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域外汉诗:论郑梦周的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2019-12-09尹允镇

关键词:诗歌

尹允镇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前 言

郑梦周(1337—1392)是高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性理学家和外交家,是韩国性理学的开拓者。他原籍迎日(今庆尚北道浦项市),幼名梦兰、梦龙,字为达可,号为圃隐。在动荡的高丽后期,他看到了高丽政治的腐败,从而极力主张政治改革,想用性理学挽救摇摇欲坠的高丽王朝。他一生致力于重整高丽王朝的雄风,在对明、对日外交中显示出非凡的外交才能。1367年成均馆重新开办的时候,他任成均博士。当时传到韩国的只有《朱子集注》,郑梦周就用它讲授性理学,但讲得非常出众,博得了大家的好评,李穑也赞不绝口,称他为韩国性理学的鼻祖。1372年,他跟随洪师范到南京,回国途中遭大风浪,九死一生,被明朝的船只搭救,在正使洪师范牺牲的情况下,自己千辛万苦回国。1375年经右司议大夫任成均大司成。期间和李仁任不和,被流放到彦阳,但不久官复原职。1384年任政堂文学,1385年同知贡举,主管科举,1386年来访中国,后经门下评理,任三司左使、艺文馆大提学等职。1389年和李成桂一道立恭让王,第二年受封为益阳郡忠义君,受封纯忠论道佐命功臣。他在立恭让王的问题上和李成桂、郑道传等人观点一致,但他是高丽的忠臣,坚决反对“易姓革命”,而且看准机会准备彻底清除“易姓革命”分子,但计划被政敌李芳远识破,最终惨死在李芳远手下。他非常注重《大明律》,主张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他崇尚礼法,依据《朱子家礼》修家庙祭奠祖先;在开城立五部学堂,地方上建乡校,想以振兴儒学的方式重整高丽的雄风。他善文能武,留有时调《丹心歌》,有文集《圃隐集》,谥号为文忠。《四库全书》收录的《御选明诗》、《明诗综》均收有郑梦周诗作。明代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也收录郑梦周的汉诗17 首。《东文选》[注]徐居正等:《东文选》,首尔: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8年;韩国文化促进会编:《东文选》,首尔:民文库,1989年。中收录郑梦周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等各种诗体的诗歌,共34题38首,是高丽末期诗人中收录比较多的诗人之一。

郑梦周汉诗和中国文学的关联大家一般都关注他的使行诗,很明显,作为使臣他在中国留下了不少诗歌,其中不难发现诗歌和中国文学的关联,但其实综观郑梦周的整个汉诗创作随处可见中国文学的印记,到处有与中国文学有关的内容,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为了进一步阐明郑梦周的汉诗和中国文化的关联,我们在这里以收录在《东文选》里他的38首诗歌为中心,把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分为帝王将相、事典语典、文人墨客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郑梦周的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抛砖引玉。

二、郑诗中的中国帝王将相

和高丽时期很多诗人的诗歌一样,郑梦周的汉诗中也经常出现中国的帝王将相,郑梦周是在诗歌中利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阐释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自己的儒家风范,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儒学家的忠君思想。郑梦周的七言律诗《皇都》是赞美明朝的古都应天府南京的,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就是在极度赞美明朝古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尺剑龙飞定四维,一时豪杰为扶持。

山河带砺徐丞相,天地经纶李太师。

驸马林池春烂熳,国公楼阁月参差。

始知盛代功臣后,共享昇平万世期。

从诗歌的内容看,这是他访问明朝期间创作的赞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首颂词。首联“尺剑”指的是“三尺剑”,朱元璋在评价李善长的时候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由此看这首联中的“尺剑龙飞定四维”,说的是明朝的开国始祖朱元璋。颔联中的“徐丞相”指的是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挺进中原,在推翻腐败的元朝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朱元璋登基后,徐达任中书右丞相,死后追封为中山王。下一句“李太师”则是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少年时代开始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官至中书左丞相,可以和汉代名相萧何相媲美。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究问,朱元璋把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朱元璋是这样评价李善长的:“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由此可见,李善长是在后方帮助朱元璋,协助他帝业成功。所以,在这首诗歌里郑梦周称他有天地经纶之博才,以之表现他对朱元璋的忠诚。

这首诗歌整体上看就是赞美朱元璋的丰功伟绩的,这和历来主张“疏元亲明”外交政策的郑梦周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表现了作者对明王朝的一种敬仰之情。郑梦周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七言律诗《偶题》是郑梦周出使日本期间创作的,这首诗歌一题五首,其中第三首中有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

弊尽貂裘志未伸,羞将寸舌比苏秦。

张骞査上天连海,徐福祠前草自春。

眼为感时垂泪易,身因许国远游频。

故园手种新杨柳,应向春风待主人。

郑梦周1377年去了日本,这首诗歌主要是述说出使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怀念。首联“弊尽貂裘志未伸,羞将寸舌比苏秦”主要谈论战国时期的苏秦。苏秦(?—前284),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纵横家和外交家。苏秦原来在家乡务农。早年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学成后他认为出去辛苦几年,能够得到成功。但是在外打拼了多年,还是没有得到成功,反而穷困潦倒,走时身穿的貂裘大衣也破烂不堪,狼狈回家。看到他的这幅穷相,“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人讥笑他不识时务,不务农,本末倒置,想借一张嘴功成名就,这只能处处碰壁。苏秦自己也深感惭愧,但他不灰心,闭门读书,但不久叹道:“从师受教,埋头苦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的书又有何用?”于是他找《周书阴符》,伏案钻研。一年后,他修得了合纵连横之术,以此周游列国说服诸侯,最终取得巨大成功,达成了抗秦六国联盟,自己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帅印,从此名震天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颔联“张骞査上天连海,徐福祠前草自春”句,前一句中的“张骞”指的是开拓西域的张骞,“査”通“楂”,古代同“槎”,指的是水中的浮木,引申指船之类。下一句“徐福”就是为秦始皇寻不老草,领着三千童男童女去“三神山”的徐福。日本有徐福去日本定居的说法,韩国济州岛也有徐福到济州岛采不老草的传说。现在日本和歌山有他的神社,韩国的济州岛有他的纪念馆。

另一首七言律诗《大仓赠礼部主事胡琏》中也出现中国的历史人物:

男子平生爱远游,异乡胡乃叹淹留。

无人更扫陈蕃榻,有客独登王粲楼。

万户砧声明月夜,一竿帆影白蘋洲。

时来饮酒城南市,豪气犹能塞九州。

这首诗歌颔联中的“陈蕃榻”出自《后汉书》卷六十六:“李鹰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后来“陈蕃榻”用来比喻以礼待贤士,也可以说成“悬床”、“陈榻”等。李白的《寄崔侍御》诗歌里有:“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的句子。在这里“陈蕃榻”与“王粲楼”相对,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下一句“王粲楼”指的就是汉代的王粲和他写的《登楼赋》。王粲(177—217),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字仲宣。少时有才,颇受蔡邕的赏识,但他怀才不遇,多年不得志,这给了他作文写诗的素材,《登楼赋》就是这一期间写的。文章把登楼而产生的感伤的情调和长期客居他乡而来的家乡的思念,怀才不遇的心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唐代张九龄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歌里有“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的句子。

郑梦周另外写给李存吾的七言绝句《寄李正言》第三句“宣室承恩应未远”中的“宣室”是古代帝王居住的正室(一说为帝王斋戒的祭奠先祖的地方),据传当年汉文帝在“宣室”引见了流放到长沙的贾谊,郑梦周借用这个典故安慰激励李存吾,因为当时高丽恭愍王时期李存吾直言要弹劾辛旽,结果反被流放。

三、郑诗中的中国事典和语典

郑梦周在汉诗创作中,经常使用中国的典故,以之提高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在前面我们叙述过的《皇都》颔联中就用“山河带砺”来表现明朝的百年基业牢不可破。而这个“山河带砺”来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过以永宁,爰及苗裔’”,比喻时间久远也没有什么变化,永永远远。据传这是汉高祖当年建立汉朝时发表的一种誓言。

《偶题》是郑梦周奉使日本时写的,第四首里有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

山川井邑古今同,地近扶桑晓日红。

但道神仙居海上,谁知民社在天东。

斑衣想自秦童化,染齿曾将越俗通。

回首三韩应不远,千年箕子有遗风。

这第四首首联中的“扶桑”一般指日本,出自《梁书》卷五十四:“扶桑在大汉国东两万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史书上还记载扶桑人以扶桑果为食,以树皮为衣,以扶桑皮为纸。扶桑国就是日本,史书上没有这么说,但按方位来看,约相当于日本,因此成为日本的代名词。颔联“斑衣想自秦童化,染齿曾将越俗通”句里,他认为日本人穿的“斑衣”是从徐福带去的那些童男童女的服饰里学到的,下一句里的“染齿”指的是日本南部的一个风俗,那里的女人经常把牙齿染成黑色,而这一风俗越地就有,所以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染牙的风俗来自越国。这里所说的“越俗”指的是越国的风俗,而这个越国按常理应该是“吴越”,指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尾联的“箕子”即“箕子朝鲜”,在这里作者通过文化上“千年箕子”和“有遗风”表现较之日本的优越感。

七言绝句《扬子江》是直接描绘中国的江河以表现自己胸怀的作品:

龙飞一日树神功,直使乾坤绕汉宫。

但把长江限南北,曹公谁道是英雄。

“扬子江”即长江,首联“龙飞”句子中的这个“龙飞”来自《周易》。《周易》里有“飞龙在天”的卦,而此卦是即将成国君的卦。在这里讲的是曹操从宦官之后也就是人们眼中的“寒族”成为丞相的事。后一句“但把长江限南北,曹公谁道是英雄”讲的是曹丕。据传魏文帝曹丕篡汉位之后,攻打吴国,但没想到由于长江天险,没能如愿,他叹道:“天把长江限南北”,然后班师回朝了。此句里的“曹公”在这里更多的是泛指,指曹氏父子。

七言绝句《姑苏台》是一首咏史诗,诗歌中的姑苏台为吴王夫差所建,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其建筑极尽华丽,规模极其宏大,是专供吴王夫差奢侈娱乐的场所。当年吴王夫差非常喜欢兴建各种亭台楼阁,以供自己整天和美女浮糜淫乐,最终他也是困死在此姑苏台上。后来“姑苏台”经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李白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诗歌的后一句“前车未必后车戒,今古几番麋鹿游”,前一句来自成语“前车之鉴”,《荀子·成相篇》曰:“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掩耳目塞门户。”“鉴”指铜镜,由此引申为“前面的车翻车的教训”,比喻借鉴前人失败的教训。“麋鹿游”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吴王夫差建姑苏台,伍子胥多次劝阻不要建这些所谓的亭台楼阁,但夫差就是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逼迫伍子胥自刎,但没想到伍子胥准确预言了吴国的灭亡。郑梦周利用姑苏台事典,告诫所有统治者不能骄奢淫逸,要重视前车之鉴。

五言排律《贺李秀才就登第还乡30韵》中也有不少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

道泰辞桴海,春暄趁浴沂。

谈诗遗训诂,玩易贯精微。

扬马赋堪献,颜骞心所思。

芹宫阅寒暑,桂窟向芬菲。

战艺才无敌,扬眉愿英违。

丹墀张虎榜,紫殿卓龙旂。

玉笋齐承宠,天颜为霁威。

“道泰辞桴海,春暄趁浴沂”中的第一句来自《论语·公治长》的成语“乘桴浮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下一句的“浴沂”也出自《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引申为怡然出世的高尚情操。这一段讲李秀才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积极入世,所以作者对他的这种现实努力和态度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诗”、“易”指的是《诗经》和《周易》,说李秀才精通《诗经》、《周易》等经典,学问高。“扬马赋堪献,颜骞心所思”句中的“扬马”指的是“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双双擅长辞赋,“颜骞”指的是“颜渊”和“闵子骞”,他们双双为孔子的高徒,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可见在这里郑梦周利用这些中国历史人物赞扬李秀才的聪明和才智。下面的“芹宫”也出自《诗经·鲁颂》:“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这里“泮水”是水名,《毛郑诗考正》曰:“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礼器》讲,鲁僖公修宫于其上,起名为泮宫。朱熹集传:“泮水宫之水也。诸侯之学乡射之宫谓之泮宫。”由此后来把“芹宫”代指学宫、学校。接着是“桂窟”,这是从中国神话里讲月亮里有桂树的传说而来,因此“桂窟”可以理解为月宫,但古代中国科举及第为折桂,由此可以把“桂窟”比喻为科举考场。再下一个句子中的“玉笋”,也可作“玉筍”,出自《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复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世谓之玉笋”。宋朝王禹偁《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有“捧诏瑶池下,辞班玉笋中”的句子。在这里“玉笋”指出类拔萃的人。这首诗歌下半部分还有“孟母昔迁舍,苏妻方下机”的句子。“孟母”指的是孟子的母亲,在这里借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下一句中的“苏妻”指的是苏秦的妻子。

七言律诗《甲辰十月赠江南使胡照磨》是作者写给江南使胡照磨的(诗歌中的甲辰是公元1364年):

十载风尘首独回,与君今日共含杯。

三冬足用文章富,五世同居吉庆来。

使节远游箕子国,归舟却向越王台。

何时四海清如镜,共上天台一笑开。

诗歌中的“胡照磨”是哪一位,现在不详。其颔联的“三冬”是三个冬天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曰:“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杜荀鹤《溪居叟》里也有:“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的句子。颈联中的“箕子”就是传说中周朝流亡到朝鲜,建“箕子朝鲜”的“箕子”,“越王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卧龙山东南麓,是人们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的。“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地处绍兴、宁波、金华的交界地带,历来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国内外。

七言绝句《舟次白鹭洲》是作者在中国创作的,诗曰:

白鹭洲边浪接天,凤凰台下草如烟。

三山二水浑依旧,不见当年李谪仙。

这首联中的“白鹭洲”位于南京城西2.5公里处,因洲上有许多白鹭而得名;下一句中的“凤凰台”也在南京。据《江南通志》:“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经常聚集在这里。在中国凤凰是瑞鸟,往往象征着王权,是吉祥之兆。于是在这筑台,叫凤凰台,以求吉祥。李白有《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歌,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由此可见,郑梦周的《舟次白鹭洲》显然是对李白的这首诗的回应,但又抒发出了“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

四、郑诗中的中国民俗及其他

郑梦周的汉诗中还出现不少中国民俗有关的内容。七言律诗《定州重九韩相命赋》是中国的重阳节,即重九日写的:

定州重九登高处,依旧黄花照眼明。

浦溆南连宣德镇,峰峦北倚女真城。

百年战国兴亡事,万里征夫慷慨情。

酒罢元戎扶上马,浅山斜日照红旌。

诗歌尾联“定州”为定平,是现在朝鲜咸镜南道定平郡,1041年(高丽正宗7年)筑城后改称定州,当时这里是女真和高丽的边界。朝鲜李太宗时期改为定平。1363年郑梦周任郎将兼閤门袛侯、卫尉寺丞等职,作为东北面都指挥使韩邦信的从事官在东北面(定州)从事戎马生活,1364年和从西北面特意赶到的兵马司李成桂一道参加了讨伐女真的战争。诗题中的“韩相”应该就是东北面都指挥使韩邦信。诗歌中的“重九”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节“重九日”,也叫重阳节。在中国有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等习俗[注]《艺文类聚》卷四,《续晋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1页。。据南朝吴均之的《续齐谐记》,东汉时期,河南省汝南县发生了一场大瘟疫,瘟疫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为了击退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有个叫桓景的人从仙人费长房那里得到了一把降妖青龙剑。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修得了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肆虐,你可以回去为民除害。同时给桓景茱萸叶子和菊花酒一瓶,让父老相亲们在九月九日那一天上山登高避难。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妻儿和父老乡亲登上了一座山,并把得到的茱萸分给大家佩戴在身上,结果瘟魔不敢靠近他们。他又让每人喝一口菊花酒,避免感染瘟疫。准备妥当后他便和魔鬼搏斗,最终战胜并杀死了瘟魔,从此这个地方再也没有发生瘟疫。于是汝河两岸的人们,就把九月九日当作登高避灾日,同时世代相传桓景的英雄业绩。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过重阳节,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由于这个故事里有登高、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的习俗,所以这一天也叫做“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诗歌中的“登高处”就与这些习俗有关,下一句中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由此看来,作者是在这里借用中国的民俗节和民间习俗,抒发了生活在边关的情怀。

《乙丑九月赠张溥》是作者写给明朝使臣张溥的(乙丑年是1385年):

大明声敎暨东溟,蕃国年年贡帝庭。

天子远颁新宠典,使臣来续旧图经。

鸡林树叶心同赤,龙首山光眼共青。

华夏即今归混一,临分不用涕频零。

诗歌中的“大明”是明朝,郑梦周一贯主张“亲明疏元”的政策,这首联就直截了当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颔联“续旧图经”指的是宋朝的徐兢的书和画,他曾经到高丽撰写了记录高丽风俗和制度的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书里也附有当年高丽情形的各种画,书现在还有,但画已经失传。鸡林指的是庆州,龙首山也在庆州地区。

《渡渤海》是郑梦周作为使臣到明朝访问时创作的。从诗歌看,他们当时是途经胶东半岛来中国访问的:

芝罘山下片帆张,不觉须臾入渺茫。

云接蓬莱仙阙远,月明辽海客衣凉。

百年天地身如粟,两字功名鬓欲霜。

何日长歌赋归去,蓬牎终日寸心伤。

这首诗歌里出现芝罘山、蓬莱等山东半岛有关的地名。据史料记载,郑梦周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出使到中国,险些丧命,靠明船得救。这时他还经过庙岛群岛,写了著名的诗歌《呜呼岛》[注]郑梦周的《呜呼岛》诗歌全文如下:“三杰徒劳作汉臣,一时功业竟成尘。只今留得呜呼岛,长使行人泪满巾。”有关郑梦周以及韩国古代文人的《呜呼岛》有关的诗歌以及研究,参见任晓礼:《浅析明初朝鲜著名使臣的呜呼岛诗》,《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在诗里作者为张良、韩信、萧何这“汉初三杰”的不幸命运惋惜;为田横为首的“呜呼岛”五百壮士的英雄精神而歌泣。在郑梦周看来,与隐退江湖的张良、因谋反罪而被诛杀的韩信、委曲求全的萧何相比,这五百壮士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因此,他为他们的英勇献身而流泪,为他们的慷慨献身而赞美。

另外,郑梦周的诗歌里还出现中国地名及故事,如七言律诗《蓬莱驿示韩书状尚质》中的蓬莱;六言诗《雨中登义城北楼》“蹇驴又向京华”中的京华(京华位于陕西省华山附近)。六言诗《过扬州》中的“楚地”、“扬州”等等,就表现出郑梦周诗歌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其中“二十四桥明月”的句子来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言绝句《赠李密直种德》是写给李穑的,诗题中的李密直就是李穑。诗里“古来此理诚难诘,孔圣犹曾哭伯鱼”讲的是孔子,“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他先于孔子去世,郑梦周借这个故事安慰李穑,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更何况孔老夫子先生也有过这般痛苦,希望李穑节哀。

五、结 语

以上我们对郑梦周《东文选》中的诗歌和中国文化的关联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郑梦周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学家,他和中国文化的关联不仅仅局限在上述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和文人墨客的诗句等几个方面。其实,他和中国文化的关联,涉及到他的思想观点、艺术观点以及整体的美学观等更为本质的方面,但仅从上面叙述的内容,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郑梦周对中国文化的巨大的文化“负债”,每一首诗歌中都能看出中国文化的各种“影子”,也明确显露出中国古典文化在域外的延伸,是世界汉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可谓在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于更为全面和具体的分析,我们冀望于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