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2019-12-09李桂香李春祎赵海洲
李桂香 马 璟 李春祎 赵海洲*
(山东省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德州253073)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枣树管理模式改变等因素影响, 枣树缩果病在鲁北枣树产区发生严重,呈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通过综述前人研究结果, 旨在探讨枣树缩果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探索其高效防治措施,以期为枣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枣缩果病发生机理探讨
1.1 生理性病害
枣树缩果病可能是一种生理性缺素症。 张宣等[1]的研究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钾、锰含量低和钙含量高有密切关系,补充钾、锰可有效防控枣缩果病,同时发现,在土壤中施用钾肥和锰肥,比单纯喷施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好。但是马俊青等[2]发现,过量的锰可能影响镁、铁、钙等元素的吸收及活性,导致病害发生。 刘国利等[3]研究表明,冬枣的土肥管理不科学、栽植密度过大、整形修剪不合理、过度使用激素、开甲技术应用不当和负载过重等都能导致树体营养不足,造成大量枣果萎蔫干缩。
1.2 细菌或者真菌感染病理性病害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枣树的缩果病可能是由于细菌或者真菌感染引起, 刘元荣等人报道缩果病是细菌导致的病害。 刘惠珍和曲俭绪等认为该病由真菌侵染。郑晓莲指出,枣树的缩果病致病菌有细交链孢菌、群生小穴壳菌、橄榄色盾壳霉菌3 种弱寄生真菌和1 种细菌。 康绍兰认为致病菌是3 种真菌。侯晓杰文章中指出,交链孢菌、茎点霉菌、小穴壳属通过柯赫氏证病法回接实验,3 种真菌均能使枣果实发病。 韩党悦[4]指出枣缩果病的初始病原菌为A.alternata。徐祥彬等通过PCR 扩增及Megablast 同源性分析,并通过回接试验证明链格孢菌、青霉菌、芽枝孢菌是壶瓶枣果实主要的致病真菌。目前,该病的致病菌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
1.3 生理上的缺素症导致被病菌侵染
张宣[1]等的研究表明,染病果实上分离到的病原菌均为弱寄生菌。 生理上的缺素症造成树势较弱,树体抗性较弱,在受到机械损伤或者刺吸式害虫为害时,易感染致病菌,加重病情的发生。
2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
枣缩果病主要危害果实, 病原菌可能从幼果期(7 月中下旬)侵入果实,到8 月底至9 月初枣果白熟期开始表现症状。 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机械刺伤最有利于传病。病状首先是在果实的两端出现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晕斑,后变成水渍状,颜色加重,随后病斑扩大,果色成为红褐色,病斑萎缩,果皮失去光泽,最后果柄逐渐脱落。 病果果肉后期失水, 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能食用。枣果从出现症状到脱落,初期一般为7~10 d,后期则为2~4 d[5]。
2.2 枣树缩果的影响因素
2.2.1 土壤 缩果病的发生与土壤结构有关,砂质土壤中发病严重, 保水性能好的黄土地果园发生相对轻[6],黏土地较砂土地枣园发病重,坡地较平地枣园重[7]。 施土家肥枣园的发病率低于施尿素等化学肥料的枣园。土壤平均含水量相对低的地块,枣缩果病和感病指数相对较高[7]。
2.2.2 品种 不同枣树品种对缩果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长红、圆铃等品种及野生酸枣极少发病,赞皇大枣、临猗梨枣等极易感病。 薛晓妮[6]等的研究表明,缩果病发病轻的品种多数成熟较晚,可能与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关。 相同枣树品种,不同栽培地域发病率也不尽相同[7]。
2.2.3 树势和树龄 树势影响病害的发生,树势强,发病轻,且发病晚;树势弱,则发病早且重。1、2 年生结果枝发病轻,多年生结果枝上果实发病重[8]。同一棵树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可能与树龄的增大及病原物数量的逐年累积增多有关[6]。
2.2.4 气候 日均气温和日辐射量影响枣缩果病的发生,经过连续强日照辐射和高温天气后,突遇降雨,会出现发病高峰[6]。 果实成熟前的日积温、 降雨天数及降雨量直接影响发病高峰期的出现[8]。 气温在26~28 ℃时,遭遇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易暴发成灾。
2.2.5 枣园管理水平 未生草果园较人工生草的果园发病率高,土壤养分充分、营养元素配比合理的枣园发病轻,反之则重。 李志清等试验表明,蝽象、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及桃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防治好的枣园发病较轻,反之,发病重。
3 枣树缩果病防治措施
3.1 果园管理
培育抗枣缩果病的新品种是防治此类病害的根本途径。 曙光3 号、冀抗1 号等品种,抗缩果能力强,兼具抗裂果的特点。 科学施肥,适时中耕, 浇水或雨后及时中耕松土, 搞好配方施肥,平衡营养,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 调整树体结构,及时更新结果枝组,树形采用自然开心形,全树保留3、4 个骨干枝。要合理开甲、负载,减少激素使用等。 果实收获和枣树落叶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园内杂草及落果、僵果,同时刮除枝干翘皮、裂皮,封堵树洞,清除病原菌过冬场所。
3.2 化学防治
张敏[9]的研究指出,异菌脲和苯甲丙环唑交替施用,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林间防治效果更好。 苟建新[10]指出,生产中应选择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建议选用2%农用链霉素SP 进行防治, 在盛花期末至初果期,间隔7~10 d 喷施1 次。 刘艳祥等[11]通过对24 种药剂的筛选,得出80%的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是防治新疆地区枣缩果病的主要药剂的结论。 张萍等[12]试验表明,80%大生M-45 WP、75%百菌清WP 和50%多菌灵WP 在7 月中旬以前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较好。 高洁等[13]通过试验得出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颗粒及72%链霉素防治效果最好,72%的链霉素和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产上不宜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