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大学英语不可或缺
2019-12-09王海啸
摘 要:2015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和学科建设水平。大学英语虽非独立学科,但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整体办学和学科建设中均应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首先简要分析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然后着重讨论大学英语有“责任”,也有“理由”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最后,文章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英语教学;内涵;发展策略
随着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及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整体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学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并于2015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其内涵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有“责任”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更有充分的“理由”担当起新时代交自己的这份重任。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分析大学英语能够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条件,进而探讨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自身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
《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从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作用远不止于向学生传授单纯的英语语言技能,它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使命。
1.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首先体现在可以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全英语或英汉双语课程,即使在非英语教授的课程中,学生的课程学习或课程项目研究也经常需要用到英语资源。另一方面,高层人才往往需要在高层次国际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他们的学术成果。有研究表明,近年来“约97%发表在SCIE期刊, 95%发表在SSCI期刊,以及73%发表在A&HCI期刊上的论文都是英语”[3]。因此,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2.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词汇、语法本身就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学习一种语言,必然会了解这门语言的使用者的行为方式、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学习英语能够使学生“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4]。这种理解不只是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而且会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不同文化所包含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理解,是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既是对对象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本族文化理解与认识,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当中国英语学习者用英语对外交流时,必然涉及用中国眼光分析、批判西方文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语言交流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建构。
3.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在社会上经常会被错误地看作是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提高学生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事实上,语言不仅仅是文化载体,也是思维工具,语言的使用过程也是个体的思维过程。而操不同语言的人更是具有不同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方法[5]。因此,“学习外语并不仅仅是与人用外语交流,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认知的方法思维,培养健康的价值观,涉及的是心智发展和可能对学生品格产生的影响,教授语言与发展学生品格同等重要。”[6]
4.英语能力的综合性
人们曾经将“语言能力”理解为由语音、词汇、句法等组成的“语言知识”加上由听、说、读、写、译等组成的“语言技能”的总和。但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策略能力”等[7],除此以外,语言使用还涉及“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必要的心理生理运动机制的配合[8]。美国外语教师协会( American Council for Tea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制定的世界语言学习标准(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 Languages)更是强调语言的交际作用,文化认知作用,连通不同学科的作用,语言与文化对比的作用,连接学校与社区以及促进终生学习的作用[9]。外语的综合性决定了外语学习是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5.英语学习的应用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则是在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学习语言。《教学指南》建议“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研究表明,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应用性强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語言能力的提高,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培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一流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6.大学英语的学术性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服务于语言使用。随着语言使用情形或语言使用目的的变化,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也有所不同。大学生学习英语,除了要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服务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因此,《教学指南》要求大学生除了通用英语外,还应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相对普通英语而言,学术英语在遣词造句上更简洁明了,在语言表达上更清晰、准确,描述更客观,篇章结构逻辑性更强,有更多的专业语汇,避免使用非正式、口语化语言形式。只具备通用英语应用能力是无法应对专业性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培养的相关能力也是学生综合学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0]。
二、“双一流”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
根据《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推动我国一批高校和学科“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拔尖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创建学科高峰,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结合上文讨论的大学英语教学内涵,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双一流”建设的这些主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1.培养拔尖人才
根据《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其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知行、文理等多方面协调发展”[11],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12]。纵观当今很多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大学英语教材,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普遍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出一流成果
衡量一流成果的标准取决于是否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以及是否解决各学科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是否具有原创性[13]。而检验手段之一是看能否得到国际高水平同行的认可,或者说能否在世界高水平期刊或国际会议发表。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大学和国家学术水平排名系统之一的“自然指数”便是基于国际上82种高水平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排名,美国科技信息所(ISI)推出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也是“依据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项指标,对各国高校的学科进行统计评价”[14],而这些论文全部或大多都是用英语写成的。这也就意味着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对于一流成果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非英语国家学者而言,“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尤其在(S)SCI或者A&HCI期刊发表论文,是这些国家各学科领域走向学术国际化的必然趋势”[15]。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学术英语,尤其是针对专业学科开设的学术英语可以为相关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
3.创建学科高峰
学科高峰是同类学科中的佼佼者,是致力于解决最前沿的学科问题,即不仅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推动乃至引领国际学术的发展。高水平学科是由高水平学者、学生和学术构成,创建学科高峰更需要国际一流的学者、学生与学术。一流的人才队伍必须有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通晓国际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范式,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学术交往,直接获取最新学術前沿信息,并直接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国际同行分享。一流的学术也必须以国际认可的评价方式进行衡量。“能够进入ESI前1%或前1‰的学科标志着该学科具有较高或很高的学术水平。因此ESI学科排名成为“双一流”建设项目中一流建设学科认定的主要依据之一。”[16]显然,致力于学生外语沟通能力、学术素养能力等培养的大学英语在学校创建学科高峰的进程中必然应该起不可或缺的作用。
4.弘扬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即提出,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重吸收,轻输出;重学习,轻互动;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教学指南》在说明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在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强调英语学习“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17]。
5.优化师资队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外援”和“内生”的方式[18]。其中“外援”的范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通过全球招聘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一流学者,两所大学的外籍教师人数已经接近50%[19]。而引进国际师资的前提是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具备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只有首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国际专家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引领作用。
6.加强国际交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具体措施主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高端学术团队和管理人员、高水平办学机构、优质教材等);提高国际学生的比例,增加出国、出境留学交换学习的人数;开展高层次联合培养或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外近年来发展较为成功的高校,如日本的东北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学校在英语教育及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如“东北大学实施的FGL项目(Future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是全英文攻读学位的项目,本科阶段有3个专业、研究生阶段有13个专业,并计划下一步全英文授课课程数努力达到650门”[21]。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和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外语能力自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部门的重要使命之一。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策略
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在总体上虽然符合“双一流”的建设方向,但对照“双一流”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大学英语在课程定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1.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教学指南》重申大学英语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在外语教育界的内部,有时也在社会其他领域,我们会经常听到否定外语教育人文性的声音,希望将外语能力定性为一种简单的交流信息的技能。然而,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文化属性,还是从语言应用的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知识属性、情感属性等来看,英语教学的人文性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英语教学促进他们心智结构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陶冶心灵[22]。
2.正确理解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
语言能力常被认为是特定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等)的总和。语言应用能力则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使用者心理、生理运动机制,运用语言能力及其他一般认知能力和策略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大学英语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非简单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旨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这样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使英语教学为他们的“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23]。
3.正确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指南》将“通用英语”区别于“专门用途英语”。但这里的“通用英语”与20世纪80年代人们所说的“通用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当时的“通用英语”指的是普通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学习文学与文化而开设的以语言系统为教学内容的语言课程[24]。这些课程缺乏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大学英语中的“通用英语”教学目标是专门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如《教学指南》中对基础目标听力技能的描述就包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阅读能力的描述包括“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大学英语中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则强调将英语教学与特定的学科内容相结合,着重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或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我们一方面要避免错误地理解大学英语中的“通用英语”,同时也不能无限夸大“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更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提倡用后者取代前者。
4.加大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的建设力度,助推学校英语授课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学生英语起始水平、专业教学要求及英语师资力量等制约,虽然在基础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然而,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师生结构、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等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25]。很多高水平学校都在致力于开设用英语授课(EMI)的课程,甚至是开设用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体系[26]。这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介于基础英语与英语授課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可以开设通用和专业学术英语课程[27],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如以英语教师为主实施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CLIL)[28],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开设英语授课的专业课,或由专业教师为主,英语教师为辅开设双语专业课程等。
5.丰富文化与跨文化课程教学内容
受传统影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历来重视对西方文化或文化产品的学习与评介,轻视本国文化介绍及世界文化多元意识的培养;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轻视中外文化的分析与比较;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传输,轻视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9]。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学英语人文属性认识的加深,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下一步还要将这种共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建设之中。
6.积极创建大学英语“金课”
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本科教育[30],而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则是一流的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将一流课程称为“金课”,指出“金课”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特点。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高阶性,就要注重将语言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31]。要取得大学英语的“创新性”,就要选择具有时代性及实际社会价值的教学主题与教学材料,“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度”,一方面应该将课内、外教学活动统筹纳入教学设计,向时间要效益;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估的作用,严格过程管理,有效实现“评价和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鉴定、咨询、决策等多重功能”[32],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向发展。
7.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可以采取“内生”与“外援”相结合的办法[33]。在“内生”方面,第一,除采用在职培训、国外进修或访学、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等手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在现阶段应更加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正在改变着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还在更深层次上改变着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理念。第二,随着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需求的不断加大,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亟需发展这两类课程所需要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第三,“评价与测试是检验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34]。高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测评素养。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测评的认识水平较低,测评能力较弱[35]。大学英语教师测评素养亟待提升。
“双一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国际化建设”,而师资的国际化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36]。大学英语师资目前还是以本土师资为主,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的外教占比有上升的趋势,但与国际教师占1/3左右的我国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应加大“外援”建设的力度,使更多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8.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课程是传统教学组织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满足学生共同的、明确的、稳定的学习需求的最有效方式。然而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英语“写作中心”“口语中心”“自主学习中心”经常被用来为特定的院系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英语语言练习、培训与辅导[37][38]。这些教学活动针对具体的、实在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外语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为了营造使用外语的氛围,国外有学校采取“国际村”的做法,让一些外语学习需求较高的学生集中住在一个宿舍区,宿舍区内规定大家一律用特定的外语交流。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组织的英语夏令营等做法,其性质也与“国际村”做法相类似,都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外语使用环境。有研究表明,这样的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效率[39]。
创造外语使用环境的另一个做法是组织学生“赴英语国家进行交换学习、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模拟联合国等活动”[40]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在专业学习或学术研究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也在增多。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为学生参与这样的国际交流提供语言上的帮助,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17][23][32][3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EB/OL],2015.
[3] Liu, Weishu, The changing role of non‐English paper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Web of Science's three journal citation indexes[J]. Learned Publishing, 2017(2), 115-123.
[4] 王守仁,姚成贺. 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10(5):4-10.
[5] 文秋芳,孙旻.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6] 龚亚夫. 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2014,37(6):18-19.
[7] Canale, M. and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1-47.
[8] 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9] American Council for Tea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 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 Languages[EB/OL]. https://www.actfl.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standards/World-ReadinessStandardsforLearningLanguages.pdf.
[10] 肖川,胡乐乐. 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11] 柳夕浪. “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再谈“培养什么样的人”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68-75.
[1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3] 赵沁平. 基于教育规律探讨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双一流”[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5):1-3.
[14][16] 胡建华.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7):5-8+13.
[15] 徐昉. 非英语国家学者国际发表问题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4(1):27-33.
[18][33] 谈哲敏. 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1):26-28.
[19] 阮蓁蓁,孟祥臣. 新加坡世界一流大學学科建设的特征[J].中国高校科技,2008(1-2):49-52.
[20] 廖菁菁. 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及实践——以日本东北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8(5):86-91+96.
[21][22] 郭庆民. 论英语教育的人文内涵与价值[J].外语学刊,2017(5):85-91.
[24][36][40] Robinson, P (1980)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25] 王海啸. 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探析——以9 所高校为例[J].外语界,2018(6):36-43.
[26] 束定芳.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0-96.
[27] 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7-34.
[28] 黄甫全,李灵丽. 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J].外语界,2015(3):16-24.
[29]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0]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31] 新华网.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 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35] 张露露. 我国教师测评素养研究述评[J].中国考试,2018(8):69-73.
[37] 何佳佳.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英语写作中心个性化写作辅导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8(2):10-17.
[38] 韩松,胡铁生. 基于网络平台的英语写作中心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9):172-175.
[39] 袁平华.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75-82.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