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苑”:社区教育终端实体建设研究
——基于江苏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实践
2019-12-09施苏苏
施苏苏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213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百姓精神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苏正积极创新构建“5+N”体系,即横向构建五级社区教育体系,纵向组织协调如工作室、实践基地等各类社区教育“终端”,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支撑。[1]为了提升社区教育在百姓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开辟终身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江苏开放大学于2016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打造社区教育区域创新终端项目——“学习苑”。本文以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实践为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建设“学习苑”的整体背景和概况,尝试对“学习苑”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及功能定位进行界定和归纳,并提出促进“学习苑”建设的策略和主要途径,希冀为其他“学习苑”的建设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学习苑建设背景和概况
建设“学习苑”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中推进社会教育重要职责的体现。2016 年1 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指出,开放大学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同时,“学习苑”建设也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开放大学要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的具体行动,也是满足市民的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行动。2016 年《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常州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把开放大学建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学习指导和服务的学校。[2]因此,自上而下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都成为建设“学习苑”的外生性激励。
当前终身教育发展形势下需要开辟新路径,激发新活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的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促使社区教育的原有运作方式需要进行突破和革新。另外,社区教育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需要进行特色化、品牌化的梳理和统整,这些都是推进社区教育发生内生性创新的体现。
为了开辟终身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江苏开放大学拟在“十三五”期间建设80 个左右“学习苑”,创造社区教育区域品牌,形成示范推广效应。截至2018年12月,江苏开放大学已经连续两年分别建立了 30 家和21 家“学习苑”。调研发现,两年多来,各地“学习苑”充分发挥地区社区教育优势,百花齐放,打造了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注重“以超市形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完善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各地以“学习苑”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网状结构正在形成;充分整合了资源,借助民间力量,创新探索了社区教育新模式;建设过程中还注重对学习者价值观引领、不断提升审美品味和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增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学习苑”在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
二、学习苑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及功能定位
随着近三年来“学习苑”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进,虽然部分“学习苑”已经逐渐显现出“学习苑”本身的基本特性,但许多地区仍然无法把握其内涵及特性,误将“学习苑”等同于一般学习点的建设,容易造成乱建、重建的现象,导致无法达到“学习苑”的建设成效预期。因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对“学习苑”的概念、内涵、特性和功能定位进行系统归纳和明确界定。
(一)学习苑的基本内涵
根据《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指导性方案》和《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评估指标》的文件解读,结合当前“学习苑”具体建设现况,“学习苑”的概念可以基本界定为是指基于“终端服务”发展理念,以满足社区学习者需求为根本,以基础能力建设为保障,以数字化建设为手段,以积极探索和推广特色创新项目为抓手,以宣传和塑造社区形象为动力,旨在进一步满足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需求,促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增强社区教育社会影响力,助力社区治理的社区教育终端实体。
在建设方式上,各个“学习苑”由江苏开放大学、市级开放大学、社区及有关单位合作建设,每个“学习苑”建设周期为三年。在经费保障方面,根据每个“学习苑”总计20万元的标准,按照首批共建资金50%、第二批建设资金30%,以及三年共建期满通过评估验收后第三批建设经费20%的标准发放,由江苏开放大学同意划拨至市级开放大学,再由市级开放大学划拨至本市各“学习苑”,用于学习苑的基础建设、开展各项活动等。在管理实施上,是由江苏开放大学对市级开放大学“学习苑”、市级开放大学对本市“学习苑”提供师资、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互动和指导,帮助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形成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社区教育“终端”。
(二)学习苑的主要特性
事实上,“学习苑”除了具有一般社区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社会性、地域性等共同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基本可以概括实体性、规范性和引领性。
1.实体性。近年来,社区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愈发丰富,社区教育的活动各式各样,然而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培训活动的集中开展等却没有固定场所,而“学习苑”的建设是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设的统一标识、配备的标准用房、畅通的远程学习设施等让资源整合有所依托,让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让特色教育培训活动落地开展,真正打通了社区教育区域特色建设“最后一公里”。
2.规范性。主要是指建设有标准和运行有评估两个方面。每个学习苑都需根据江苏开放大学制定的“学习苑”建设指导方案和细则,再结合地区自身的情况,统一规范地进行基础建设、队伍配备和制度建设等。在运行过程中建立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学习苑评估活动,建立动态管理制度,以评促优。
3.引领性。与一般社区教育机构不同,“学习苑”是在区域社区教育已有基础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阵地和窗口。在这个窗口中,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延展性通过数字化等方式得到实现。同时,通过“学习苑”创新项目和特色品牌的探索和打造,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扩大了地区社区教育的辐射范围,引领区域内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学习苑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直接决定了“学习苑”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运作。实现“学习苑”的有序建设,科学合理定位“学习苑”的功能尤为必要,可围绕“学习苑”所在地域的宏观总体目标,在综合考虑地情和苑情、历史与现状、机遇与挑战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确立,既需要立足当下,也需要着眼未来;既需要立足基础,也需要借力发力;既需要尊重标准,也需要有所特色,可以基本定位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苑”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的终端环节。“学习苑”是完善江苏省“5+N”社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江苏特色社区教育五级体系的构建,是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各市开放大学为骨干,以社区学院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纵向五级体系,而“学习苑”是作为这五级体系的横向补充,以若干实体终端的形式搭建起的社区教育网状结构。[3]也就是说,“学习苑”的建设单位既可以是各市开放大学,也可以是各级体系中的街道、社区或学习点。
2.“学习苑”是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阵地。“学习苑”覆盖的是区域内的全年龄段人群,需要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实践模型,研究和解决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及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创新、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3.“学习苑”是社区教育各类资源集散的公共窗口。社会资源是“学习苑”顺利运行和保持活力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源泉。因此,在“学习苑”具体建设中,需要借助各种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拓宽资源集聚思维,创新资源合作模式,积极打造一个内涵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库,为特色项目的创新开展提供有利支撑。同时,也应为学习者提供多形式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促成多种学习方式的便捷实现,提高资源库利用率,提高社区教育的综合效果。
4.“学习苑”是培育社区教育创新项目的实践基地。根据“学习苑”“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化公众形象、标准化管理配置、品牌化教育体验的特色社区教育终端”的建设宗旨,“学习苑”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发挥区域体系、师资、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项目。
三、“学习苑”建设策略和主要途径:结合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实践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第一批立项的“学习苑”之一,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强特色、补短板,深入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与活动,向特色化、品牌化社会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努力打造基于终端服务、发挥体系优势、具有公众形象和品牌化特点的社会教育阵地,在社区教育方面已经初步形成自身特色,创建了一批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纵观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实践,可基本归纳为以下三种策略,希望为其他“学习苑”建设提供借鉴。
(一)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
规划在前,执行在后,应该成为“学习苑”有序建设的重要工作思路。在“学习苑”建设初期,应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整体发展规划。具体分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明确要求,确定方向。即根据《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指导性方案》与《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评估指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学习苑”的建设宗旨、建设目标和建设规范,确定“学习苑”的总体发展方向,构建“学习苑”的发展愿景。二是突出特色,制定规划。根据江苏开放大学“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化公众形象、标准化管理配置、品牌化教育体验的特色社区教育终端”的学习苑建设根本宗旨,“特色”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的关键词和着眼点。在明确“学习苑”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3 年的建设周期,可包括愿景构建期、全面建设期和投入使用期,并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其中,“特色”打造应贯穿每个建设阶段。
实际上,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整个建设过程具有动态发展性,[4]基本可以概括为愿景构建、全面建设、投入使用这三个阶段。
阶段一:愿景构建阶段(2016 年8 月至2016 年12 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学习苑”的建设宗旨、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方向和内容。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作为社区教育终端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常州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常州市民终身学习的窗口与载体,是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项目。因此,江苏开放大学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自2016 年8 月正式成立后,在建设之初,常州开放大学对“学习苑”的建设愿景进行了为期4 个月的深入讨论和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学习苑”的建设宗旨,即“本着满足常州市民的学习需求、服务社区的品质发展,成为常州开放大学面向社会的窗口与品牌”;建立了“成为终身教育基地、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习广场、市民城市客厅”的建设目标;并把重点突破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作为丰富“学习苑”内涵、创新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任务。
阶段二:全面建设阶段(2017 年1 月至2017年2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场地设施、组织机构、运行制度等方面投入全面高效的建设。
在场地建设方面,常州开放大学整合了学校的各方资源与力量,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主要组织协调部门,开展了“学习苑”建设方案的设计。设计过程中,负责人员认真研读“学习苑”建设标准,并召开多次征询意见会,学校艺术设计系教师、后勤部门与信息中心相关人员集体出谋划策,最终于2017 年1 月启动场地改造装饰工程,2月底完成“学习苑”施工及设备投入。
在组织机构方面,常州开放大学建立了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的“学习苑”组织架构,形成以校长、分管校长为领导、社区教育学院院长为总负责的组织管理机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为“学习苑”工作出谋出力,并将具体工作分为项目组和管理组两个大组,配以专人负责。项目组又分为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企业培训这三个分组,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组织培训或活动。管理组又分为资源组、宣传组和后勤组三个分组,分别负责“学习苑”的教育资源整合、宣传报道、后勤服务等工作。两年多来,各组通力合作,确保了“学习苑”各项工作有序运行。
在制度保障方面,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结合本“学习苑”具体情况,共制定了11项制度、办法或公约。分别是:“学习苑”宗旨和目标、“学习苑”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学习苑”教师岗位职责、“学习苑”班主任工作职责、“学习苑”班长工作职责、“学习苑”学员守则、“学习苑”网络教室管理制度、“学习苑”阅览室规章制度、“学习苑”经费管理办法、“学习苑”档案管理制度、“学习苑”志愿者服务公约,这些制度也纷纷上墙,督促工作按规进行。
阶段三:投入使用阶段(2017 年3 月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始对外开放“学习苑”,并同时挖掘培育特色项目,为品牌打造作铺垫。2017 年3 月初,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开始对外正式开放,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企业培训在“学习苑”内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校内师生、校外各年龄段的学习者也陆续进入“学习苑”,针对各自的兴趣开展学习。
(二)把握“学习苑”运作核心要素
在生态学理论中,任何有效的系统构建,必须具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有效的运行机制及其动力。[5]结合调研发现,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和维护四大核心要素,可简要归纳为一套体系、两个制度、三种模式和四支队伍。
1.一套体系。是指支持“学习苑”运转的总体支持系统,包涵社区教育机构、师资、基地、数字化平台等多个方面。这个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大量而持久的层级打通工作做积累;也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学习者社会教育需要不断更新、调整和补充。
经过多年的探索,常州开放大学构建了“机构+联盟+基地+平台”的纵向社区教育联动机制,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区域社区教育合力,搭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顺利推进的有利条件。
“机构”是指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机构,即“常州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 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在政府的授权下,常州开放大学承担了常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管理与指导服务的职能,为满足常州市民的终身学习与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贡献。行政的推动保证了“学习苑”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
“联盟”是指以常州开放大学及其八所社区教育分校(常州工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由社会各界、各研究领域的优秀专业人士积极参与而组成的一个松散结合系统,旨在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升区域社会教育力、促进全市社区教育协调发展。“联盟”的场地、师资等资源成为“学习苑”各类特色项目、优势品牌的主要孵化区。
“基地”是指依托常州市各著名展馆及特色工作室,建立的若干批常州市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场所,包括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文化馆、常州市医学会、常州“三宝”博物馆的常州梳篦厂、白雪飞留青竹刻工作室、孙燕云乱针绣工作室、钟楼区幸福天年老年公寓等,旨在丰富“学习苑”的资源内涵,促进社区教育形式创新,开发更多优质课程、方便市民学习体验。
“平台”是指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两大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平台:一网一号。“一网”是指“常州终身学习在线”网站;“一号”是指“乐学龙城”微信公众号。“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是旨在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智能化、信息化、自主化的优质学习服务。“乐学龙城”微信公众号是于2015年10月正式推出的常州终身教育掌上学习平台,包括乐学资讯、乐学生活、乐学课堂、学习地图等栏目,旨在将最新的社区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及时快捷地传送到广大市民手中,并方便学习者直接参与“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或公众号举行的网上活动。
2.两个制度。具体是指运行“学习苑”的统一管理制度、众建共享制度。其中,统一管理制度是针对“学习苑”内部管理而言,可以设置一个专门机构或部门统筹协调,并配以分工明确的各个项目组各司其职。同时应制定具有“学习苑”特色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按章执行。众建共享制度是针对“学习苑”运行过程而言,“学习苑”的特色品牌创建需要各类资源的融合和补充,因此需要遵循“众建共享”的运作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挖掘资源之间结合点,形成联动效应。
3.三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学习苑”资源建设而言,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在资源创建中已经探索出“资源自建”、“资源共建”和“游学引资”三种模式。实际上,自建和共建正是一般社会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设方式,而引资则是“学习苑”减少社会扶持依赖、培养自身造血能力的创新方式。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在资源自建方面,探索出了基于“一网一号”的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利用互联网数字平台,自主收集建立学习资源库,主动策划丰富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在资源共建方面,联合“政(政府)校(学校)企(企业)社(社会力量)自(自发力量)”五个主体形成联动模式,基本建成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生态。同时,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通过借助常州市医学会的医学力量、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师资力量以及“学习苑”内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等的学员力量,定期送医、送教进养老公寓,积极探索出一个社区教育“医养教”三结合的新模式。在引资方面,2017 年开始,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开始尝试“游学”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目前已基本建成8个社区教育游学实验基地。
4.四支队伍。包括管理队伍、宣传队伍、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要想“学习苑”长足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如果将“学习苑”比作一辆汽车,它们分别代表导航仪、喇叭、油箱和零部件,确保“学习苑”建设有方向、有宣传、有动力和顺利运转。当然,就如汽车需要维修保养一样,“学习苑”的这四支队伍也需要通过培训、更新、调整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目前已经基本打造成这四支队伍。首先,为了训练一支强壮有力的社区教育“排头兵”,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启动了“社区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培训工程”,以时代需要为标准,以社会热点为议题,每年拟定不同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视角多元、内容丰富的专项培训;其次,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通讯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全面启动“社区教育通讯员培训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示范“学起来”、专业指导“请进来”、指导培训“走出来”和线上线下“赛起来”等多种方法,形成一套示范和引领并重、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方案;再次,“学习苑”在借助常州市近600 人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力量的前提下,2017年,“学习苑”专门开展“常州市社区教育骨干教师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为教师们今后进一步开展“学习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提供新思路;最后,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已经形成约250 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分别由校内200 多位学生和“学习苑”50 多位学员两部分组成。
(三)注重挖掘培育特色品牌
特色品牌是“学习苑”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也是区别各家“学习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更是“学习苑”建设宗旨和建设目标的具体实现。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对品牌的管理,[6]特色品牌的挖掘和培育要求在“学习苑”建设过程中做到有侧重,有创新。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强特色,补短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结合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特色培育经验,基本可从两个方面推进特色品牌的培育工作。
1.多角度多层面挖掘特色内容。可以从服务对象出发,比如针对各个年龄段开展不同培训;可以从社区教育服务范围出发,比如在学习苑内和苑外开展不同服务;可以从团队建设出发,比如采用工作室方式发挥领衔人示范作用,促进师资培育;也可以从地域特色出发,提供满足地方学习需求的社教服务等。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就是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三大特色培训项目;在“学习苑”内开展“社区大讲堂”,在学习苑外“送教进社区”;建成了8个江苏省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7个常州市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3 批共35 个特色项目工作室;另外,充分利用常州市博物馆、常州非遗展示馆、常州“三宝”博物馆等社会学习资源及场地,开展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学习活动。
2.灵活使用“突出”和“融合”两大特色培育方式。在“学习苑”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这两种方式被经常使用。突出是指通过挖掘典型、广泛宣传等方式塑造某一做法。融合是指将各类原本没有联系的社会资源加以整合,结成合作关系,形成新的社区教育服务形态。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通过采用“突出”的特色培育思维,充分发挥名人、名师在社会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打造“名师工作室”,促进社区教育模式创新和教师队伍的建设;[7]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充分挖掘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和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各类特色资源,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方式建设百花齐放的“特色项目工作室”,培养优秀社区教育师资类品牌。
同时,“融合”也是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特色培育的重要方式。除了在创新特色模式方面积极融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政校企社自”五联动模式、“医养教”三结合模式、“游学引资”模式;2018 年4 月至8 月,还采用“博物馆+学习苑”的新思维,经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积极策划、协调,由常州博物馆与江苏开放大学常州地区6 家“学习苑”联合举办常州历史文化大型巡回展,通过联合开展活动的方式促成了市级开放大学“学习苑”及所在市各家“学习苑”的资源共享,也通过这种创新的融合形式实现了市级开放大学对所在市“学习苑”从单一“管理”职能到“管理+服务”双职能的成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