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体适能训练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2019-12-09李宇
李 宇
(长春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长春师范大学2017级公共篮球选修课学生40名男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互联网、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等,检索和收集有关篮球运动、运动生理学、体适能等方面文献资料,基本上掌握了篮球运动和体适能训练的原理和特点同时还阅读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篮球运动研究》、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篮球》《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亚洲体适能专用教材等资料,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结合体适能训练特征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并作分类整理和综合,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奠定基础。
1.2.2 逻辑法
对篮球体适能和体适能训练理论的概念进行定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探讨篮球体适能训练的科学基础和规律。
1.2.3 访问调查法
对我国普通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是否可行进行了访问和调查,访问的范围是高校篮球教师、教练员、篮球理论专家和健身行业中的体适能理论专家等,访问调查采用了一对一的访谈形式,同时在访谈中也获得了专家在本领域的独到见解。
1.2.4 数理统计法
为了避免实验前后存在系统差异,从而影响实验内部效果和可靠性,实验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将原始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运用SPSSll.0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2.5 实验法
本实验是对体适能基本理论与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的研究,所以选取的实验样本为长春师范大学公共篮球选修课的40名男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2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20人)。每组18周,共36学时。
实验过程中,采用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并使用相同的教材内容;授课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篮球体适能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10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高校篮球课程中采用篮球体适能训练方法和传统篮球教学方法哪种对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更加有效果。
2.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篮球体适能训练实验研究与分析
2.1.1 测试健康体适能指标的选取
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指标。因此以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这些指标为主要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受试样本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状态。
2.1.2 体适能各指标的测试方法
心肺功能的测定方法:
采用体适能中体能测试的台阶实验方法进行测试。主要步骤:选取一个12英寸的台阶,一个准确的节拍器,心率监测器,自觉运动强度表,让测试者在12英寸的台阶上,以第一阶段15次/分,第二阶段20次/分,第三阶段25次/分,第四阶段30次/分,第五阶段35次/分的频率(节拍器的节奏)上下台阶的方式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立即测量每阶段测试者的脉搏数,并用公式求得评定指数(保留小数点后2位)。
2.2 两样本测试前的对比情况
2.2.1 试验前两样本基本情况和健康体适能状态对比分析
实验所选取的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0人,实验组年龄为21.30±0.75岁,身高178.08±5.34厘米,体重为70.08±5.34公斤。对照组年龄为20.65±1.28岁,身高176.43±4.55厘米,体重为69.22±5.53公斤。
表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的比较(N1=20,N2=20)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四项健康体适能测试进行检验,如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身体组合和柔韧性方面,在测验成绩上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5)。
2.3 健康体适能训练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3.1 健康体适能训练计划的设计
根据健康体适能训练的原理,将训练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时间为一周;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时间为四周;第三阶段是提高阶段,时间为十二周;最后阶段是保持阶段,时间为一周。在制定出时间计划后,在每次课堂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每次课的流程为:热身、拉伸、力量练习、放松练习等。
通常情况下,每个肌肉群拉伸时间为20—30秒,可以采用主动拉伸、被动拉伸等方式进行,每个部位拉伸2次,力量练习主要采用抗阻力的训练为主。在训练的适应阶段,训练强度控制在最大强度的50%左右。每周练习3次,每次练习时间大约为40分钟。在训练的提高阶段,训练强度控制在最大强度的70%—80%之间,每周练习4次,每次练习时间大约为40分钟,训练结束后进行放松练习。
2.3.2 健康体适能训练计划的实施
训练的第一阶段:主要使学生了解体适能的结构和一些与篮球体适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了解健康体适能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训练的第二阶段:主要使学生适应体适能的训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球感。通过生物力学的特征来提高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的认识,增加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训练的第三阶段:主要使学生对篮球体适能训练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入,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训练的第四阶段:主要是保持学生已经获得的体适能水平加以巩固,在此阶段后还要进行实验后的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
2.4 实验后两样本健康体适能状态的分析比较
2.4.1 实验组健康体适能在实验前后的分析比较
在实验中通过施加篮球体适能训练因素来改善实验组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状况,其具体情况如表3:
表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指标的比较(N=20)
结果显示:如表2,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身体脂肪含量四项测试指标与实验前相比,均达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果(p<0.05)
2.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在实验后的分析比较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健康体适能的比较(N1=20, N2=20)
结果显示:如表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身体脂肪含量四项指标测试的成绩均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且实验组提升较明显。(p=0.05)。
综合根据图表分析表明,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篮球体适能训练方案对发展健康体适能具有显著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我国高校篮球课程主要以传统篮球教学模式为主,主要针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动作,却缺少对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训练,本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篮球体适能训练后表明,篮球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3.1.2 体适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健康相关体适能,另一方面是竞技相关体适能。健康相关体适能是竞技相关体适能的基础,竞技相关体适能必须在健康相关体适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1.3 在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中,应该着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只有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提高,才能促进学生竞技体适能的水平。
3.2 建议
3.2.1 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因素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训练负荷、训练强度和不同的训练要求,立足于对每个对象的具体改进和具体提高。
3.2.2 篮球体适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还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