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软岩弃渣路堤局部稳定性分析

2019-12-09鞠兴华杨晓华张莎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年6期
关键词:尖点软岩监测点

鞠兴华,杨晓华,张莎莎

(1.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2.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软岩在我国分布广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软岩地区的公路建设日益增加,但其“似土非土、似石非石”的特性也带来诸多工程问题。目前,软岩弃渣在路基填筑中的合理性问题已被广泛关注[1-2]。鉴于软岩具有水理性差、强度低、成分复杂等特征,许多学者对其在路基填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张静波等[3]利用动三轴试验分析了软岩填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动力特性,为工程施工提供了的参考依据;毛雪松等[4]探讨分析了不同颗粒级配及水泥掺入量对路基填料CBR值的影响,确定了两者的最佳组合;宋杨等[5]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施工参数与压实度间的影响关系,合理指导了实际施工;毛雪松等[6-7]对以千枚岩作为路基填料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设计,并根据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技术改良;赵德新[8]、詹永祥等[9]在填筑材料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填筑参数的组合施工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类似软岩路基的填筑施工积累了经验。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偏重于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分析,未涉及路基填筑后的稳定性评价,也未涉及尖点突变理论的应用;同时,不同地区的软岩性质具有差异,加之地质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因此需对不同地区的软岩路基填筑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成武高速(成县—武都)共设计30余座隧道,岩性以红层软岩为主,伴随隧道开挖,将会产生大量软岩弃渣。由于工程地处长江上游环境保护区,工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具有严格要求,其弃渣存放面临多种问题,如耕地占用、破坏地貌景观等;且成武高速地处陇南山岭重丘区,交通较为不便,使得路基填料取土困难,严重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若能将隧道弃渣用于路基填筑,将会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综合上述,本文以成武高速公路为工程实例背景,分析了路基填筑材料的工程特性;结合路基沉降监测数据,分析路基填筑后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

1 工程概况

成武高速公路是甘肃省境内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该高速公路主要涉及9个乡镇,起点位于陇南市成县,终点位于武都区城郊乡,设计行车速度80 km/h,路基宽24.5 m,全长为92.04 km,其中包含4.4 km的二级公路连接线[10-12]。

如前所述,成武高速公路包含30余座隧道,岩性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红色,属红层软岩,具不等互层结构,亲水性强、透水性弱、强度低(一般小于30 MPa)、软化性强,且失水后易崩解;同时,岩层层面遇水易滑动,岩体层面之间抗剪强度低,特别是层面之间含水后易产生层间滑动。

2 工程特性分析

2.1 筛分试验结果

根据隧道开挖过程,区内弃渣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颗粒成分、颜色及粒径等方面。为综合、全面分析区内弃渣的工程特征,该文以颗粒成分、颜色及粒径等为划分指标,将弃渣划分为三类(Ⅰ类、Ⅱ类、Ⅲ类),并对三类弃渣进行试验分析。其中,筛分试验结果表明,Ⅰ类弃渣属巨粒混合土,红褐色,巨粒土含量为15%~50%,不均匀系数为12~30,曲率系数为0.82~4,波动性较大,但平均结果的级配较好;Ⅱ类弃渣属砾类土,红色,砾类土质量占比大于总质量的50%,不均匀系数5~8,曲率系数0.5~0.8,波动性相对较小,级配较好;Ⅲ类弃渣属巨粒土,灰色,巨粒组含量间于50%~75%,不均匀系数6~10,曲率系数0.5~1.28,级配较好。对比三类弃渣的筛分结果,得出不同弃渣的级配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级配分布区间一致,均属级配较好,基本符合路基填筑要求。

2.2 击实试验结果

由于成武高速泥质软岩弃渣中的大尺寸颗粒相对较多,有些粒径已经超过规范规定的标准重型击实试验的试桶要求,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可靠,研制了适用于大颗粒的大型击实试验。其中,标准重型击实试验的锤底直径5 cm,锤质量4.5 kg,落高45 cm,试样高度12 cm,试样体积2 177 cm3;大型击实试验击锤直径5 cm,击实锤重量4.5 kg,击锤下落高度45 cm,所用试模尺寸直径30 cm,高度35.4 cm,体积25 000 cm3。结合前述级配分析结果,Ⅰ类和Ⅲ类弃渣采用大型击实试验,Ⅱ类弃渣采用标准击实试验,三类弃渣的击实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Ⅰ类弃渣的最优含水率最高,Ⅲ类弃渣的最大干密度最大,且三者的平均最优含水率为6.5%,平均最大干密度为2.27 g/cm3。同时,结合现场钻孔取样后的岩石试样数据,两类原岩的天然密度为2.42~2.55 g/cm3,少量可达2.6 g/cm3,而含水率则为3.0%~4.5%。与室内击实试验成果对比可知,路基填筑后的最佳密度要适当小于原岩状态的密度,这与开挖后的松散及填筑工艺相关。

表1 击实试验结果

2.3 CBR试验结果

在前述击实试验的基础上,按照最优含水率制备CBR试验试样。在CBR试验过程中,需进行浸水膨胀,该过程为:在试件面部铺设薄滤纸,并将其放置于多孔板上,用拉杆固定试样筒和多孔板;对试样筒进行倒转,在其另一面也放设滤纸,并在该面上放置多孔顶板及4块荷载板,每块荷载板1.25 kg;将整个装置放入水槽中,并安装好测定膨胀量的装置,在初始读数读取后,向水槽内注水,水面应高出试件25 mm,浸泡时间为96 h;量测浸水后试件的高度,计算膨胀量;卸除膨胀量测定装置,取出试样筒,吸去试件顶面的水,静置15 min后卸下荷载块、多孔顶板和多孔底板、滤纸,称试样筒和试件总质量,计算试样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变化。最后,采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进行贯入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对贯入深度2.5 mm和5 mm均进行试验。根据试验及统计,得到CBR试验结果(表2)。

表2 CBR试验成果

在不同贯入深度条件下,均以Ⅲ类弃渣的CBR值相对更大,说明Ⅲ类弃渣的路基填筑性质相对更佳;同时,在各组试验中,对比贯入深度为2.5 mm和5 mm时的CBR值,得出前者均小于后者,因此,以贯入深度为5 mm时的试验结果为采用值,且三类土的CBR5.0值均满足高速公路填筑路堤的强度要求。

综合上述对弃渣工程特性的分析,得出成武高速的软岩弃渣具有较好的工程特性,可作为路基填料,但是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含水率,建议将含水率控制在6.5%左右。

3 稳定性现状评价

3.1 基本变形特征

在完成路基填筑以后,为掌握其沉降特征,进行了路基沉降监测,并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局部路基稳定性的现状。监测断面布置在成武高速第四标段C匝道,共布设两个监测断面,断面布置如图1所示,两断面水平间隔120 m;同时,每个监测断面共布置11个监测点,两断面的监测点布置情况图2所示。在监测过程中,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项目为沉降监测。

图1 监测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 监测断面布置示意图

根据现场监测,共获得21期(147 d)的监测数据。Ⅰ号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6号监测点,沉降值为71.3 mm,位于监测断面中部;最小沉降量发生在1号监测点,沉降值为16.9 mm,位于路基靠边坡一侧。Ⅱ号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7号监测点,沉降值为61.4 mm,位于监测断面中部;最小沉降量发生在1号监测点,值为26.4 mm,位于路基靠边坡一侧。

对两断面相应监测点的沉降变形进行对比,得到图3。由图3可知,路基沉降变形以中心处的沉降量相对更大,斜坡侧的沉降量相对较少,即路基沉降具不均匀特性;对比Ⅰ、Ⅱ监测断面在相应监测点处的沉降量可知,Ⅰ号监测断面的沉降量要略大于Ⅱ号监测断面的沉降量,说明随路基深度的增加,沉降量相应减小。

图3 两监测断面的沉降对比图

3.2 稳定性评价

根据路基填筑效果分析,得出路基整体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但因填料遇水易崩解等特性,在后期运营过程中,路堤内部填料因水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崩解,导致局部的变形失稳。为进一步分析路基局部的稳定性特征,本文基于局部现场监测成果,以尖点突变理论中的突变特征值为评价指标,判断路基填筑后的稳定性。

尖点突变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事物稳定与非稳定间的转换问题,对路基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13]。结合尖点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先利用数值拟合来构建势函数,即采用Matlab拟合工具箱,对路基沉降数据进行四次多项式拟合:

Yt=a0+a1t+a2t2+a3t3+a4t4

(1)

式中:Yt——t时刻对应的拟合值;

ai(i=0,1,2,3,4)——拟合参数。

由于式(1)并非尖点突变理论的标准形式,需进行变换处理,且将变换方式确定为Tschirhaus变换,即令A=a3/4a4,t=x-A,并将其带入式(1)进行转化,得:

fx=b4x4+b2x2+b1x+b0

(2)

式中:fx——变换函数;

bi(i=0,1,2,4)——变换参数。

同时,参数a和b间存在如下矩阵变换关系:

(3)

对式(2)两侧同除b4,即可得到尖点突变理论的标准函数:

Ux=x4+μx2+vx+c

(4)

式中:Ux——标准函数;

μ、ν——突变特征参数。

两突变特征参数可根据下式进行求解:

(5)

(6)

基于两特征参数,可求得突变特征值:

Δ=8μ3+27v2

(7)

根据上述原理,提出以突变特征值为评价指标,判断路基沉降的稳定性,其判据为:当Δ<0时,路基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Δ=0时,路基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当Δ>0时,路基处于稳定状态。另外,当Δ>0时,Δ值可进一步评价路基的稳定程度,即Δ值越接近于零,稳定性越好[14]。

同时,在尖点突变分析过程中,选取两断面中沉降量最大的监测点为分析对象,即分析数据来源于Ⅰ号监测断面的6号监测点和Ⅱ号监测断面的7号监测点。

首先,对两监测点的所有监测样本进行尖点突变分析,以掌握其整体稳定性,且经Matlab的拟合工具箱拟合,得6号监测点的四次多项式拟合函数为:

yⅠ=-1.132×10-6t4+3.977×10-4t3-4.474×10-2t2+2.465t+1.812×10-13

根据拟合结果,6号监测点的拟合度为0.982 7,具较好的拟合效果,保证了后续分析的有效性。结合尖点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突变特征参数和特征值进行求解:

μⅠ=-4.351×104;νⅠ=-2.317×105

ΔⅠ=7.903×1011>0

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第Ⅰ断面6号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值大于零,说明该监测点处于稳定状态。

类比上述,对第Ⅱ断面的7号监测点进行尖点突变分析,经拟合,得其四次多项式拟合函数为:

yⅡ=-8.808×10-7t4+3.193×10-4t3-3.951×10-2t2+2.124t+1.498×10-13

在7号监测点的拟合过程中,其拟合度为0.9879,较趋近于1,说明该监测点的拟合效果也较好。同时,也对该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参数和特征值进行求解:

μⅡ=-4.423×103;νⅡ=-2.358×105

ΔⅡ=8.085×1011>0

根据计算结果,得到第Ⅱ断面7号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值也大于零,说明该监测点也处于稳定状态。

对比两监测点的整体稳定性分析结果,得到两者均处于稳定状态,且ΔⅡ>ΔⅠ,说明6号监测点的稳定性相对更高。

其次,为掌握路基稳定性随时间持续的变化特征,再将监测样本划分为1-7周期、1-14周期、1-21周期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尖点突变分析,结果如表5和6所示。

表5 6号监测点在不同阶段的稳定性分析结果

表6 7号监测点在不同阶段的稳定性分析结果

由表5和6可知,两监测点在不同阶段的突变特征值均大于零,说明路基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且随时间持续,突变特征值不断减小,路基稳定性增加。

综合上述,整体分析和分阶段分析均得出路基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路基填料的适用性,为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4 稳定性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构建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PSO-ELM模型)来实现路基沉降的变形预测,进而判断路基稳定性的发展趋势[15-16]。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是一种新型智能模型,具有较高的学习速度和泛化能力,适用于非线性预测。若训练样本为(xi,ti),且总个数为N,则可将极限学习机的网络模型表示为:

(8)

式中:yi——第i个节点处的预测值;

xi——第i个节点处的预测输入值;

K——隐层节点数;

g(x)——激励函数;

βi——隐层与输出层间的连接权值;

wi——输入层与隐层间的连接权值;

bi——隐层偏置。

极限学习机在相应参数设置前提下,可实现预测结果到期望结果的零误差逼近,即

(9)

根据训练样本可构建N个方程,并将其表示为矩阵形式:

T=Hβ

(10)

式中:T——期望输出矩阵;

H——隐层输出矩阵;

β——权值矩阵。

上式可等价于求解H=βT的最小二乘解,即需求解β′矩阵:

β′=H+T

(11)

式中:H+——H矩阵的广义逆矩阵。

在极限学习机的应用过程中,隐层节点数一般小于训练样本数,易造成复共线性问题,进而导致输出结果的随机波动,造成预测结果的稳定性不足。因此,为克服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权值矩阵和隐层偏置。

粒子群算法可将寻优参数看作为空间粒子的属性,通过不断迭代来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进而得到寻优目标的全局最优值。结合该文实例特点,将权值矩阵和隐层偏置的优化过程分述如下:

①随机产生一个粒子群,并对群中每个粒子赋予参数属性,即将权值矩阵和隐层偏置作为粒子属性,并将种群规模设置为30,惯性权值设置为1,学习因子设置为2,最大迭代次数为600 次,实现了粒子群的初始化。

②按下式求解各粒子的适应度值:

(12)

式中:fi——第i个粒子的适应度;

f(xi)——第i个节点处的预测值;

yi——第i个节点处的样本值。

③以适应度最小为原则,对比粒子群中所有粒子的适应度值,确定其中的最佳粒子。当最佳粒子的适应度值满足期望要求时,则停止迭代,最佳粒子的属性参数即为最优权值矩阵和隐层偏置;反之,改变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并重新求解粒子的适应度值,直至达到期望值或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

在预测过程中,对Ⅰ号监测断面的6号监测点和Ⅱ号监测断面的7号监测点均进行预测。将训练样本设置为1~17周期,18~21为验证样本,且对22~24周期进行外推预测。通过预测,得两监测点的预测结果如表7~8所示。

表7 6号监测点的预测结果

表8 7号监测点的预测结果

对比优化前后各监测点在相应节点处的预测效果可知,经粒子群算法的参数优化,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验证了参数优化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在6号监测点的最终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1.26 %,最小相对误差为-1.02 %,平均相对误差0.57 %,预测精度较高,满足期望要求,且外推预测表明,该监测点的变形值将会继续增加,但增加速率较小,趋于稳定;在7号监测点的最终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1.55 %,最小相对误差为0.83 %,平均相对误差1.18 %,也具有较高预测精度,进一步验证了该文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且其外推预测变形值也呈小速率增加趋势。

根据上述,得出路基变形仍将进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均较小,说明路基变形趋于稳定,且其稳定性发展趋势也趋于稳定。

5 结论

(1)通过多种工程性质试验,得出成武高速各类弃渣级配均属较好,可作为路基填料,但是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应以最优含水率进行严格控制。

(2)根据路基沉降监测,最大沉降量为71.3 mm,且Ⅰ号监测断面的最终平均沉降量为56.77 mm,而Ⅱ号监测断面的最终平均沉降量为43.51 mm,说明随路基深度的增加,沉降量相应减小。

(3)在路基整体稳定性分析中,6号监测点和7号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值均大于零,判断两监测断面均处于稳定状态,且以Ⅱ监测断面的稳定性相对更高。

(4)在路基稳定性的分阶段分析中,路基不同阶段的突变特征值也大于零,得出路基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且随时间持续,突变特征值具减小趋势,认为路基稳定性随沉降时间的持续具有增加趋势。

(5)粒子群算法可有效提高极限学习机的预测精度,且PSO-ELM模型能很好实现路基的变形预测,得出路基变形仍将进一步增加,但增加速率均较小,即稳定性发展趋势趋于稳定。

猜你喜欢

尖点软岩监测点
含参Bézier曲线在特征空间下的形状分析
一类退化尖点环附近Melnikov函数展开式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尖点突变理论在边坡抗震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软岩中高压输水隧洞衬砌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
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破坏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机盖内板铰链侧尖点拉延开裂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