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重庆市潼南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9-12-09李星月

当代旅游 2019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旅游文化

摘要:一直以来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潼南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对潼南区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根据潼南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指出了潼南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措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显示,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为文化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早日实现,从顶层设计上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自机构改革以来,潼南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开启了一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关系以及融合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究,从而实现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潼南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充分挖掘文化资源

公元373年(东晋宁康元年)潼南建制设县,因此潼南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文化相关部门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和申报,潼南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点,分别为大佛寺、崇龛千佛寺、杨氏民居和独柏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78处,馆藏文物256件,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即双江镇;国家级传统村落2处,分别为双江镇金龙村和花岩镇花岩村花岩场;有市级非遗项目2类7项,达到区级认定标准的非遗项目7类18项,其中潼南区花岩女子狮舞,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狮舞传承与发展专题研究项目,2014年12月,潼南区以狮舞为载体,被文化部评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舞动乡村和美潼南”文化志愿服务被评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杨闇公故里景区和大佛寺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由此可见,潼南区文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二)大力实施文物保护

(1)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潼南文化部门完成大佛寺摩崖造像、独柏寺、龙兴寺、兴隆街大院等20余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其中大佛寺摩崖造像修复工程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兴隆街大院修缮工程被评为重庆市优质工程。

(2)完成可移动文物的普查

潼南文化部门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潼南区可移动文物的普查,调查覆盖率达100%,共录入文物358件(套),其中4件文物藏品入选重庆市“镇馆之宝”。

(3)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储备

潼南文化部门完成千佛寺摩崖造像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和抢险加固设计方案编制,完成独柏寺正殿保护规划、双江古镇文物安全系统工程规划,7个项目纳入国家、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建设项目库,项目储备工作多次获得市文物局认可。

(三)扎实推进“非遗”传承

(1)创建“非遗”传承基地

潼南文化部门在潼南区闇公中学、教师进修校、消防支队等地建立了10个狮舞传承基地,在实验小学等地建立了川剧传承基地,其中闇公中学和消防支队传承“狮舞”、区戏曲协会传承“川剧”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重庆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因传承“太安鱼”烹饪技艺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培养“非遗”传承队伍

潼南文化部门主办或承办了两届“川渝名家川剧发展论坛”及川剧展演,举办了“潼南狮舞传承与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举行了“2017重庆·潼南首届狮舞比赛”,举办了区首届女子狮舞培训班,鼓励老艺人到中小学培养非遗接班人,成功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促进非遗保护后继有人。2014年12月,现代廉政川剧《情怀》,全市“检察长接待日”在双江首演,引起了观众强烈反响;现代川剧高腔《大医杨淮清》,在杨尚昆诞辰110周年公开演出后,已作为古镇舞台剧在禹王宫演出30余場;2016年在全市文化馆年会上,潼南狮舞与铜粱龙同台献技,获得好评;2017年3月,在第五届重庆社区艺术节上,我区潼南狮舞才艺表演获得一等奖;2017年12月,潼南女子狮舞才艺表演在“美丽中国唱起来”文艺进基层大型歌会中获得一致好评;2018年3月(元宵节),潼南女子狮舞才艺节目《花漾潼南火辣年》,亮相央视音乐频道,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潼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潼南文化形象。

(四)积极促进文旅融合

(1)发展文化旅游观光类企业

潼南文化旅游部门相互配合壮大了“崇龛陈抟故里景区”、“渝西国际香草园”、“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龙多山旅游景区”等近10个乡村文化乐园,其中“渝西国际香草园”在2017年被评为全市“首批乡村文化乐园”。

(2)提升景区文化方面元素

潼南文化旅游部门建成陈抟文化展览馆,实施双江古镇景区风貌整治,启动千佛寺抢险加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文物修复工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稳步推进三块石文博园和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深入推进文物博物等场所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丰富潼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品质。

(3)在文化活动中丰富旅游元素

潼南文化旅游部门成功开展多次短道汽车拉力赛、龙舟赛、铁人三项赛、篮球邀请赛、钓鱼比赛、小品大赛、歌咏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成功承办“第五届重庆市社区文化节”,成功举行“六养胜地·水韵潼南”龙舟赛系列活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1+4”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并面向全国推广,常年到崇龛菜花、双江古镇等景区表演狮舞、川剧、莲萧等非遗节目,举行竹编、刺绣、剪纸等非遗展示展销,举办双江民俗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旅游区融合文化元素,在文化活动中促进旅游演艺业发展,有力引领文化旅游上档升位。

(4)带动文化旅游融合消费

潼南文化旅游部门连续举办两届潼南区文化消费季,开展了“娱乐大优惠”、“电影大优惠”、“网游联赛”、“舞林争坝”等10大主题活动,邀请“潼南邮政”“汇达柠檬”、“雅香美源”、“园凡农业”“鑫鼎生态”等66家文化企业参加,优惠资金达300余万元,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有效地扩大了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努力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潼南文旅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专业队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中央已把文旅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旅融合发展内容丰富,工作量大面广,急需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才,才能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投入保障不足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必须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潼南区文化遗产大多分布在农村,很多项目损毁严重或濒临失传,应尽快调查挖掘和保护传承发展,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目前的投入保障明显不足。

(三)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其次,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对能体现潼南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文化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几近空白,景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原创,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彰显不够,包装不精,科技应用水平不够,产品模仿雷同现象突出。80%以上文化产品卖场属于小摊小店经营,在潼南能见到的饰品,在外地同样能够买到,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

三、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潼南区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饰金大佛、清代民居等文物古迹资源,女子狮舞、扯扯灯、彩龙等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闇公精神、三块石精神、拉船精神等历史人文精神,红色革命文化、金色佛教文化、绿色养生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需注意的是,文化资源是稀缺的非消耗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合理利用中保护、在有效保护中利用”的原则,决不能因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档次

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一是突出生态休闲文化,充分利用潼南城区长达18公里水岸线和10平方公里宽景水域的秀美风光,逐步开发建设体育公园、东升茶山、青云湖、马鞍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示范区,有机融合游乐、垂钓、健身、水上运动、度假等生态元素,推动潼南区生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打造农耕文化,以陈抟故里菜花基地、桂林双坝蔬菜基地(含人工运河和桃花山)、太安罐坝蔬菜基地(包括农龙公司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研究启动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园,让游客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体验“做一天农民,感悟农耕辛劳”、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形成种地赏花摘果采菜美食于一体的体验休闲旅游品牌。

(三)创新营销,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

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灵魂作用。在宣传推介工作中,要凸显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精髓。以一台节目、一句口号、一首歌曲、一个标识、一个吉祥物、一套邮品、一套电话卡、一个动画、一首彩铃、一本画册(手册)、一篇导游词、一副对联、一张地图、一幅扑克、一个大使、一条路线、一个“智库”、一个主题论坛等20~30个鲜明文化宣传载体将潼南的著名景观、文化名胜、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交通状况以及食宿、购物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推介给游客,逐渐让潼南成为全市及至全国非去不可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二是重视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升级菜花节和蔬菜博览会等节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潼南旅游文化节”,把整个活动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以委托代理、广告招商等形式作为商品品牌经营,配套搞好文化艺术节、汽车拉力赛、龙舟赛、钓鱼比赛以及全国知名书画、摄影家采风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助推農村特色文化旅游。三是大力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创编一场精品文艺汇演,力争常年驻场演出;积极探索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上下延伸,依托“尚昆故里”设计制作“杨家”民居、“杨家”家具等,依托“陈抟故里”、“绿色菜都”设计生产养生产品、方便干菜、菜汁饮料等,依托“鎏金大佛”研发生产特制斋饭、佛教饰品与佛教家具等,努力引领融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朝阳产业之一,以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总之,我们要通过科学创新,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让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悦,朱志惠.机构整合对我国旅游发展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81(10):57-58.

[2]程善兰.文旅融合视角下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保护与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35-137.

[3]张运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125(2):102-103.

[4]兰顺领,朱颖.体验视角下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体育旅游供给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4(2):96-101.

[5]秦晓楠.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J].设计, 2019,32(05):138-140.

作者简介:

李星月(1993-),女,四川内江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化、旅游、体育工作。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旅游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