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2019-12-09董雪芹

营销界 2019年37期
关键词:证券化商业银行资产

董雪芹

一、引 言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后,资产证券化规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实现了迅速增长,并成为这些地区转移风险和补充流动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相连接的桥梁,在经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的洗礼后,资产证券化创新已步入至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自 2012 年 5 月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政府部门对资产证券化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国内经济正逐渐步入 “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但这种发展趋势使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一种 “悖论”,即银行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但势在必行的经营转型必将带来利润下降,再加上多年传统模式所积累的风险,这将提升银行危机爆发的概率。

二、国外理论研究

(一)从功能角度

Merton and Bodie(1998)、Ross(1997)、Allen and Gale(2001)及白钦先和谭庆华(2006)等,主要从资源转移、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清算和结算、股份分割、聚集资源以及激励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对 “金融功能”进行阐述。通过对 “金融功能”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使金融结构不断变迁、金融制度不断变革,甚至出现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但金融功能是一个 “恒定”的因素,也就是说虽然金融创新的提速驱动金融模式不断更新换代,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载体或功能”是不变的。

(二)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资产流动性

与贷款销售不同,资产证券化将分散的基础资产打包(pooling)与分层(tranching),这样可以消除单个资产的异质性风险(idiosyncratic risk),从而降低证券价值的信息敏感度以及信息优势方拥有的信息价值,最终提高相关资产的流动性。Myers and Majluf(1984)认为,分层设计将违约风险集中在资产的某一部分,其余部分资产的风险显著降低,这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柠檬贴现率”(lemons discount)。De Marzo and Duffie(1999)的研究显示,发起人拥有的私人信息将会降低证券的流动性。 换句话说,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价值对发行人拥有的私人信息的敏感度。

Hanson and Sunderam(2013)构建了一个与逆向选择相关的跨期模型来分析证券化市场的崩溃。在经济繁荣时期,发起人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了太多的信息不敏感证券,降低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激励,导致经济体中知情者稀缺。 上述情形将在经济不景气时导致资产证券化的一级市场崩溃。 作者认为,知情者的资金来源比无知者的资金来源更稳定。 因此,应当在经济繁荣时期限制金融机构发行过多的安全债券,并对证券化相关机构的资本结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三)规避监管的角度

Ordonez(2013)指出,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监管将限制其投资,而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融资,商业银行的投资抉择不会受到限制。 鉴于声誉可以增加银行的价值,如果银行在意其声誉,它们就能做到自律并进行有效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很可能会增进社会福利。Gordon and Souleles(2006)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隐性担保问题。 他们指出,隐性担保是投资者和发起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 发起人之所以选择隐性担保,是因为隐性担保可以被用来应对相应的会计和监管要求。 Stein(2010)指出,监管套利和隐性担保违背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能,因为与基础资产有关的风险仍然与发起人有关。在承担的实际风险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法定资本降低将导致发起人的风险缓冲不足。

三、国内理论研究

张超英,翟样辉(1998)是我国早期研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影响的一批学者。他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理论层面系统的详尽阐述。他们认为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进行了补充,为银行的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的拓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弥补了银行系统在资产配置方面的一些不足;资产证券化技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通过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调高,也提高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中不仅是此类产品的发起人,同时也能够作为此类产品的购买主体,所以,资产证券化也极大地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孙险峰(2008)认为,由于个人住房信贷问题的扩张,导致在商业银行中积累了较大的风险和一定的危机。当次贷危机的从紧到来时,这就会使得个人住房贷款者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信用风险将会集中爆发,这样也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出现不平衡,不稳定性的风险。所以,对于我国的银行来说,十分迫切的需要对房地产的政策进行改变和釆取相关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次贷危机来临的时候对银行以及市场造成严重的威胁,从而全面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安全性。

郭京华(2011)通过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对比,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流动性风险所独有的特征——多元性、隐蔽性、集中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深入研究。宏观上政府应该针对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特征建立其相应的监管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微观上各个商业应灵活地针对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特指构建自己的内部风险监督控制管理机制。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国外资产证券化文献研究,国外的研究比我们国家研究得要早,视角也比较全面,这和我们两个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差异有一定的关联性。国外的研究在美国次贷危机后更注重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系统风险的影响,强调在监管方面需要更注重对银行表外业务进行审慎监管,从微观转移到宏观层面。简单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等指标已经不能很好把控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系数,需要从银行的动机、业务开展、业务发起后多项举措进行监管。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我国在相关研究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现实条件的局限性,我国目前大多集中在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层面研究,相关实证研究和宏观研究是我们后续可以发展深挖的方向。在已有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大多数模型都是选用简约的回归分析和多元分析,缺乏一定的充分理论支持。我们可以拓宽研究领域,去研究资产证券化和经济增长,资产价格等指标具体有什么样的关联,甚至不仅仅围绕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的关系去研究,可以去研究资产证券化在其他领域,比方融资租赁,PPP,企业成本等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将资产证券化应用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银行风险承担、金融系统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用机制。考虑到银行作为企业的实质,运营过程中主要经营“风险”,怎么更好把控风险,提高经营效率,最终促进金融稳定性和盘活资产存量。

猜你喜欢

证券化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实践 挑战 建议——交通运输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思考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