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宜红茶区”线路遗产地方社会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2019-12-09黄柏权

关键词:茶道红茶线路

黄柏权,肖 竹

(1.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大学 档案馆,湖北 武汉 430062)

2003年国际古迹和遗址理事会(ICOMOS)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行动指南》对“文化线路”作了如下定义:“‘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注]转引自李伟、俞孔坚:《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城市问题》2005年4期。因为文化线路遗产走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越地域的广泛性,在探讨其人类普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线路文化遗产对地方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人类突出普遍价值比较,地方社会价值在地方社会和当地民众中有更高的认知度。因此,在挖掘线路文化遗产人类普遍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提炼地方社会价值。从时间维度看,“宜红茶”运输线路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从武陵山区通往两湖平原的道路,从明朝早期延续至今,部分道路如今还在发挥作用;从空间维度看,“宜红茶”运输道路穿过湖北、湖南交界的武陵大山东北缘,千回百转通向两湖平原,通过水陆两种方式直达长江,通过长江转至汉口,沿汉水北上经过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进入蒙古国、俄罗斯和欧洲,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在道路延伸经过的区域,必然与沿途的自然环境、资源、历史传统、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地方性知识等发生密切联系。一方面,“宜红茶区”线路遗产根植于地方社会土壤,沉淀着地方社会的记忆与乡土文化知识,对于地方社会资源利用开发、民众生计拓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谐等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必然依赖于地方民众、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的力量。因此,对“宜红茶区”线路遗产地方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和提炼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利用遗产的需要。

一、地方社会价值生成的环境

文化线路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由于其整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特征,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类别和存量、人类的生计方式、生产力水平、族群构成、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普及程度、科技进步情况、与外界交往方式及交往的广度等,都影响着文化线路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因此,在讨论“宜红茶区”线路遗产地方社会价值时,首先需要分析“宜红茶区”所处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民族构成及其文化生境等。

(一)地理环境

“宜红茶区”所处的区域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延伸地带,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其东边是广阔的两湖平原。区域内以山地为主,大山中间有少数盆地和台地。这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境70%左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武陵山脉从其西南部的铜仁市向北延伸,贯穿湘西州各县市,向渝东南、鄂西南展延开来,进而向东北部的湖南张家界市、湖北鹤峰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慈利县、石门县等地延展。该地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3℃至16℃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风速小。因为属于山地,垂直气候明显。谷地一年无霜期可达200天左右,降雨量1100-1600毫米。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恩赐,使该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植物就达3000多种,动物达500多种,其中孑遗和珍稀动植物繁多,植物有古水杉群落、古银杏(白果)群落、珙桐(中国鸽子花)群落、古杨梅群落,还有杜仲、金钱松等40多种珍贵植物;珍贵的动物有穿山甲、云豹、香獐、大鲵等10多种。

以上地理环境和资源,导致“宜红茶区”生计方式属于山地复合式经济类型,耕地面积有限、产量低,粮食等生活资料严重缺乏。由于山地的多样性和气候的垂直分布,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可供渔猎和采集的动植物繁多。其物质资源的丰富性顾彩在《容美纪游》中多有记载,他写道:“二十三日,君(田舜年)以新茶、葛粉、竹鼠、野猪腊、青鱼鲊、虎头脯饷余寓中。”[注]高润身:《容美纪游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页。顾彩还在多处记载各种鸟类、蛇类、鱼类、川马、蝴蝶及其他动物,以及葛粉、蕨粉、龙爪谷、金豆、天蒜、药材、蜂蜜、织锦等土特产品,仅药材就有100多种。鹤峰县山羊隘《刘氏族谱》记载:“山则有熊、豕、鹿、麂、豺、狼、虎、豹诸兽,成群作队,或若其性。水则有双鳞石鲫、重蜃诸色之鱼,举网即得,其味脆美。时而持枪入山,则兽物在所必获;时而持钓入河,则水族终致盈笥,食品之嘉,虽山珍海肴,龙脑凤髓,未有能出其右者。其间小鸟若竹鸡、野鸡、凤凰、锦鸡、上宿鸡、土香鸡。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概。”[注]孙学贤:《山羊隘沿革纪略》,见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鹤峰县史志办、五峰县民族工作办编印:《容美土司资料汇编》,1983年内部印刷,第490-491页。一方面山区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因为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规模农业。顾彩写道:“司中土地瘠薄,三寸以下皆石,耕种止可三熟,则又废而别垦,故民无常业,官不税租。有大麦,无小麦,间有之,面色如灰,不可食,种荞与豆则宜。苦荞居多,民所常食也。甜荞不恒用,供官用。稻米甚香粒少,与江淮无异。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注]高润身:《容美纪游注释》,第95页由于粮食种类少、产量低,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灾荒之年必须用葛粉、蕨粉、野菜等充饥,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

此种自然环境造成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决定其必须与周边地区进行大量的物资交换。从历史上看,“宜红茶区”粮食、布匹、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一直严重短缺,因此,临近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成为“宜红茶区”用山货、特产交换粮食、布匹的主要来源地。土司统治时期,外地商人就开始进入容美土司境内购买山货、茶叶、药材等物。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提到:“客司中者,江、浙、秦、鲁人俱有,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皆仰膳官厨,久不思去者,即分田授室。”可见,在土司统治时期,外地商人进入容美境内收购山货的不在少数。本土商贩也用山货到临近的松滋、枝江、石门等地换回粮食、布匹等物资。不断的货物交往,势必需要打通与外界的通道,从而推动了道路的修筑。从田舜年时期留下的《新改荒路记》以及发现的众多修路功德碑,可以见证“宜红茶区”历次修建道路和拓宽道路的历史。

多山的地理环境,不仅造成交通闭塞,也决定了修筑道路极其困难。顾彩在《容美纪游》描述容美土司自然环境和道路时写道:“武陵地广袤千里,山环水复,中多迷津。”“合诸司地总计之,不知几千百里,屏藩全楚,控制苗蛮,西连巴蜀,南通黔粤,皆在群山万壑之中。然道路险侧,不可以舟车,虽贵人至此,亦舍马而徒行,或令土人背负。其险处一夫当关,万人莫入。”“容美路极险远,多蛇虎,难行。”“山路益窄,中注清泉一道,深无底,踏碎绿石,脆如炒豆。然不可俯视,以路连山腰,下皆陡壁也。”[注]高润身:《容美纪游注释》,第4、5、9、13页。在《容美纪游》中有大量关于道路艰险的描写。1693年容美土司田舜年亲自撰写的《新改荒路记》还完整地保留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树屏营,碑文记曰:“汉土通行之难,人何故不践行履于此而走险于所谓石梁岗。”“隔岩深险,万万不可行也。”顾彩和田舜年所记载的道路情形属于“宜红茶区”核心区,整个区域全部是大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道路既难以修筑,也难行走。1950年茶叶专家江荻君在深入“宜红茶区”调研后写道:“宜红全区是高山峻岭地带,交通极为不便,多为羊肠小道,一遇天雨,山路泥泞,道路几天为之堵塞,不能通行。”[注]江荻君:《宜红茶区调查报告》,《中国茶讯》1950年第10-11期。20世纪50年代尚且如此,在明清时期,道路的艰险程度可想而知。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至于今天通往鹤峰、石门、桑植的高速公路还没修通。

山区的自然环境也决定了交通运输方式。因为大山绵延、峡谷幽深、溪流纵横,一方面,道路尽量选择在河谷地带和山垭,另一方面,稍微能够通航的河流尽量用水路运输。旱路运输以人力为主,辅之以骡马。在《容美纪游》里,顾彩多次记载骡马队运输茶叶的情形。江荻君在调研后也写道:从鹤峰到渔洋关360里,“沿途人烟稀少,路险道窄,骡马难行,专赖人背,每人可背百斤茶叶,往返一次须时13天。”从五峰到渔洋关120里,“途中翻十五里陡岩,时为最险,人骡经此,稍于不慎,即有摔到岩下的危险,此路往返一次需时四天半。”[注]江荻君:《宜红茶区调查报告》,《中国茶讯》1950年第10-11期。因此,在历史上,“宜红茶区”的运输以人力为主,主要方式是背负,运输工具主要有背驾、背篓,少用箩筐。新修《五峰县志》记载:载运工具“种类繁多,款式有别,水、旱运具主要有:水运工具:木船(又称摇摆子)、排筏。旱运工具:骡、马、大轿、小轿、花轿、滑竿、滑线、旱船、长阳背篓、五斗背、匝背、脚背子、牛眼睛背篓、粗簪子、花簪子、硬靠背架、软靠背架、二斗背篓、扁担、芊担、抬杠。”[注]五峰县志编簒委员会编:《五峰县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第207页。畜力主要是山地马和骡子,20世纪70年代在五峰、石门等地都有骡马队。这一区域水路运输线路主要有3条,一条是从五峰渔洋关出发,经过渔洋河,在宜都茶店子与清江汇合,然后到宜都陆城进入长江;一条是清江,从资丘顺江而下,到陆城转运进入长江;第三条是从鹤峰走马镇经湖南石门宜沙(今石门壶瓶山镇)出发,进入渫水,在石门县城与澧水汇合,然后进入洞庭湖。因为以上河流水量小、落差大,乱石林立,季节性强,水路运输受到限制。

由上可见,“宜红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决定当地山民生活的艰辛和走出大山的艰难,但生活资料的匮乏、对外地物资的渴求迫切需要开通对外联系的通道,这成为修筑道路的直接动因;同时,山高坡陡的自然环境造成交通长期受阻,开拓十分艰难,也决定其运输方式长期以人力为主,辅之以畜力。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宜红茶区”道路的开拓、维修、延续和演变。可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宜红茶区”道路开拓及变迁的前提,其地方社会价值的形成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文化生境

文化生境是文化创造、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文化生境与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宜红茶区”所在的地域,由于是山地与平原的结合部,也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一区域内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夏商周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在长阳钟家湾发现的大约距今19.5万年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在长阳还发现了果榨洞、伴峡小洞、链鱼山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这些遗址中,都采集到了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用火痕迹[注]王善才主编:《清江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在湖南石门县清河村发现的大圣庙遗址,其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注]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页。。在石门县燕儿洞发现1件人类右侧股骨中部残段化石,其特征与现代人接近,属于智人化石,考古学界称之为“石门人”,距今1-5万年[注]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上册),第2页。。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这一区域先后发现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彭头山文化、皂市文化等遗存。这些地处两湖平原与武陵山地交汇处的早期文化已经有了区域间文化交流的痕迹。从夏到春秋时期,巴人和楚人在两湖平原与武陵山结合部交往碰撞。不仅《后汉书》等史籍记载了“廪君”巴人在清江下游活动的情况,还在清江下游发现了香炉石文化,其文化堆积共分7层,第7层距今4090±100年,第6层距今3520±130年,第5层为商代中晚期,第4层为商末至西周,第3层为东周时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化层积十分清楚。专家认为,香炉石文化就是早期巴文化[注]《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据《湖南日报》报道:石门宝塔遗址发现大量商代遗存,填补了澧水流域商代中期到晚期在考古学上的空白。考古现场负责人盛伟表示,考虑到澧水流域在商周时期与周边地区产生的广泛联系,该遗址甚至可以为重新认识整个环洞庭湖地区同时期遗存的年代确立起一把新的标尺。进入春秋战国以后,楚国不断发展壮大,楚成王时(前670-前620年)楚国迎来了一个向外发展的机会,不断向外开拓,于是“楚地千里”[注]龙文泱:《石门宝塔遗址发现大量商代遗存填补商代中晚期空白》,《湖南日报》2018年5月10日。。在常德、临澧等地出土较多的以鬲、盂、罐为陶器组合的春秋中晚期的楚人墓葬便可以说明这一点。[注]舒向今:《五溪地区东周时期土著文化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秦汉以后,这一区域仍然是两湖平原进入云贵高原和大西南的孔道,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头堡。秦汉魏晋时期,“南蛮”各族群多次进入江汉地区,与江汉平原的族群发生联系。秦至西汉时期,“武陵蛮”实力较弱。东汉以后,“武陵蛮”转盛,一次又一次起兵反抗中央王朝。如建武二十三年(37),廪君蛮支系潳山蛮雷迁等起兵造反,武威将军刘尚率兵镇压,并将7000多人迁至江夏境内。[注]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惠主编:《湖北通史·秦汉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页。建武二十三年十月,武陵蛮精夫相单程领导起义。[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小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民族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后汉书》载,章帝建初三年(78)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肃宗建初年间,“武陵澧中蛮”陈从、覃儿健等因武陵军屯而先后造反,此次起义延续了五年之久。[注]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小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民族志》,第46页。自建武二十三年到中平三年(186)139年间,东汉政府就对“武陵蛮”用兵达12次之多[注]《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苗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7页。。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蛮夷”反叛活动一直没有停息。南齐武帝时期,建平、宜都诸蛮夷曾发动叛乱。《南齐书·蛮传》记载,永明初,向宗头又率众“五千人为寇”[注]见吴永章、田敏:《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9页。。晋怀帝初年,天门、武陵“诸蛮”起义,南平郡太守应詹前往镇压。战争是文化交流方式之一,通过战争和碰撞,加强了武陵山地“蛮人”与两湖平原的交流互动。

唐宋时期,朝廷对这一区域实行羁縻政策,利用归服的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其地。唐初,平定三峡区域以后,“悉召巴蜀酋长子弟,量才授任,置之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902页。。宋朝时,“土”“客”分野出现,《宋会要辑稿·番夷五》卷95称:荆湖北路的土著首领为“溪洞头首土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首领通过进贡与回赐等方式,保持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客观上也加强了与两湖平原族群的交往。

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容美土司辖区是汉文化与土司文化交往碰撞的最前沿地带。容美土司利用其地处两湖平原边缘的有利位置,在执政过程中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引进汉文化,顾彩在《容美纪游》中称赞“田舜年爱客礼贤,招徕商资”。容美土司从第五世土司田世爵起,即大倡文教,“公痛惩贼乱之祸,始于大义不明,故以诗书严课诸男,有不嗜学者,叱犬同系同食,以激辱之”[注]容阳堂:《田氏族谱》,转引自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鹤峰县史志办、五峰县民族工作办编印:《容美土司资料汇编》,1983年内部印刷,第87页。。从田世爵以后,容美土司代代文礼兼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其一,学习引进汉文化。从田世爵起,即与荆州、武昌藩道官府往来密切。 田九龄时期对外交往更为频繁,“子寿(田九龄)少游吴越,经天台,临沧海,大观远览,思放气豪”[注]贝锦三夫校注:《田子寿诗集校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19页。。其二,办学校,延引汉文化名人到容美教授。《容美宣慰使田玄世家》记载:明朝末年,“绅缙上流避地相依,如夷陵文相国铁庵、黄太史,宜、枝、松滋、远安、归州梅昭平君燮及公安姓族不下数十辈,公皆官养,始终无倦。”[注]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鹤峰县史志办、五峰县民族工作办编印:《容美土司资料汇编》,1983年内部印刷,第96页。其三,与汉文化人互相唱和。明太史严守升在《田信夫诗集》写道:“容美田氏居楚要荒,汉家待以不臣,故名利心净。然其先世尔雅,与吾邑(即华容)孙氏,油江(今公安)袁氏唱和不歇。”[注]严首升:《田信夫诗集序》,转引自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鹤峰县史志办、五峰县民族工作办编印:《容美土司资料汇编》,1983年内部印刷,第266页。清初田舜年与著名剧作家孔尚任、顾彩等有密切交往。长达十二卷的《田氏一家言》中许多是与汉文人唱和之作。其四,发展本民族文化。在引进的同时,容美土司十分注重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把汉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并加以发展创新。为此,出现了连续七、八代的文人群体,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改土归流”后,打破“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汉人大量进入原容美土司地域,开荒种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鸦片战争后,特别是汉口、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区”的茶叶、桐油、生漆、药材等土特产远销海外。经济的交往,将西方思想文化引入“宜红茶区”,文化交流和碰撞更为剧烈。由此,这一地区也成为辛亥首义最早的策应区域和后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

处于两湖平原与武陵山区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多族群长期交往融合,形成了“宜红茶区”多民族分布的格局,这一区域,今天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和借鉴,为文化的多元共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存留着古道、碑刻、桥梁、传统村落、民居、古茶树、宗教建筑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也存留了竹枝词、刘德培故事、孙家香故事、山歌、打溜子、傩戏、南曲、柳子戏、唐祭、赶毛狗等活态文化遗产。丰富多姿的文化遗产,多形式的文化交流,直接影响着“宜红茶区”线路遗产地方社会价值的形成和发展。

二、地方社会价值的构成

“宜红茶区”线路遗产除了其突出的人类普遍价值外,还有独特的地方社会价值,结合“宜红茶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人文因素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地方社会价值。

其一,历史的佐证。“宜红茶区”运输道路在明清时期形成,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变迁,它见证了武陵山区对外交通发展变迁的脉络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宜红茶”运输道路是武陵山各族人民出入两湖平原的重要通道。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当时的人类主要是沿清江及其支流渔洋河、澧水及其支流渫水等迁移,水路是当时联系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方式。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是楚人和巴人争夺的重要地区,双方在争斗中留下了捍关等历史遗迹,当时的陆路通道是军事进攻的重要途径。东汉时期,武陵蛮、澧水蛮、宜都蛮等通过澧水、清江等水陆通道,不断进入两湖平原,最远到达桐柏山、大别山南麓。三国时期,吴蜀在这一带交战,从长江进入清江,从洞庭湖进入澧水的道路进一步延伸。隋唐以后,这一区域成为“土”、“汉”交往交流的衔接地带。土司统治时期,容美等土司为了加强与中央政府和两湖平原的联系,多次修筑出入道路,“宜红茶”运输道路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当时可以称之为“容美古道”。近代以来,特别是红茶大量外销后,以红茶为主要运输产品的通道进一步活跃,“宜红茶”运输道路正式形成。“宜红茶”运输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武陵山脉东北部地区历史上对外交通线路形成及其变迁情况,厘清在道路开拓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认识道路的开拓对开发武陵山区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宜红茶区”茶叶种植、加工、贸易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武陵山东北区域茶叶种植对当地民众生计的深远影响,进而了解武陵山区与两湖平原结合部经济交往和产品互补的情况。可以说,“宜红茶”运输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武陵山区交通变迁的缩影,也从侧面佐证了武陵山东北区域多种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的历史。

其二,文化价值。“宜红茶区”线路遗产作为文化线路,对当地民众生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茶叶种植、加工、运输、饮用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深深融入当地的民间传说、节日庆典、风俗习惯、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文化事项中。在“宜红茶”运输经过的区域留下许多茶故事,如流传于鹤峰的《白鹤井》[注]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容美》编辑室编:《鹤峰民间传说故事集》,1982年内部印刷,第3-9页。。这个凄美的传说,以白鹤童儿与茶姑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古茶园、茶叶生产、制茶技艺、茶农生活、土司的残暴、汉土文化交流等内容融入一体。此外,流行于石门的《泰和合与宜红茶》《烧茶叶》《漆茶女与吃茶女》[注]贾国辉编:《石门茶歌》,2016年内部印刷。,流行于宜都区域的《宜红茶》《熊洞茶》《潘家湾茶》《大风口茶》《通天观茶》《云台观茶》《茶园寺茶》[注]徐荣耀搜集整理:《宜都土特产故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等传说故事,都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各种茶叶的来历,反映了茶叶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关系,承载着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特别是流行于“宜红茶区”的茶歌浩如烟海,从顾彩记录的土司时期的采茶歌,到田泰斗、彭秋潭等人的竹枝词,再到当代人搜集整理的茶歌,类型丰富多彩,歌词和旋律引人入胜。仅石门贾国辉搜集的石门茶歌就收录了《茶叶歌》《三遍采茶》《姐妹双双进茶园》等29首,这些茶歌记录了当地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生活,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不平等社会的控诉,是茶农的心灵之歌。在“宜红古茶道”区域流行的傩戏、柳子戏、南曲都有关于茶叶和茶人生活的内容。在鹤峰一带还流行四道茶的礼俗。生孩子、结婚、老人祝寿、接人待物都有别具一格的茶俗。

其三,科学精神。宜红茶从选种、种植、培育,到采摘、加工、包装,以及茶叶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不仅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还具有科学价值。宜红茶种植选择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和高山地区,黄棕壤是宜红茶种植的最佳土壤,其生长需要生态环境好、云雾缭绕的地方,阳光要充足,长出的茶叶才干净、嫩厚,才能制作出高端的红茶。宜红功夫茶的制作特别讲究,首先是选叶。鲜叶要求一芽二三叶,对夹叶及时采下。其次,萎凋。采用日光萎凋和机械萎凋。三是揉捻。揉捻要严格把握时间,掌握轻重。四是发酵。温度控制在22度至27度之间,发酵室的湿度控制在90%以上,发酵4-7小时。五是干燥。用高温除去叶中水分,干燥分毛火和足火。毛火温度控制在110-120度,烘干7成,茶叶含水分约18-25%;足火温度控制在90-100度之间,茶叶含水分6-7%。可见,宜红茶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很讲究科学性。传统宜红茶制作工艺,本身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宜红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据研究,宜红茶具有提神、消除疲劳、生津清热、消炎解毒等功效,不仅是上等饮品,还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随茶叶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进,茶叶的加工设备随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进而发生变化,最初制茶采用简单的工具,用铁锅杀青,用木槽发酵,然后用手工揉捻,用太阳烘干。民国时期开始用木制机械进行揉捻,20世纪50年代,宜都红茶厂研制了一套完备的红茶加工设备,从杀青到揉捻、包装,全部实现机械化。可见,红茶制作过程,处处都蕴含科学的理念和精神,是民间智慧和科技结合的产物。

其四,遗产效应。“宜红茶”运输路线经历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在武陵大山千回百转,在线路及周边范围留下了许多古聚落、古茶园、古道、桥梁、码头、骡马客栈、茶庄、茶号、碑刻、制茶工具等有形文化遗产,也留下了种茶技术、制作技艺、运输方式、傩戏、南曲、柳子戏、民间故事、信仰等无形文化遗产。从有形文化遗产看,在鹤峰境内留下了五条主要古茶道:一号线从县城到南北镇;二号线路为太平分水岭—县城—燕子—百顺桥;三号线为县城—腊树垭—留驾司—清湖;四号线为县城—留架司—金鸡口;五号线为南北镇—芹草坪—乔家湾。据鹤峰文物部门调查,在全县境内古茶道总长330公里,完整茶道90公里,保存较好的茶道28.5公里。沿途有茶号9处,驿站8处,石刻12通,客栈5处,桥梁21处,古井15处,渡口4处[注]鹤峰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宜红古茶道鹤峰遗存图片集》,2017年内部印刷,第1-2页。。五峰境内也留下了许多古道及其历史遗迹。在五峰境内,古茶道主要有鹤峰百顺桥至渔洋关、长阳星岩坪至渔洋关、湖南石门宜沙至渔洋关、渔洋关至宜都陆城等几条主要通道,绵延300多公里,沿线保存古石桥13座、骡马店9处、石板路100多公里[注]五峰县文物事业局编:《前坪古道遗址申报书》,2011年内部资料。。石门县古茶道绵延400多公里,现存约120公里,线路周边还保留了古茶仓、古民居、古骡马店、古石刻、古街市、古渡口以及茶文化文物等[注]石门县万里茶道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石门宜红古茶道遗存》,2017年内部印刷。。在宜都境内保留了从渔洋关到陆城之间的古茶道熊渡段、大麻林段、小麻林段,发现了明朝万历年间、清道光年间和民国时期修建渔洋关至陆城的功德碑,陆城老城区的桥河、燕子岩、水浒巷几条老街保持较好,枝城老码头也保存完好。以上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宜红茶”古道中,浸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中,既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依据,也是今天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珍贵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其五,生态理念。文化线路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天然融合,注重对自然与人文的整体保护。“宜红茶区”的民众,在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观念,在其地方性知识和民间谚语中蕴含了许多生态观念。如春天不捕猎,不砍伐风景树和风水林,不砍伐经济林木,提倡植树造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为普遍法则。他们把这些理念和法则运用到山地开发中,采用休耕和轮耕的方式,培植茶叶、桐树、生漆、药材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环境,也保证了经济林木的持续利用。山民们也将这些生态理念引入宜红茶的种植、加工、运输过程,选种、择地、施肥、采摘、加工、包装和外运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生态观。选种主要选择和培育适应武陵山地气候和环境的传统品种,同时吸纳外来优良茶叶品种;茶叶种植主要选择二高山环境优美向阳和水汽充足的地方;肥料使用环保的草木灰、农家肥;采摘注重季节和适时,全用人工,以不损害茶叶的生长发育为前提;采摘和加工工具都是当地竹木工具,自然环保,成本低廉;包装用当地枫木箱、竹篾和环保的锡箔纸。因此,在提炼“宜红茶区”线路文化遗产价值理念时,既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宜红茶区”传统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也要对茶叶选种、种植、加工、运输过程的环保理念进行挖掘和研究,以弘扬“宜红茶”绿色生态观,为当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其六,民族团结的纽带。“宜红茶区”所在的区域是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交错居住的地方,在开发山区、种植茶叶和茶叶贸易过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清末民初宜红茶远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茶叶作为媒介,又加深了武陵山各族人民与西北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通过互通有无,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因此,“宜红茶区”运输道路也是沟通武陵山各民族和汉族、西北少数民族,乃至西方各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提炼“万里茶道”价值理念时,茶叶作为各民族互助团结、共生共荣的纽带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七,文化品牌效应。“宜红茶区”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地,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宜红茶区”文化线路自然成为文化品牌,其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宜红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潜质的文化品牌,在历史上就是与祁红、滇红齐名的茶叶品牌。2016年“宜都宜红”成为欧盟互认的产品。“宜红”品牌成为“宜红茶区”对外宣传的文化符号,并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绿色产品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地方社会价值的保护与利用

“宜红茶区”线路遗产是万里茶道组成部分,对其价值进行提炼,并保护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用力。

第一,进一步深入调查,加强学术研究。目前,“宜红茶区”参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峰、鹤峰、石门、宜都等县市都对境内的古茶道及其文化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形成了《五峰古茶道图集》《五峰茶与五峰古茶道史志档案文献资料汇编》《五峰红茶档案文献资料选编》《宜红古茶道鹤峰遗存图片集》《宜红古茶道鹤峰文献史料辑录》《石门县宜红茶茶道遗存》《宜都红茶厂史料选》等资料,还形成了《湖北省五峰县楠木桥村宜红古茶道调研报告》《泰和合茶庄调查报告》等调研报告。对主要茶道和遗产点、文物古迹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形成了“宜红茶区”的初步资料。但是,满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还有距离。还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古,进一步调查和发掘“宜红茶区”的历史遗迹、道路走向,全面掌握与“宜红茶区”相关的自然、人文遗产资料,为申报工作和保护利用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同时,还要进一步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搜集与“宜红茶”和“宜红茶区”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更全面、正确了解和认识“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价值和地位。在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弄清楚古茶道的历史及其变迁,考察其道路的走向,阐述其与万里茶道的必然联系,阐释其在万里茶道中的特殊价值,揭示其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

第二,科学编制规划,实施有效保护。在“宜红茶区”参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后,五峰、鹤峰、宜都、石门都相继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鹤峰、宜都相继成立了文化遗产局。机构成立后,在加强申遗工作的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一方面要联合制定“宜红茶区”线路遗产整体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各县市要做好自身范围内的保护规划和遗产点保护规划。制定规划要借鉴大运河、丝绸之路等线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经验,处理好“宜红茶区”与万里茶道的关系,根据“宜红茶区”的特殊性,明确规划保护范围、规划期限、保护原则、保护重点,为实施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出台保护法规,实施全面监测管理。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文化线路遗产还是需要继续探讨完善的领域。当前,万里茶道申遗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的“宜红茶区”申遗工作必须加紧推进,制定和出台保护法规迫在眉睫。要结合线路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复杂性、跨区域性等特点,在万里茶道申遗总体要求和原则下,“宜红茶区”联合申报的各县市要密切协作,出台《宜红茶区线路遗产保护办法》,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保护目标。通过制定保护法规,切实保护和延续“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突出价值,维护“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提升保护管理的科学内涵和综合水平。在制定保护法规时,特别要研究“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复杂性,要把线路本身、环境气候、安全防范、自然灾害、游客管理、建设项目、景观监控、社区活动以及文化遗产保障体系等方面考虑周全。还要考虑“宜红茶区”跨地区、跨流域、跨部门等因素,要通过法规的约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协调有序、合作共赢的目标,确保“宜红茶区”线路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建立合作机制,突出各自价值。线路遗产的显著特征是其跨地域性,“宜红茶区”涉及宜红茶生产、运输的多个县市。为了确保“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价值效应,各申报单位要从整体性利益出发理解和认识其价值,而不是孤立地、碎片化地理解地方文化遗产。要从宏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地方历史文化的形成、演化过程,重新定义地方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和特殊价值,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以开放的胸襟、共赢的理念密切协作,促进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融合保护,促进“宜红茶区”线路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历史上,“宜红茶区”本身就是联系十分密切的文化区和经济协作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因此,申报各方必须树立大局观念、整体观念,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必要的合作平台,开展密切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根据“宜红茶区”申报各县市的地理位置和遗产存留情况,以及历史上茶叶种植、加工、交易等方面的分工情况,鹤峰县主要围绕“早期茶叶的种植与贸易管理”和清末民初“宜红茶”主要茶源地这一主题进行价值凝炼。五峰县则围绕渔洋关宜红茶生产、加工与贸易的集散地这一主题进行价值凝炼。渔洋关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清末民初红茶生产发展起来以后,逐步成为“宜红茶”重要生产、交易的集散地,成为鹤峰、五峰、石门、长阳四县茶叶贸易的中心,素有“小汉口”之称。宜都陆城主要是茶叶集散和转运地,因为从渔洋关运输的茶叶必须到宜都陆城停留,转入大船后通过水路运达汉口等地。石门宜沙既是清末民初茶叶的加工地,也是集散地,民国中期集散地转移到渔洋关。以上各个县市在“宜红茶区”运输线路上的自然分工,构成了“宜红茶”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制、贸易、集散、转运等完整链条体系,各自充当的角色不同,体现出不同县市在“宜红茶区”线路遗产的价值和地位的差异。只有各县市都能从“宜红茶”种植、加工、运输等分工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提炼出各自的价值理念,才能整体凸显“宜红茶区”在万里茶道的突出普遍价值。

猜你喜欢

茶道红茶线路
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施工分析
高压输电线路对输气管道干扰与防护研究
防雷技术在输电线路设计的应用
寻迹万里茶道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智能蜘蛛线路修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