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脱贫”学术研究选题的“精准”问题
2019-12-09万志琼
万志琼
(云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31)
在全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深刻总结、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反贫困工作中的得失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不仅包含了对过去目标指向不明、扶贫对象不准、扶贫工作不实等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大水漫灌式的低效率扶贫工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更是为追求富有成效、高度负责的科学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此后数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实实在在的扶贫脱贫工作,全社会的各种力量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致力于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中。学术界亦以其一贯不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力求为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奉献智慧和力量。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学术界的研究者们纷纷从理论上对精准扶贫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探索,或者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角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实现精准扶贫脱贫任务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即将结束之前,笔者试图通过对学术界近年来所开展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下一阶段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意见。
通过对近年来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报纸上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不难发现,截止到2019年8月4日,已公开发表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竟多达22,367篇,可见这一主题显然成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该主题研究,分别以“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攻坚战”“扶贫对象”等为选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实证调查研究。从选题看,已有研究基本覆盖了“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一主题之下不同选题的已发表文献数量及其发表平台,学术界所开展的“精准扶贫脱贫”问题中显然存在着选题聚焦并非完全精准、研究选题和同类选题的研究成果严重同质化的问题;在“双扶”“科技扶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选题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少,而且多发表于一般学术期刊和报纸,并未得到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应有的重视。从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看,这样的状况于“精准扶贫脱贫”目标的顺利达成,不能不说是一缺憾。
一、“精准扶贫”研究主题产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团结、领导中国各族人民通过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从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一条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经济建设实现了腾飞,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和提升的同时,由于自然的和人文的、历史的与现实的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收入、生活水平和质量始终存在着差异,很大一部分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状况,“以2010年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039万减少到了2017年末的3046万,贫困发生率从70.5%下降到3.1%”(1)左停,徐卫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页。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国上下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为了不辱使命,在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寓意深长的话语,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科学且实在的要求。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接受挑战,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锤炼形成的特质之一,面对着发展中无法回避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着国际上诸多恐惧中国崛起的不友好势力试图阻挠或千方百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进程施以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充满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向全体中国各民族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确保任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全面、整体地凝聚智慧和力量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中。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精准扶贫”成为中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各行各业各领域都积极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主题。
二、学术界视野中“精准扶贫”的焦点
以201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间为例,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借助“中国知网”对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报纸、网络上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生论文以及一些新闻专题报道进行搜索的结果显示,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成果总量高达22,604篇。(3)《中国知网》:https://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9年8月31日访问。本文不对每一份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质量比较分析,主要针对各类选题从形式方面——各类选题已发表文献量,文献被刊发的平台——作进一步分析。
从各类选题及已发表的各类选题的研究成果数量看,不难发现,现有研究选题覆盖面已经非常广泛,涉及到“精准扶贫”问题的方方面面。研究选题代表了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反映了研究者通过学习、观察、分析后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的判断结果。正常情况下,选题还反映了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展进程。越是接近于问题实质的点儿,越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由此而产生的研究性成果也就越多。同时,刊发学术研究成果平台的质量或层次,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针对问题而开展的观察、发现、分析、判断问题本质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对过去一年多来各类已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选题而产生的数量以及刊发的学术展示平台的描述、分析,笔者认为,研究选题在对问题的“精准定位”和重视程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选题来看,在总共22,604篇学术研究成果中:
以“贫困户”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6930篇;
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069篇;
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1798篇;
以“建档立卡”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1623篇;
以“攻坚战”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1557篇;
以“扶贫对象”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1194篇;
以“贫困村”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841篇;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805篇;
以“贫困人口”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789篇;
以“财政金融”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605篇;
以“深度贫困”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533篇;
以“习近平”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483篇;
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448篇;
以“产业扶贫”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423篇;
以“扶贫工作”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418篇;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88篇;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81篇;
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71篇;
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66篇;
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35篇;
以“扶贫模式”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321篇;
以“贫困地区”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88篇;
以“金融扶贫”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80篇;
以“工作队”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62篇;
以“第一书记”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56篇;
以“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55篇;
以“旅游扶贫”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50篇;
以“劳动者”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49篇;
以“对口帮扶”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有245篇。(4)《中国知网》:https://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9年8月31日访问。
上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作者绝大部分是高校和各级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其中也不乏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同时,绝大部分的成果主要都发表在国内高校主办、各级社会科学院/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上。
而以“科技扶贫”为主题进行检索,已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有572篇;以“扶智”“扶志”“道路交通建设与精准扶贫”等为主题进行检索,已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而且,刊发此类选题研究成果的学术阵地主要是一般学术刊物、报纸上,而刊发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的,相对说来是非常少了,更有不少是作为网刊公开发表的、完成了答辩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暨毕业论文。
以上数据传递出来的信息是非常清晰的:“精准扶贫”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战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重要指示,(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3-86页。学术研究者们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仅从过去一年多来的研究选题看,基本上涵盖了“精准扶贫”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视角切入,涉及到了对自然条件、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精准识别、扶贫脱贫机制、贫困主体等具体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对此问题的考虑是较为周全和深刻的。但是,从上述已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具体选题成果数量以及成果被展示的平台的质量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与客观现实之间尚未能真正形成有机一体,研究选题中跟风现象或者说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大背景之下开展观察、思考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对诸如“扶志”“扶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等方面的关注远远不够等问题。
我国领土地域辽阔,自然禀赋空间差异显著。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处于东经73°33′至135°05′、北纬3°51′至53°33′47″之间,东西、南北跨度极大。在地势上呈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3%。地形多种多样,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在中国都有分布。温度带以温暖气候为主,寒温带占国土总面积的1.2%;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为高寒气候,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7%;其余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2.1%的地区分属于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虽然是以温暖气候为主,但是由于海拔高度在同一地区的差异极大,以致于不少地方还存在着立体气候类型分布。因自然条件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形成不平衡发展成为一种共识,环境差异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认识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以致于自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全社会都普遍接受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学术界同样一致公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加上因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人的综合素质都会对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对此学术界基本上没有持不同意见者。因此,关于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以及致贫因素的认识,事实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从已发表学术成果的选题、不同选题的成果量、刊发平台的质量和水平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事实,却是对于知识与技术、道路与交通、教育与卫生健康医疗等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关注度和投入度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着“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在某些选题方面,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成果数量的差异化充分说明了对某个特定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这是学术研究发展的显著成绩。但是,若给予这些同类选题的众多成果进行深层次质量分析的话,选题同质化下隐藏的跟风问题也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研究的创新性方面难言乐观。
同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科学与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在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首次把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照过去一年多来学术界的相关选题,针对科技扶贫、教育扶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的学术研究的注意力,是应该作出必要的再调焦、再聚焦的时候了。