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CT在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汗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体会
2019-12-09金鑫
金 鑫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江苏 徐州 221002)
面部的损伤性皮肤病主要有汗管瘤、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其临床表现比较雷同,偶尔难以分辨[1]。且其创伤性较大,极易存留疤痕,使患者接受较为困难。皮肤CT是近些年临床上对皮肤并诊断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诊察方式,可对患者的活体皮肤组织细胞进行进行成像的一种诊断技术,其具备分辨率较高、无创伤等优势[2]。本研究中,通过使用皮肤CT进行扫描成像患者的汗管瘤、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损情况,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达到在无创的情况下对汗管瘤、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进行鉴别及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扁平疣、汗管瘤、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各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这些患者均对本次检查知晓并同意,随之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相应皮肤疾病;排除拒绝病理检查及为确诊的患者。选入患者数量为60例,其中,扁平疣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8,患者的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7.5±1.5)岁;汗管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9,患者的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8.0±2.1)岁;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13,患者的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7.5±1.8)岁。
1.2 方法
使用反射共聚焦显微镜:The Vivascope 1500,Lucid,Incorporated, Rochester, NY, USA进行检测;对患者皮损的选择应以典型为主,将少量蒸馏涂抹于皮损处,介质选择B超润滑剂,之后对所选患者实施皮肤CT扫描处理;之后将同一块皮损进行病理活检(用HE染色),最后进行读片。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扁平疣组织病理和皮肤CT比较
结果表明,病理检查后全部显示其角化太甚,棘层与颗粒层变厚,其透明角质颗粒比较密集,表皮上处拥有极多空泡化细胞;皮肤CT检查中有18例于棘层或颗粒层上处出现花团状的相对较高的折光率构造,主要由较多细胞体积相对较大的细胞环形排列而成,细胞胞质的折光率不高,并可见高折光率的颗粒状物质在其中,猜测可能是浓集的透明角质颗粒与空泡化细胞。经统计学处理发现,χ2=2.1053,P=0.1467,差异不显著。
2.2 脂溢性角化病组织病理和皮肤CT比较
结果显示,组织病理的变动基本雷同,瘤样增生显示于表皮乳头处,假性角囊肿见于棘层处,基底比较平整,浅层炎细胞浸润于真皮。皮肤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在棘层见境界清晰的“脑回状”构造,黑色的沟猜测是组织病理中充满角蛋白的凹下部分,组织病理中出现的乳头瘤样增生的表皮与灰白的回相似。而检查中有19例呈现囊性包裹体,也就是角质形成细胞将圆形窝状的高折光性组织进行包裹。经统计学处理发现,χ2=1.0256,P=0.3111,差异不大。
2.3 汗管瘤组织病理和皮肤CT比较
结果表明,组织病理的变化基本相同,表皮基本正常,真皮上处呈现多个嗜碱性上皮细胞汇集成的小团块,细胞团呈卵圆形、圆形,皮肤CT检查中有17例于真皮浅层处出现高折光性类圆形或圆形构造,是嗜碱性上皮细胞汇集成的小团块,经统计学处理发现,χ2=3.2432,P=0.0717,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临床上面部的皮肤病以汗管瘤、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较为多见,因其表现基本均为扁平的丘、褐色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对其分辨的难度。而它们的治疗方式及预后等完全不同,所以对此三者进行有效地区别具有显著意义[3]。皮肤CT是近些年临床上比较多用的一种诊察方式,因其具有辨别率较高、无创伤性的特点,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欢迎[4]。本研究中笔者将我院就诊的扁平疣、汗管瘤、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对其使用了皮肤CT与组织病理学相结合的诊察方式,结果显示,将皮肤CT运用于脂溢性角化病、汗管瘤、扁平疣的诊疗中,对提供鉴别诊断线索及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对组织病理学检查创伤性能够有效避免,诊断时间亦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指数,应被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