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促进与策略选择*

2019-12-09吴隆文傅慧芳

关键词:老龄化供给老年人

吴隆文,傅慧芳

(1.厦门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引言

关于“健康促进”的研究于20世纪末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而被人们所知,成为一项旨在促进世界各国民众健康的全球性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4年指出,健康促进是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活动,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过程。(1)马晓:《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3页。《渥太华宪章》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使人们能够强化、掌控、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具体包括健康的公共政策、支持性环境、社区行动、个人技能以及调整卫生服务定向等内容。(2)WHO:《渥太华宪章》,见殷大奎主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就老年人健康促进而言,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人口老龄化质量的水平高低,能够保证老年人在步入晚年生活时,还能够继续保持应有的青春活力,从而有效缓解和解决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相关问题。为了使老年人过上更健康的生活,需要通过政策设计、资源供给、环境支持等促进机制,使之从事有益健康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健康促进指导下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包括疾病控制、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问题,已非单纯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领域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健康质量的改善不再仅仅由个人负责和专属于卫生部门的职能范畴,是需要家庭之外的社会多元主体的融入和协同参与,是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解决的系统工程,是各个部门、学科、专业间通过构建广泛合作机制共同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面对当下人口新常态,老年人健康问题事关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福祉,能否以更高的质量水平度过晚年生活,自身生命的健康状况在其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面对当下以及未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所带来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活动,依托政策供给、多元主体协同以及要素投入,将健康老龄化理念以及必要的医疗保健知识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融进社区、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促进老年人通过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度过晚年生活。(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因此,更有质量的过好晚年生活成了题中之意,而健康是实现这个题中之意的根本保障,针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今后的老年人健康保障与促进指明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的健康老龄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老年人健康促进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意蕴

老年人健康促进是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够达到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目的,让当前以及今后的老年人能够健康、幸福地融入晚年阶段的生命旅程。

(一)应对“银发浪潮”的现实要求

随着人口红利的不断衰减,如何挖掘人力资源成为题中之意。对于已然步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而言,目前已有807万65岁以上老年人仍活跃于就业市场,日本当局更是提出“终身不退休社会”“迎来100岁人生”等概念,以及拟将雇佣年龄提升至70岁,显而易见,健康是所有措施得以落实的前提保障。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已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发展迅速的特点。(4)李玲:《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然高达8.87%,高于国际上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标准,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23页。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大现实问题,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任何关于老年人的问题都能通过集聚效应而突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的相关会议时作出强调,希望通过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就业市场的规划、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地区建设等,并由此形成巨大的老年人需求缺口,如何解决这项供需不平衡成了关键所在。对于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我国而言,面对人口红利的不断缩减,依托全人口、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与促进体系,延缓机体机能衰退,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将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人力资源效益,促进全社会老年群体人力资本的恢复、积累和使用效益,进而能够很好解决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供需紧张和矛盾,是化解挑战为机遇的突破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前提。

(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健康老龄化是“健康中国2030”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结果和根本出路。(6)王学义:《健康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2期。基于传统的认识,人们往往倾向于将个体自我的机体状况认为是个人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只跟自身的机体状态相关,显然这种观点过于强调个体的作用而忽视外在的因素对于个体健康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来说,各类多样性的、多元化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个体不可避免地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其影响,而这种影响更是与日俱增。与以往的公共卫生和一般的健康教育以个体为单位的研究不同,健康促进更侧重以群体的健康行为作为单位,强调为推广和提高良好的健康行为而更多地关注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7)李爱红, 谭雅峰:《对健康促进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年第3期。如居住条件、饮食状况、娱乐生活、工作情况进而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均能够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健康促进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已经远超出传统卫生领域的认知界限。因此,老年人健康促进不再局限于针对个体自身状况对于健康水平的影响,所体现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健康水平,而是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各个指标、领域的综合体现。

(三)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根本前提

“打铁还需自身硬”,健康的身心体魄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前提保障。老年人健康促进干预活动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8)魏咏兰,贾勇,王琼等:《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效果评价》,《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年第1期。是老年人以健康身心状态,积极融入晚年生活的前提保障。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作为一个有机体生命,机体老化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逃避的桎梏。据《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显示,32.8%的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为“好”,其中农村老年人为27.7%,城镇老年人为37.6%,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存在健康问题。其中,慢性病已然是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一大疾病,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极高,所占比重高达53.9%,肌体功能受损状态平均所占时间达到25%左右,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需求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9)印石:《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实现老有所医伟大目标》,《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并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呈现出心理健康状况差、心理老化现象具有差异性、抑郁症是主要症状的特点。(10)陈彩珍:《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可见,当前我国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堪忧,各类慢性病、心理疾病是当前困扰老年人的主要问题之一,迫切需要从保持个体健康层面进行操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老年人的健康政策、社会环境支持、医疗保健等,提升和改善老年人的精神与机体健康水平,从而保障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老年人健康促进供给侧改革难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核心理念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可见老年人健康事业包含各个领域的内容,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参与。供给侧改革是探寻供给总量、质量、效率以及分配公平的实现,老年人健康促进离不开供给制度、政策工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及精准回应,从而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发展要求。

(一)顶层设计不足:健康的公共政策安排有待加强

舒尔茨指出,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宏观、微观的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以提升制度供给能力,从而解决由于体制机制不足所造成的结构失衡问题。制度是法律法规、政府政策以及行为规则的总和,代表着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未来进路,政策不足、失灵所释放的信号往往带来无以弥补的社会治理成本。据此,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制度保障,具有健康导向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保护老年人健康权益大有裨益。纵观一系列政策制度可以发现,除了规定于2011年的全国公共场所禁烟条例首次将公众健康问题提上政策层面,进而引导全国各地区一系列禁烟措施的开展以及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重视。以发布于1996年,直至2013年7月起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例,明确指出以保障老年人健康、将老年人健康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活动,以及普及和增强保健知识和意识,为老年人健康权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法律依据。

然而,国内与健康相关的政策仍是大而化之地处于从属地位,无法以精准、有效的制度约束力发挥作用,事关老年人健康的诸多政策只能有限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诸如在老年人监护制度上,当前相关规定比较简单,无法有效厘清亲权与监护权的界限,在监护监督制度和财产关系规则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11)李涛:《论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为中心》,《江汉论坛》2016年第12期。在精神养老方面,当前我国精神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内容无法适应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服务;(12)刘建达, 陈英姿, 岳盈盈:《美国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在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上,目前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有待加强,制定主体和规范内容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别,以及有必要进一步衔接和整合各个部门间的权限;(13)武萍,付颖光:《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在老年人受虐问题上,仍然没有具体的专项法律提供支持,只是将其权益保护涵盖于各项法律条款之内,同时,由于社会保护的不足,健康自身成为老年人遭受虐待一大风险因素,迫切需要采取各项措施以减少和杜绝该问题的继续产生。蔡启源(14)蔡启源:《老年人虐待与老年人保护工作》,《社区发展季刊》2005年第5期。系统梳理了台湾老年人保护工作的发展转变历程,指出台湾目前老年人保护工作存在老年人保护类型、评估保护指标及工作流程未统一的标准等的相关问题。正是在政策制度设计上的缺位和不足,导致广大老年人在精神、肉体等诸多方面承受着健康隐患,直接决定老年人能否高质量地度过晚年生活。

(二)老龄友善社会缺位:支持性环境和社区行动有待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多方参与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其核心要义是倡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15)张虎祥,仇立平:《社会治理辨析:一个多元的概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通过渠道构建、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联合各个相关参与主体以便发挥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显然不是单一个体、主体所能够解决的单向度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多向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支持,包括吃、穿、住、行等多领域的资源供给,从而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质量。就老年人心理健康而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显著,加强社会支持可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16)王建英, 崔冬梅, 邢华燕等:《郑州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第5期。特别是对于独居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而言,必要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独居老年人较差的心理健康。(17)张河川, 张晓芬, 郭思智:《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第4期。据此,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7年提出的“老年友善城市和社区”(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要义是在尊重和社会包容的前提下,通过必要的战略规划和持续性行动实施,采取优化社区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支持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从而有效促进积极老龄化的过程,相关措施主要涉及如下领域:户外空间与建筑、交通设施、住房建设、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交流和信息、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等八大主题。各项研究指出,老龄友善社区的建设在促进老年人健康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诸如老年人住房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希望住宅、环境的设计更能人性化、更适合他们身心健康的特殊需要,研究表明,住房条件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构建老年人宜居的住房环境,(18)周春发, 朱海龙:《老年人住房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2期。非单元式的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9)陆志刚, 王玉邦, 石卫:《影响老年人健康诸因素的危险度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

然而,综观当前老年人支持环境与社区行动方面的建设,仍有空间需要弥补。一方面是老年人居住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老年人住房条件呈现出年代久远、设施无法适应老年人需求等诸多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老年人的现住房建造于90年代,其次分别是2000年以后和70~80年代。其中,农村老年人现住房建造于“解放前”“50~60年代”“70~80”年代的比例均高于城市老年人。同时,住房质量不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对于晚年生活的体验。数据显示,老年人现在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呼叫/报警设施、光线昏暗、厕所/浴室不好用、没有扶手、有噪音。其中,农村老年人现在住房不适老问题突出,58.7%的城镇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问题,农村老年人更是高达63.2%。显然,改善老年人的住房条件进行适老化改造的问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是社区行动有待进一步拓展,作为当前老年人主要生活和活动空间的承载体,进行社区行动规划(Community Action Planning),发动多元主体主动参与社区规划和建设,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社区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类以及医疗康复类两大服务,生活类服务主要集中于法律或维权(33.0%)、殡葬(21.8%)、托老(15.6%)以及家政(15.2%)等服务,医疗康复类服务主要集中于健康讲座(37.5%)、上门看病(35.0%)、心理咨询(15.5%)、康复(12.3%)以及上门护理(7.0%)等服务,同时数据显示,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38.1%)、上门做家务(12.1%)、康复护理(11.3%)、心理咨询/聊天解闷(10.6%)以及康复教育(10.3%)等服务需求,可见仍有绝大部分的社区无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支持,以及如何契合老年人需求以提供相应服务是未来社区行动的着力点。

(三)个体自助欠缺: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参与有待提升

社会功能是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20)李海峰, 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体验,具体表现在老年人对于晚年社会生活的参与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晚年的老年人囿于各类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潜移默化间与自身年轻时候的生活状态相脱节,以至于无法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晚年生活中,进而加剧由于机体老化而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能够有助于减慢精神和体力衰弱,(21)袁缉辉:《社会老年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可以增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22)张冲, 张丹:《城市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对其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 2011年数据》,《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5期。对于促进和保持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作用。可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与此关系显著,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就具体领域而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含晚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融合在各个领域中形成老年人的日常社会参与活动,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和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身安度幸福晚年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3)杨宗传:《再论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然而调查显示,当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参与呈现出内容贫瘠以及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参与必要的精神文化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4)肖健, 李鸣, 陈小红,等:《老年人健康所需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调查》,《中国老年学》2001年第3期。文娱活动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老年人通过合唱、歌舞的形式参与音乐活动,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情绪之用。(25)王萍:《参加合唱团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积极影响》,兰州大学, 2013年。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集中于看电视/听广播(88.9%)、读书/看报(20.9%)、种花养草/养宠物(20.7%)以及参加棋牌活动(13.4%),特别是接触和认识外在世界的旅游活动占比仅10.1%,而上网活动只有5.0%的比重。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经济、机体等条件所限而囿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区域空间里,“安土重迁”的国人价值在晚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上,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老年人达到45.6%,其中主要集中于帮助邻里(34.2%)、维护社区卫生环境(20.7%)、调解邻里纠纷(17.0%)、教育下一代(13.1%)、维护社区治安(8.6%)与参加文化科技推广活动(2.3%)。可见,在今后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中,为提升和丰富老年人的社交技能以及精神文化世界,从而促进老年人进一步融入晚年生活,在提升有能力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及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等方面仍有巨大的空间需要弥补。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促进策略选择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新常态背景下,依托老年人健康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多元主体以及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健康的政策供给、治理型结构以及资源要素的投入,构建积极、开放和高效的政策促进、服务供给与健康管理体系,以便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

(一)制度设计:优化多领域、全方位的健康政策促进体系

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就从生命全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从生命早期开始,将健康促进贯穿于整个个体生命的全程,通过对与健康有关的所有要素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干预政策,促进公众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既定目标。(26)陆杰华, 阮韵晨, 张莉:《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探讨:内涵、主要障碍及其方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第5 期。依托制度创造实现制度变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制度体系的滞后性问题,往往阻碍当前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依托老年人健康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更是离不开有效、科学的制度供给为之保驾护航。据此,一方面加大以健康为核心的政策供给,从宏观领域进行顶层设计,为我国的健康老龄化事业发挥好“掌舵”和“守门员”功能。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相继出台,为全民健康、老年健康服务,以及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等作出了重要部署,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题中之意,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促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诸如老年人监护制度、权益保护制度、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制度等,以及各类公序良俗的规范和倡导等,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政策设计。其中,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经济保障制度,需要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与实现全覆盖,以便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收入保障功能和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护制度,以有效解决家庭照护功能弱化下的老年人照护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操作领域,弱化城乡老年人健康鸿沟,从微观层面进行可行性操作指导的政策支持,从而将老年人健康促进落实到实处,是今后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的重中之重。一是在“治未病”时期,以“健康维护”为核心的服务供给,实现健康服务供给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的方向转变。以老年人健身活动为例,如太极拳,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影响显著,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活动有助于老年人拥有更高水平的超越老化观感。(27)李国平,左小辉,谢文等:《太极拳运动对社区老年人超越老化观感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7期。据此,需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投入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特别是场地、健身器材等资源的供给,以及出台各类行为规范等,避免为人所诟病的“占领场地”“广场舞噪音扰民”等问题的出现。以及在推进社区健康促进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的锻炼教育、干预项目,保证老年人坚持进行有效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二是在“治已病”时期的医疗保障措施,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可支持的医疗保健服务和产品。诸如人才供给问题,据中国老龄工作办公室预计,至2020年将有763.6万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以及有1236.8万至1371.8万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光是养老机构中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人员就需要380万至685万。人才供给不足必然导致人力资本昂贵,以至于老年人在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持下,无法承担相应所需的照护服务,加大照护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问题亟待解决。以及老龄产业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特别需要加大老龄用品供给的财政支持,以解决广大老年人由于经济原因无法使用必要的老龄用品辅助日常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当前65.6%的老年人使用老龄用品,包括老花镜(46.8%)、假牙(27.0%)、血压计(14.2%)、拐杖(9.3%)以及血糖仪(3.9%)等老年辅具,按摩器具(3.3%)、轮椅(1.9%)、助听器(1.6%)以及成人纸尿裤/护理垫(1.0%)等亦占据一定比例,今后如何加大财政、技术支持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和降低相关费用成为题中之意。

(二)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建多向度的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通过依托全社会广泛参与、跨部门协作,激发社会多元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构建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模式。老年人健康促进是面对当前以及今后数以亿计的老年人群体,以“元治理者”的政府为单一向度的供给主体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庞大需求,作为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多元社会力量协同治理,以实现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满足。一就针对社会多元力量而言,作为政府供给失效的必要补充,社会多元力量在当下的治理框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养老服务为例,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决定着社区作为承接空间,是今后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构建老龄友善社会的实践场和发祥地。面对当前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问题,多元社会力量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对于生活照顾、护理服务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据此,在当前的养老模式下,依托政策保障和渠道支持,鼓励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供给、设施建设以及资源投入,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位服务体系,诸如鼓励志愿者、社会组织参与老年人健康促进活动,定期进行社区服务、社工帮扶工作等,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健康档案等,有效解决处于权力真空领域的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二就针对行业而言,老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依托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弥补由于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所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老龄产业包括了本位产业、关联产业以及衍生产业,涵盖了老龄住宅和社区建设产业、老年护理照料等服务产业、老龄健康医疗产业、老年用品用具产业、老年旅游产业、老年教育等文化产业,以及老年金融产业,如护理保险产品、老年信托理财等新兴的金融产业。(28)田香兰:《日本老龄产业制度安排及产业发展动向》,《日本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可见,未来我国老龄产业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健康需求问题,诸如提供老龄辅具、适老性住房环境以及金融产品等健康产品和服务,对于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实现老年健康促进大有裨益。三就针对个人而言,提升自我健康意识实现个体健康自觉。研究表明,个体自身对健康促进的正视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自身的健康水平。(29)张方方,王晶晶:《社区老年人“健身路径”健康教育手册的制作与应用》,《全科护理》2011年第30期。据此,一方面构建个人行动力,通过必要的手段鼓励老年人参与健康活动,诸如通过提供免费的日常生活用品等形式的经济奖励,鼓励老年人走出“舒适圈”的小空间,融入社区和团体活动中,诸如广场舞、运动会以及社会公益等活动中,以便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同时鼓励老年人自觉定期参与健康检查、运动,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晚年生活。另一方面构建社会推动力,依托由微博、微信所构建的微传播时代,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发展和推进健康文化在老年人群体的传播,实现移风易俗以及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依托融媒体技术,在多元媒体上实现全领域、全媒体的健康文化塑造,特别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上的健康知识宣传,以促进老年人构建健康意识和塑造健康认知,特别是农村地区,发挥农村自建组织功能,诸如老人会、棋牌室等,实现健康信息的有效供给。

(三)精准回应:大数据时代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与管理体系

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依托“互联网+”益民服务提供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新兴服务,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的新方式,以及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各类可佩戴智能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能够很好采集相关数据,从而解决该领域诸如数据老旧、采集困难等问题,进而构建切实反映我国当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蓝图,为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路径。据此,对于今后的老年人健康促进可以从如下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依托大数据以及科学技术进行量化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老年人健康信息资料数据库,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从而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为广大老年人提供科学、准确和有效的健康信息分享和管理,以及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供给,诸如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健康档案、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为区域研究助力,解决当前区域研究的匮乏、规模小以及缺乏代表性等问题,以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方案。诸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watch”已然能够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信息收集和记录,今后在老年人中推行智能穿戴设备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大有裨益。二是老年人健康促进体系以及核心指标的构建,促进加深该领域的理论深度和解决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综观过往研究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题零零散散的分布于各个领域,缺乏统一的体系来指导和构建该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可供指导、符合地区实际的核心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从而衡量健康老龄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层次。诸如老年友善社区的建设,在国内还是个新兴理念,对于未来的社区规划还未有前瞻性的认识,无法依据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指标来对今后的老龄社会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迫切需要相关体系和核心指标为我国今后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提供具有预见性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老龄化供给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