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激励研究

2019-12-09李湘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

李湘萍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才参与的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调动高校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亦须从各层次人员入手,提出在高校内部增设应用研究技术岗、成果转移转化岗,鼓励组建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应以科技评价政策调整为契机,完善科技研发人员评价分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科技转化人员、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在校研究生等各类人才的评价应与成果转化实现程度相结合。提出应通过开辟多渠道考核方式,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融合。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代表性成果;科技评价;评价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应用技术向现实的经济效益转化的路径,即时反映着高校对社会的科技贡献,是高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1]近年来,在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的引导下,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但仍缓慢。高校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的阻力因素之一。只有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潜能,构建完整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成果转化才能高效运转,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经济提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动力机制困境

1.高校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困境

首先,科技评价体系在人才分层、分类方面划分不充分。高校长期对应用研究不重视,在科技评价中忽略横向课题及其形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职称评聘体制和科研评价体制的引导和影响。从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的科研人员被边缘化,职称评定无望,没有研究生助手,学术地位提升空间狭窄,缺乏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科技人员参与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利益获得方面,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风险。要将科研项目的结题报告、发明成果等转化成生产力,这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投入,还需要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支持与援助。即便是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其技术本身也可能在小试、中试、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被验证为“无价值”,从而面临被证实“学术失败”。相对来说,写论文、申请基金、获得财政经费支持的马太效应式积累学术资源,风险要小很多。

最后,在政策资金支持方面,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风险。有些应用类型的研究项目本身与市场接近,转化的可能性非常高,但科技人员对转化的路径不熟,在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政策要求下,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及法律技术援助,风险较高。特别是近些年,一些知名高校的顶尖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因涉嫌违规而身陷囹圄,促使科技人员更不愿意参与成果转化。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困境

高校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一般设有横向项目管理岗、成果管理岗。横向项目管理岗主要负责横向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转化合同的规范性审查、签订、登记和管理以及横向技术合同履行过程监督、检查及争议调处的组织协调。成果管理岗中一般设有负责知识产权专员,主要负责高校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的登记、统计、分类、维护和行政审批等。这两个岗位的行政人员即便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转移后,也难以获得工作业绩认可,更不用谈经济收益报酬。

高校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是高校拥有的无形资产,由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根据无形资产运用、价值与权属方面的相关办法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职责,为免受国有资产流失的问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序设计繁琐而冗长[2][3]。

对于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一方面,高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参与成果转化缺乏热情和干劲,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当今管理岗人员一般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但由于常年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在专业上缺少与市场联系的经历,在业务上缺少金融、法律、财务等市场开拓应有的商业知识,难以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有效推动及引领。

3.在校研究生参与成果转化的困境

研究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生并不心甘情愿参与现场技术推广与服务活动,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毕业有硬性论文指标要求,一般性学科要求1篇~2篇SCI论文,优势学科不仅要求数量,而且还要求高质量,要求SCI论文要达到JCR2区。博士研究生们普遍认为长期在现场从事技术推广性的科技活动,至多能进行一些技术革新,但却难以捕捉到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点,因此高等级的SCI论文发表则无望,既影响毕业又影响就业。这些观点从博士研究生传递到硕士研究生。例如:在鼓励国际学术交流的国家大环境下,高校不断为硕士研究生们提供走出国门的机会,但其基本条件是要有论文可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极大地激励了硕士研究生们写SCI论文的热情,却降低了硕士研究生走向市场、服务市场的积极性。

完善高校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与队伍建设

1.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增设应用研究技术岗、成果转移转化岗

高校应尽早优化师资结构,布局不同方位人才,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色与能力谋求不同发展方向。为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参与成果应用研究及从事技术转移等活动,改变固有的“申基金、写论文”的思维模式,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引导作用,改变人事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的固定模式,制定更加科学、顺应时代要求的人事评价与管理体制,肯定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对科研活动应进一步推行分类评价,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不同科研活動的特点,设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鼓励学校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增设“应用研究技术岗”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适当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团队、评价中的地位比重,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条腿走路”,鼓励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专门人才出现和人才队伍壮大。

“科技成果转化岗”不同于普通科研和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是联系科研人员与市场的“桥梁”与“润滑剂”,应既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又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成果市场洞察力以及高超的谈判能力,并能充分代表学校利益。借助这类人才,科研人员能潜心研究,不需要参与到转化的具体事务中,可以减少科研人员司法和经济风险,增加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的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岗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目标。

2.鼓励组建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专业、精细化管理,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重点是组建一支高素质成果转移服务队伍,凝聚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经纪人,涵盖学校优势学科的技术人才以及法律、金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破高校内部人事、科技、教学、国资等职能部门对成果转化的行政束缚,激发涉及成果转化的行政管理岗人员参与成果转化动力。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主要参与管理学校技术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第一,其首要职责是进行成果转化,促成学校科技成果的开发、合作、转移和转化,起到咨询服务功能,帮助教师以出售、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等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第二,其职责是促进高校转化平台建设,与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平台,共建研发机构;第三,其职责是促进金融资本合作引进,进行技术资本运作,帮助科技成果寻找投资公司,选择合适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第四,其职责是在适当时候形成孵化公司,参与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3.鼓励高校研究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科研与教学要为人才培养服务,要做到重教学、强科研,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鼓励高校研究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既是面对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家战略需求;又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能为研究生创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推动企业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研究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研究生跟随导师参加项目研究,负责现场技术开发与推广;第二,高校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保持长效合作发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实践,对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专业实践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上的指导优势与企业密切结合工程实践上的优势,使得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实现学术性和应用性统一,让研究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实现了校企互补优势,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与企业做到真正产学研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鼓励在校研究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须在研究生毕业及各种奖励、日常评比等评价时,积极地引入应用成果开发及参与成果转化作为评价指标,允许用专利及专利转化应用代替论文,进行多元评价,不唯论文。具体的指标可参照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技术服务岗的科研人员,只是层级相应降低,以引导参与及人才培养为目标,鼓励研究生利用专业特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建议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开辟多渠道考核方式

高校科技评价体系特别是其中的职称评聘标准是引导人才开展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重要的指挥棒。应根据不同类型人员,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与评价考核标准。

对于应用研究型科研人员评价要点不同于基础研究型人才,除包含应用成果的創新性学术贡献,重点应包含成果本身对现有技术问题的突破、成果的应用性、社会应用价值、取得经济和社会贡献。引导部分科研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从事应用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岗人员: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建立开放式多渠道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对产业的实质贡献。评价要点应包含但不限于推广转化类项目、产学研或产业化项目取得的成效;对国家、企业急需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的研发和推广;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等;评价方式采取高校内部评价或市场、用户、属地化评价。例如:北京市规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研人员可以列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点范围,评价合格人员可以获得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专业技术资格。

对于行政事务型人才,高校应充分认可其对成果转化流程中起到的桥梁作用,激励其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绩效纳入行政管理部门考评体系,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相互协调,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明确转化、知识产权、评价奖励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日常监管与服务,解决转化各阶段实施及衔接问题;重点评价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注意吸收法律、财务、软科学研究、金融等领域的人才,建立一支具有法、工、金、财结合,相互促进成长的管理队伍。

2.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建立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体系,应首先建立以重大成果为导向,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点是对代表性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或技术贡献及标志性成果的考量。

对于应用研究型科研人员重点考量科技成果在国内外技术水平、获得并转让发明专利多少、签订横向项目到校金额、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前景。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要引进市场要素评价,重点考量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对行业的推动;承担并完成推广转化类项目、产学研或产业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参与的重大装备研发,技术示范类重大项目或转让专利情况。

以重大项目、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科技评价体系,被评价主体应是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标志性成果根据单项科研成果转化交易额或在评价年度内多个科研成果转化交易额累计达到某个金额设定不同等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并成功在市场立足,科技创新团队中应该既有做应用研究的,也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类型科研人员,在评价科研个体时,要合理考评团队中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时团队的合作机制建设是重要评价内容,增强团队凝聚力,杜绝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倡导团队合作。

3.坚持分层、动态、长期评价机制

在对个人做科技评价时,应坚持分层、动态评价。区别对待不同年龄、职称的人才,做好学科人才梯队建设。高校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时,科技人才既可以凭借短期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作为新秀脱颖而出,也可以依靠多年积累的丰厚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为学校及国家创造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获得学术认可。

在对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转化进展进行评价时,应结合高校特色和战略目标,与学校阶段重点发展、重点扶持内容相匹配,构建与科研活动过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引导在不同阶段取得不同目标。

在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评价时,既要涵盖人文精神,又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引入创新团队优胜劣汰机制。要求科技创新团队站在学校和学科长远发展的高度,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精准化”发展规划;建立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团队负责人在科技活动中责、权、利相统一,对学校发展和本团队发展有担当;倡导拼搏进取。

4.坚持科教结合的全面评价

应鼓励科技人才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和吸收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结合能力可以从服务教学改革和支撑人才培养两方面来评价。服务教学改革主要指评价对象将所研、所学及市场应用中所感、所悟转化成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的能力,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与取得的效果。支撑人才培养主要指科技人才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获得专利及培养本硕博学生情况。

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s2018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武学超.英国大学知识转移政策目标与实施工具的失配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7(9):21-24.

[2]孙德升,刘峰,陈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ISCP范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3):142-148.

[3]顾志恒.如何调动高校教师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机制谈起[J].中国高校科技,2018(3):64-6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处}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