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探索

2019-12-09王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支部

王娟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石。新形势下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既要厘清其历史方位,又要把握其行动逻辑。而推动和创建“学术共同体”党支部不失为一种选择。要做到优化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运行、完善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评价。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学术共同体;党支部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当前,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传统组织形式、活动载体和机制制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症。如何使高校党的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相互作用达致良性平衡?这是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是党在高等教育变革格局中拓新执政基础必须回应的基本课题。

1.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现状。高校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模式应对党员队伍变化趋于不力,难以有效支撑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亟须实现从“组织覆盖”向“组织和学术共同体覆盖并举”转变。

一是传统的系(教研室)设置方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学科生长趋势,学科包容量小,甚至同一学科分散建立在不同院(系),造成对人才要素和创新资源的体制性割裂。有些高校力图推动院系重组以实现学科科学调整,但因为涉及方面较多,往往因多方利益协调均衡困难导致改革陷入胶着。由于目前高校支部普遍设置在系(教研室)上,而非根据二级学科设置,导致支部成员分别隶属的学科并非内在耦合,彼此的学术兴趣也并非紧密关联,客观上导致支部活动无法起到促进教学科研交流发展的作用。

二是传统的系(教研室)设置方式难以应对新变革下学科融通趋势,造成人才要素和创新资源的交流涌动受阻。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项目部署的深入,科研模式已由分散研究转向协同研究,由单人作战转向集群联动。高校教师应突破原来的身份隶属条块限制,按照学术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分离组合,不再以行政关系来确定党组织隶属关系。

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内部运作现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内部治理主导地位和资源控制力趋于下降,亟须抓住学术精英这个“关键少数”,重构基层党组织自身权威和权力再生产。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资源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作用虚化和功能萎缩。院(系)级党组织承担的功能由过去的直接控制转为间接引导,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掌管院系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这就使高校基层党组织掌握的社会资源明显减少,既不拥有相应的经济资源,也无权直接支配党员的时间。

二是基层党组织权力构建和资源依赖方式由被动强制性转向主动选择性。改革开放至今,基层党组织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主要发挥利益表达、推动发展、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等作用。社会自主性从多个维度萌发,个体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对党组织转变至主动选择阶段。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分化流动更为明显。新时期的“党管人才”原则其实也是党通过掌握和整合极其重要的人才资源,以增强对社会的控制与驾驭能力,重塑党组织的领导与权威,增强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三是高校院(系)党组织负责人一般具备处级职务,而基层党支部书记是“无利费力、无权费劲、无人愿做”。有些高校试点推行高校党支部书记津贴制度,按月发放,仍然收效甚微。一些教师作为有限的理性人,对参与成本及预期回报做理性计算,对比担任党支部书记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关于职称最大化的最终追求,即便是发放支部书记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些教師受现代社会中利益至上观念和“搭便车”心态浸染影响,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去担任支部书记,更遑论学科带头人。

3.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价值需求现状。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个体价值需求趋于离散多元,亟须革除应急管理思维流弊,变革支部工作内容和效果评价方式。

一是不了解高校教师群体的真实性情。当前,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内容传导过程和师生的内化接受过程,绝非是“子弹”与“靶子”的线性传播关系,而是“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关系,要使意识形态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建教育,让广大教师喜欢听、听而信、信而行。

二是没有感知高校教师群体的真正需求。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与欧美一流高校同台竞技进入白热化阶段。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高校科研功利化、教学荒废化、党建边缘化的不良趋势,党建工作很少被纳入工作考核范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价值难以得到科学的衡量和认同,高校党建工作很自然就受到了冷落。要克服党建教育内容短板,不仅强调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锤炼,更要低头关注民情、民生和教师发展诉求。要变革支部工作效果评价方式,把教学科研绩效视为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一同考量、互促互进。

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行动新逻辑

新形势下破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弱点、难点,要做好支部设置、支部运行和支部评价这三个关键环节。

1.创新“学术共同体”支部设置模式。在党组织覆盖教学科研全领域和全体党员的基础上,要把每一个教师支部都完全对应一个真实存在的学术共同体,要把每一个支部都创建成一个真实发挥作用的学术共同体。

一是支部建设与学科一体化,通过学术“黏合层”扶持学术生长。高校教师对于学科的忠诚度较高。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或重点学科上,正是要充分发挥支部的“黏合剂”作用,使党组织能够依托大学最具活力的基层学术组织实现对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影响。支部成员同属于一个学科,遵循相同的学科范式,有利于发挥学科支部及党员的表率作用,增强学科全体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从而形成学科与支部双推双促的良好局面。要注意按照学科生长规律来调节支部工作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内活动保证学科内部的联合凝聚等。

二是支部建设与平台一体化,通过发挥学科集群优势推动“1+N”跨学科协同创新。高校学科集群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实践一体”的超级学习工场等,是发挥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效应的整合体。依托平台建设支部,正是要充分发挥支部的“乘法器”作用,使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得以实现,帮助学科建立生态协同,从而协同形成学科创新、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职能的统一。要注意找好最佳平台突破口,要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大战略,特别是要抓住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准确切入支部建设的创新链。

三是支部建设与团队一体化,通过“零距离”先锋模范引领发挥带动团队整体提升。根据高校教师集中、党员集中的特点,探索在教师团队中构建支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而且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例如:可以把相对集中较长一段时间共同完成课题、科研项目或社会服务任务的党员教师组织在一起,互助互促、相互带动。从教学科研和职业规划方面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和学习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教学相长。

2.创新“学术共同体”支部的运行模式。一是明确学术标准底线,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支部书记是整个“学术共同体”支部的核心,其素质能力直接关系着支部战斗堡垒和学术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选好“学术共同体”支部书记的关键是要把政治作风优良的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等选拔到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通过其带头开展“传、帮、带”活动,把支部成员培养成学术骨干。建议高校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要求学科带头人在申报新的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时,须有至少两年担任支部书记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此外,要注重培养有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同时作为支部书记的有效补充。

二是从生活世界出发,打造“看得见的党建”,强化支部工作实效。对于高校党支部来说,从生活世界出发就意味着要把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的切身关切列入支部议事日程。解决群众切身问题不仅不会妨碍上级所分配的动员计划,而且还会“顺水推舟”,帮助完成党员动员。例如:传统过组织生活采用点名、签到形式,由于高校教师普遍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可考虑与时俱进地推行“互联网+”党支部建设,做到一个党组织网络号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网络号一面旗帜,为支部教师提供包括网上收缴党费、党建数据查询等全天候在线服务。

三是结合学术共同体实际,充分發挥支部的三个作用。充分发挥支部的政治领导作用。要确保党的绝对领导,真正使党的政策传达到位、贯彻到位,而不是政策越向下越走形、变形。结合高校学术性特点,做好学术发展方向的政治把关和方向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支部的凝聚作用。打造“吸铁石式”支部,要靠目标凝聚,树立永葆党的先进性、创造一流业绩的目标;要靠信任凝聚,凡是涉及支部建设的有关问题,听取和采纳支部成员的意见建议。支部书记带头开展与党员群众谈心、交心活动,使支部成员收获更多价值感、获得感。充分发挥支部的激励作用。完善党内表彰制度,将党建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贡献度纳入党员职称评定、晋升、奖金发放等方面的考核指标。拓宽传统党建课题的选题局限,就学科内教学科研的难点、重点和前沿点开展支部立项。

3.创新“学术共同体”支部的评价模式。高校只有用完成本单位教学、科研、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和业务工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支部的工作,才能在互相学习、寻找差距、拓展思路中改进支部建设。

一是规定动作不走样。在现有支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可碰触的“硬业绩”、可丈量的“实指标”。例如:在“以党建促科研”指标中,主要评价党员科研业绩是否突出,本年度入选人才项目中党员比例是否高于非党员比例、是否明显高于去年同比比例等。通过“硬考核、亮实绩”,让群众感受到与党员的差距,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自选动作有创新。把党员从支部工作中收获的“获得感”“幸福度”“小确幸”以及支部对外的“知名度”“帮扶成效”等作为加分项。例如:支部是否创造性创造教师归属感,做到“知教师情、解教师难、暖教师心”。此外,还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党员有进步就是对支部工作的最大肯定,党员有付出、有奉献就是对支部工作的最大认可。要充分保护支部书记肯干事、愿干事的热情,充分调动党员继续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建议采取实绩考核和党员、非党员代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为支部和支部书记按照得分区间评星定级。星级与津贴挂钩,实行一年一评,动态管理。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增星;达不到规定标准的,给予减星。将星级多少与支部次年运转经费预算挂钩。同时,实行末位否决制,完善和推行支部星级量化考评体系,有利于支部间横向比差距、纵向比进步,以评促建推动支部建设和中心工作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黄海洋,陈鹏,等.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8-62.

[2]方增泉.“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创新实践—基层党组织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1(7-8):29-32.

[3]王志斌,梁韶晖,龚永生.高校学术团队“功能型”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教工工作站党支部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5,31(1):39-41.

[4]张晓洁.研究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师研本共建的“党建立方”模式实践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3(1):53-55,71.

[5]倪朝霞.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3):50-5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支部
从管理到服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职能实现路径的嬗变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实效探究及思考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企业工会与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探析
关于做好离退休党总支部建设的思考
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困境及化解
信息化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员量化绩效考核评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