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效果的研究
——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展为例

2019-12-09冯郡航叶泽霖何戬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9期
关键词:航展志愿志愿者

■冯郡航 叶泽霖 何戬(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良性运行与进步离不开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与发展。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形态的发展趋势。这种志愿服务新形态倡导“企业+高校+激励”三位一体,合力推动志愿服务的稳定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从单一的物质激励转变成了多位面的激励需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展成功举办的背后,是校企的有效合作,更是每一位高校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但是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缺乏完善的机制,达不到理想的激励效果。这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中国航展志愿服务现状

(一)为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学习平台

在校企的合作下,企业通过中国航展这个合作机会,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搭建了多种类的实践平台,在增加志愿服务色彩的同时,提升了高校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类似这种良好的校企合作志愿服务已在全国众多高校铺开,也得到了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和参与群体的良好反馈。

(二)参与校企合作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倾向选择

相对于资源不集中的社团志愿服务,中国航展集中了参展商、军方、政府、学校等多方的资源,有着非常大的优势。高校志愿者们在服务航展的同时能够接触社会不同群体。校企的结合不仅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了精神与物资上的回馈,还为进一步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提供了动力。

(三)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高校志愿者在参与航展志愿服务期间,会有机会参观到参展商推出的各种先进产品、新进技术等,而企业通过向志愿者们宣讲企业文化、特色产品等,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可将合作的企业文化、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如此可让大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同时也为企业在接收人才时抢占先机。

(四)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自身形象的展示窗口

当前,在奥运会、世博会等我国很多重大活动中,高校志愿者这个特殊群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合作的模式较为广泛。志愿者从高校中招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期间,很多专业性较强的窗口就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的形象和素质也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成果,同时也是学校向社会大众传递的一张流动“名片”。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志愿服务激励效果存在的问题

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志愿服务工作中,通过多次的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部分企业把大学生志愿者充当廉价劳动力,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参与航展志愿服务后的收获没有达到预期。

(一)培训机制不完善

培训在志愿服务中同样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培训的意义在于让志愿者们更快适应岗位。但是许多企业在录取志愿工作人员方面上不够专业,没有评判标准,赶鸭上架式的上岗,实际上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从而会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质量,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只学到机械性的工作,无法在志愿服务主动性上得到激励。

(二)激励机制不全面

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缺乏系统性强的、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得资源的投入与志愿服务的付出力度不对等,志愿者团体容易陷入心理失衡。不全面的合作机制亦会间接导致志愿者人身安全、必要食宿、基本交通等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不仅阻挡了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还有可能产生破坏高校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影响。

(三)激励内容份量轻

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的激励方式大多数只停留于发集体奖状、口头表扬等诚意不足的激励。大多数参加过其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付出了太多,而组织方奖励的方式太敷衍。最终,大学生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挫败感会严重抑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这与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的初衷相悖。

(四)激励定位不精准

高校志愿者们希望在汲取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锻炼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志愿服务在志愿者人员调配的环节并没有参照志愿者们的意愿,考虑志愿者们的专业应用;在志愿者们参与服务后并没有获得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的激励。在第十二届珠海国际航展志愿服务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给予高校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上,限制了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施展。这种定位不准确的激励机制无法形成长期效应,难以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五)校企志愿服务合作缺乏紧密度和持久性

因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大多数停留在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上,志愿服务合作频率较少,缺乏持久性。以航展志愿服务为例,两年一届的航展志愿服务使得校企合作的周期过长,校企志愿服务合作缺乏紧密度和持久性,从而影响到校企志愿服务的开展和合作的效果。

三、相关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志愿者招募标准和提升培训质量

企业应对所招募的高校志愿服务学生提高培训力度,明确招募标准,设置较严格的面试问答环节与能力的考察,从而挑选出有较强工作能力和符合相关岗位的志愿服务学生,保障志愿者的先进性,优胜劣汰的机制可有效提升志愿者的热情。企业还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培训的质量,让高校学生志愿者明确岗位职责,从而可更快地适应和完成相关工作,在保证工作圆满完成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学到知识。

(二)建立建全激励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在研究如何合作志愿服务的时候,应邀请学生会主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等对学生需求有高度认识的学生代表进行会议,共同研究,最大程度的增加三方需求契合度。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了解志愿者的切身需求,多位面考虑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使得在充分保障志愿者人身安全、必要食宿、基本交通等的基础上,充分回馈志愿者的需求,保证沟通渠道畅通,让志愿者学有所获,劳有所得。

(三)精神与物质激励贯穿全程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绝大部分并无经济来源。从志愿者本身出发,应通过为志愿者心理成长提供帮助、改善志愿者物资生活水平的方向进行奖励设计。结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奖励方式,增加奖励方式的多样性、多位面性。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让志愿者们感受到激励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感谢,更要有一定的物质激励,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框架下,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勤工俭学适当结合。

(四)定位精准,开发深层次的激励效果

高校志愿者归根到底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并提升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能力才是高校志愿者的根本需求,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根本目标。校企合作志愿服务要结合实际,考虑志愿者专业特色定岗定编。在人员招募及调配环节,应尽可能参照志愿者意愿,分配到能锻炼其专业职业能力的服务岗位。设置人力资源考察机制,考察专业对口志愿者服务情况,对表现优秀或符合职业需求的志愿者,给予用人单位推荐信等奖励。

(五)加大校企志愿服务合作力度

高校应多渠道开发与社会企业的相互合作,企业方也要根据活动需求主动联系高校招募所需志愿者,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学习的平台。校企志愿服务合作不要局限于大型活动或政府部门的联络,要自行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机制,以此加强校企志愿服务合作的紧密性和持久性,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志愿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志愿者们才是校企合作志愿服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紧紧围绕志愿者自我认同感进行激励,方可产生优质的激励效果,保障志愿服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航展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走! 逛中国航展去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我国新一代舰载通用垂直发射系统HT-1E首次亮相航展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