立了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树立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潜心教学的教师的工作得到承认,帮助教师规范教学和提升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评教系统建立了及时的教学意见反馈机制,使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得到关注,并能受益于教学的改进,能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更有效地学习。对学校而言,评教系统使学校加强了对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专业也会将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做更好的教学工作。

1.评教的組织

评教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学生主要是评价教师和教学,专业层面的管理者(专家/领导)和教师评价课程,学校层面的管理者评价教师和课程。被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师、课程和学生,教师的类型一般包括主讲教师、助教和实验指导教师;课程的类型一般包括课堂教学类课程、实验/实践类课程、探究式/研讨类课程、团队教学类课程、生产实习类课程

等;学生则是指选修教师开设的课程的。

依据不同类型的评教,评教的时机会有所不同。形成性评价一般在课程实施期间,在每学期的4~14周,可以是非强制性、多次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在课程结束之后,在每学期的16~20周,为强制性、一次性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评教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一般是纸质表格评价和电子在线评价,以及这两方面的综合,包括学生在线评价(全覆盖)与书面评价(抽检)相结合;线下评教(随堂听课)与线上评教相结合;学生、同行、专家/领导、教师自评四维度相结合,弥补了单一评教方式的不足。

2.评教数据的统计

评教数据的统计是提升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在早期研究中,普遍使用平均评教分数作为评教结果,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12]。其他的统计方法还包括采用方差和标准差来计算评教结果;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平均值;进行加权平均值计算;通过统计分析,采用中值平均数;综合教师多门课程的评教数据等。实验表明,在评教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而不是普遍的启发式方法,即评教分数越高越好,可以得到更多维度的结论[13]。

评教数据的统计可以采用单一维度,即学生评教,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加权计算,每位老师的评教分数计算公式为:

SET-STG = AVG(G1*W1,G2*W2,......

Gn*Wn)

其中,Gn为学生对教师讲授课程n的评教分数,Wn为不同课程属性的加权系数。

评教数据的统计也可以采用多维度,即将学生、专家、同行、自评等评教数据综合,根据不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每位老师的评教分数计算公式为:

SET-MTG=AVG(SG*0.3,EG*0.4,

PG*0.2,SG*0.1) (以课程为单位)

其中,SG为学生评教平均分数,EG为专家听课平均分数,PG同行听课平均分数,SG教师自评分数。

3.评教结果的发布和使用

为了达到评教的目的,应在一定程度上向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发布评教结果,或以可视化的形式对公众发布统计数据,让评教数据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有一定的评教数据访问权限,以保证评教参与者的受益。

评教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持续改进资源,应该得到有效的利用。学校、专业可以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的晋升、职称评定、提薪、工作考核等的依据,教师和单位教学奖励、评优、评奖的依据,以及用于增强教学管理的透明度和形成问责制。教师可以将评教结果用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个人提升教学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等,学生可以将评教结果用于选课参考,课程、教师的推荐,以及进行更有效的课程学习等。

三、提升评教质量的建议

目前,高校评教数据主要来源是学生评教,但学生评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评教率和评教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以下的建议。

1.提升学生评教的参与度

根据定性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参与评教的动机是“反馈评教意见对课程的进步有用”和“可以获得奖励或赢得某种机会”;学生不愿意参与评教的原因是“不相信评教有什么价值”“花费太多时间”和“评教问卷设计太糟糕”[14]。因此,为了提高评教率,学校需要做说服学生的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评教工作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和渠道经常提醒学生参加评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甚至在课堂上完成评教。为了增加学生对评教意义的认知,教师自己必须对评教感兴趣,感谢学生的参与,并告诉学生他们的教学反馈意见将被认真对待。

2.建立学生评教的激励机制

对于非强制性的评教,需要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可行的激励措施包括:参加抽奖、奖品、积分;获得学校付费设施、服务的折扣或免费使用;参加学校的奖励性活动;获得优先权,比如选课、国际交流;给予评选“小主人”先进个人奖;如果大学四年较好地完成评教工作,可认定1个创新学分;作为评优、评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等。教师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激励学生参与评教,比如认定一定的课程工作量;奖励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学生;在评教中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评教统计数据;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评教;让学生看到评教对课堂的改变,等等。对于学生参与评教,也可以增加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学生完成评教,才能查看课程成绩、选课等;参与评教的学生有访问部分评教结果的权限,帮助学生选课等。

3.基于评教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学校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评教,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并在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达成共识,以评促建、形成文化,更多地将评教结果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改进的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健康发展。

通过专家评教,设计课程质量标准,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量表评价,从课程的设计到教学的方法,全面“诊断”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对于优秀的课程,建立“金课”示范,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学生评教,在行课期间,由教师设计和组织随堂教学评价或教学意见反馈,帮助教师设计和改进适合学生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水平为目的,有效、合理地使用评教结果,激发教师对评教的认可和对教改的兴趣。

通过改进现有评教系统,建立动态的评教指标体系和评教问卷库,支持专业、教师的各类评教任务,包括线上、线下,专家、学生,期中、期末,定期、即时,课内、课外等评教方式。建立评教数据的共享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支持教学的研究、改革和管理,基于现代智能技术和评教数据,分析和发现教育的规律,更有效地指导教与学。

参考文献:

[1] 徐全忠.回归教师发展本位的综合教学评价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79-82.

[2] 祁贵国,魏本阁,汤小芳.基于《华盛顿协议》的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9):232-244.

[3] William E. Addison & Jeffrey R. Stowell . Conducting Research on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C]//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 guide for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2012:1-12.

[4] Zenobia Chan, Simone Ho. Good and bad practices in rubrics: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and educators[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19(44:4):533-545.

[5] Victor M. Catano, Steve Harvey. Student percep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mpetencies Scale (ETCS)[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36:6):701-717.

[6] Academy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 Best Practices in 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R].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09.

[7] Dodeen, Hamzeh.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Developing an Instrument and Assessing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2013 (21):1-12.

[8] Shaukat Ali Raza, Muhammad Irfan.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er Attributes: 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Bulleti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8(40:1):197-214.

[9] Tayfour Abdalla Mohammed, Siraj Muhammed Pandhiani.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Saudi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Jubail University College[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5:5):464-475.

[10] Pamela Gravestock, Emily Gregor-Greenleaf.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of Ontario: 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s: Research, Models and Trends[M].Toro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of Ontario, 2008.

[11] P. Spooren, D. Mortelmans and J. Denekens.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based on 10 Likert-scales[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32:6): 667–679.

[12] 韓映雄,周林芝.评教的信度、效度、影响因素及应用风险[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74-81.

[13] Guy A. Boysen, Timothy J. Kelly, Holly N. Raesly & Robert W. Casner.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s by college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J].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14 (39:6):641-656.

[14] Anniken Hoel & Tove Irene Dahl.Why bother? Student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19 (44:3):361-378.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持续改进
企业精益财务管理思考
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
基于云模型的高校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可靠性的研究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
开展等级医院评审促进医院内涵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